<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11原日程安排今日去位于英國英吉利海峽的多佛,游覽一片長達(dá)5公里的白色懸崖。多佛白崖被認(rèn)為是英格蘭的象征,從歐洲大陸遠(yuǎn)眺英倫,最顯眼的就是這片美麗的白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往返需時六小時以上,等于是專門用一天的時間過去看一下,我覺得不足以吸引我。</p><p class="ql-block">遂按我的提議改為參觀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The National Gallery,又譯為國家藝?yán)龋?,位于英國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的正北方向。國家美術(shù)館又稱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成立于1824年,成立之初僅有38幅畫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術(shù)館入內(nèi)參觀不需付費(fèi),采取自由捐獻(xiàn)方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家美術(shù)館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側(cè)翼,所有作品按照年代順序展出。</p><p class="ql-block">各歷史時期、各門派畫家的作品齊集在這里,目不暇接,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貝里尼、波提切利、克拉納赫、戈薩特、哈爾斯、霍爾拜因、萊昂納多, 阿爾特彌斯,卡納萊托,卡拉瓦喬,卡斯特布爾,德拉羅什,米開朗基羅,皮耶羅,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p><p class="ql-block">庚斯博羅、戈雅、莫奈、雷諾阿、盧梭、修拉、斯塔布、提香、魯伊施、烏切洛、范戴克、凡艾克、委羅內(nèi)塞、特納,梵高,velazquez,維吉·勒布倫,德布的賴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內(nèi)參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看名頭,覺得養(yǎng)眼就佇立觀賞,一部分做了記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達(dá)芬奇 (1452-1519)</p><p class="ql-block">《巖間圣母》,約1491-150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母向圣嬰伸出她的手。在天使的支持下,基督祝福他的表弟,嬰兒圣約翰施洗者,可以通過他的十字架和卷軸來識別他。巖石的背景可能是指時間開始時的世界,也可能是指基督逃到埃及后生活的沙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83年,列奧納多和兩位米蘭畫家被要求為米蘭圣弗朗西斯科的圣母無原罪會教堂的祭壇畫鍍金和彩繪,并提供其主畫板。與該協(xié)會的財政糾紛導(dǎo)致達(dá)芬奇的第一版作品(現(xiàn)藏于巴黎盧浮宮)在其他地方出售,并大大推遲了第二版的完成時間,但它最終還是在1508年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8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羅·委羅內(nèi)塞 (1528-1588)</p><p class="ql-block">《不忠》,大約157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對著我們,一個裸體女人在一場三角戀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她避開了大胡子追求者狂喜的目光,把目光投向了更年輕、穿著更考究的男人,后者反過來把目光移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張紙條,大概是一封情書,在他們之間傳遞。他們活潑的姿態(tài)在樹木的起伏形態(tài)中得到呼應(yīng),仿佛在隨著左下角長著翅膀的丘比特演奏的愛情音樂起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9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羅·委羅內(nèi)塞 (1528-1588)</p><p class="ql-block">《蔑視》,大約157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丘比特打了一個被愛折磨著躺著的男人。戴面紗的女人腿上趴著象征純潔的銀鼠,似乎要把她穿著更誘人的同伴引走。她們可能是精神上和肉體上愛的不同、互補(bǔ)方面的化身。斷肢人的破碎雕像象征著卑劣的欲望,這在高尚的生活中是不可接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9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 (1475-1564)</p><p class="ql-block">《埋葬》(或基督被抬到他的墳?zāi)?, 約15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埋葬》是米開朗基羅為一個教堂畫的祭壇畫,?但?因為一?種?昂?貴?的?從阿富汗運(yùn)來的群青顏?料?一?直?沒?有?等?到?,?他?就?回?到?佛?羅?倫?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未完成的祭壇畫描繪了基督被抬到他的墳?zāi)惯吷蠝?zhǔn)備下葬的情景。他從坐在左邊的圣使大腿上被抬起來,而圣母在右邊那塊空白處,原本是安排好的但沒有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那毫無生氣的軀體被著重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當(dāng)圣壇上舉行圣餐儀式時,這將為朝拜者提供一個視覺焦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6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龍奇諾 (1503-1572)</p><p class="ql-block">《圣母與圣嬰》,約154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督的堂兄施洗約翰來拜訪他,他帶來了象征基督未來犧牲的草莓和一個蘆葦十字架?;脚d高采烈地凝視著十字架,而他的母親則帶著溫柔的悲傷看著。年長的女人是浸信會的母親,圣伊麗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萊昂內(nèi)爾·福德爾·菲利普斯爵士遺贈,194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阿弗坎普 (1585-1634)</p><p class="ql-block">《城堡附近溜冰者的冬季場景》,創(chuàng)作于1608- 160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繁忙的冬季景觀,充滿了細(xì)節(jié),是 Avercamp 的早期作品。它反映了荷蘭在17世紀(jì)經(jīng)歷的異常寒冷的冬天。在冰上,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也在享受自己的生活。背景中的城堡是這位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9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布里埃爾·梅特蘇 (1629-1667)</p><p class="ql-block">《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坐在鍵琴旁》,大約166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荷蘭繪畫中,音樂常被用作愛情的隱喻。在這幅色彩豐富的作品中,梅特蘇描繪了一名年輕女子將一段樂譜遞給一名男子,后者反過來遞給她一杯酒。琴蓋上的銘文來自《詩篇》,可能意在對這段溫柔的調(diào)情邂逅進(jìn)行諷刺評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7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翰尼斯?維米爾 (1632-1675)</p><p class="ql-block">《年輕女子站在鍵琴前》,大約畫于1670-160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維米爾平靜地描繪了一個鍵琴手直視著觀眾,這也是一幅理想化的貞潔之愛的形象,她身后是一幅丘比特的畫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9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名的畫家</p><p class="ql-block">《掛畫的房間里的行家》,約16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想象中的理想畫廊里擠滿了繪畫、雕塑和天文儀器,展示了安特衛(wèi)普私人收藏中最好的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中包括約阿希姆·布克萊爾, 亨德里克,小斯廷威克,老勃魯蓋爾和老大衛(wèi)·特尼爾斯的作品。衣冠楚楚的行家或鑒賞家們討論著房間里的收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翰·斯坦福斯·貝克特遺贈,188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在今天被稱為《伯靈頓之家漫畫》是萊昂納多·達(dá)·芬奇唯一留存下來的大型畫作。這幅畫由八張紙粘合而成,畫的是圣母瑪麗亞坐在她母親圣安妮的腿上?,旣悂啺咽氡г趹牙?,向他的堂兄施洗者圣約翰伸出祝福的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家美術(shù)館收購于196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羅·魯本斯 (1577-1640)</p><p class="ql-block">《參孫和大利拉》,大約1609-16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本斯對這個舊約故事的解釋是緊張而有力的。參孫誓言不剪頭發(fā),作為回報上帝賜給他極大的力量。大利拉被非利士人賄賂,勾引參孫,趁他睡覺的時候剪掉他的頭發(fā),這樣士兵們就可以抓住這個虛弱的英雄。戲劇性的燈光反映了魯本斯對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認(rèn)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8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羅·魯本斯 (1577-1640)</p><p class="ql-block">《銅蛇》,大概創(chuàng)作于1635-164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邊的摩西,帶著兜帽的以利亞謝站在他身邊,指著他掛在桿子上的銅蛇。他在召喚以色列人看這條蛇,以便從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蛇的瘟疫中獲救。這幅作品被廣泛地描繪了許多變化,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變化更加明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3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東尼·范·戴克 (1599-1641)</p><p class="ql-block">《查理一世的騎馬肖像》,約1638-163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32年,查理一世任命范·戴克為宮廷畫家。在這幅雄偉的畫像中,國王戴著金鏈子上的嘉德勛章徽章,手持指揮棒。這幅畫像宣布他是大不列顛的國王,也就是統(tǒng)一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國王。他身后的樹上掛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查理, 大不列顛國王”。</p><p class="ql-block">1603年,他的父親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詹姆斯一世,繼承了這個頭銜。查理一世試圖在沒有議會的情況下進(jìn)行統(tǒng)治,這導(dǎo)致了內(nèi)戰(zhàn),并最終于1649年被處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8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東尼·范·戴克 (1599-1641)</p><p class="ql-block">《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的肖像》,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于1620-160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戴克的肖像畫捕捉到了被畫對象的活潑。母親看著我們,而孩子的注意力被畫框之外的東西吸引住了。這幅畫原本可能是一對中的一幅,另一幅畫的是丈夫,也許是帶著一個大一點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1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東尼·范·戴克 (1599-1641)</p><p class="ql-block">《女人畫像》,約1625-162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21年至1627年間,范·戴克住在意大利。他走遍了整個半島,但最終定居在熱那亞,作為熱那亞貴族家庭的肖像畫家,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肖像就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盡管畫中人的身份尚未確定。精致的皺領(lǐng),突出的珠寶, 高傲的眼神,她一定是熱那亞精英階層的一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0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 (1592-1656)</p><p class="ql-block">《圣塞巴斯蒂安》,大約162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安是一名諾曼士兵,在公元2eB年,他因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被德勒克勒提皇帝殉道。他被綁在一根木樁上,通常被描繪成一棵樹, 并被箭射中,圣塞巴斯蒂安被視為抵抗瘟疫的主要保護(hù)之一,也是面對迫害時基督教堅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3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勃朗 (1606-1669)</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里赫爾在馬背上》的畫</p><p class="ql-block">像,大約166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倫勃朗所畫的唯一一幅騎馬肖像。弗雷德里克·里赫爾是一位富有的阿姆斯特丹商人。作為一名狂熱而有成就的騎手,他可能鼓勵倫勃朗處理這種不尋常的形式。</p><p class="ql-block">這幅肖像是為了紀(jì)念里赫爾在1660年歡迎奧蘭治王子威廉來到阿姆斯特丹時所扮演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由藝術(shù)基金和朝圣者信托基金的特別撥款和捐款購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勃朗 (1606—1669)</p><p class="ql-block">《Aechje Claesdn的肖像》,畫于163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勃朗 (1606 -1669)</p><p class="ql-block">《扮成圣保羅的老人》,大概畫于165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書和劍,象征著上帝的話語和圣人的殉難,表明這個人物就是保羅。左上角的圓形圖案顯示了舊約中亞伯拉罕獻(xiàn)祭以撒的故事,保羅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這個故事作為信心的例子。倫勃朗似乎對保羅特別著迷,在幾幅畫中描繪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爾伯恩勛爵遺贈,185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爾頓雙聯(lián)畫》,約1395~139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是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的鎮(zhèn)館之寶,該畫是中世紀(jì)末至文藝復(fù)興初期所畫,作者不詳,因收藏于派姆布魯克伯爵所在的威爾頓宅邸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便攜的橡木雙聯(lián)畫是幅祭壇畫,是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訂制的,理查二世本人就跪在左側(cè)這幅屏畫中,他被其恩主——圣徒施洗者約翰帶去見圣母。在場的還有兩位是英國圣徒——埃德蒙(手持箭支)和愛德華(手持戒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充滿了各種個人象征符號:查理二世和各位天使都佩戴著一枚作為個人徽章的胸針,那是一頭被鏈子拴住的白色牧鹿。國王的紅袍上有用金線繡的牧鹿和掃帚花的豆莢,在衣領(lǐng)上也很顯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理查二世在迎娶法蘭西的伊莎貝拉時,雙方交換了皇家徽章。理查二世送出一面圣喬治的旗幟,旗桿頂部的圓球上有幅微型英格蘭地圖,呈現(xiàn)給圣母以期得到保佑。因此,這幅雙聯(lián)畫也許是對理查二世君權(quán)神授的某種確認(rè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1472-1553)</p><p class="ql-block">《女人畫像》,1525-152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女人的連衣裙胸前出現(xiàn)的字母“M”是唯一清晰的個性標(biāo)志。這可能表明,這是一幅特定的模特肖像,而不是一幅理想化的美女畫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揚(yáng)·范·艾克 (1422—1441)</p><p class="ql-block">《阿諾菲尼肖像》143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很可能是居住在布魯日的富有的意大利商人喬瓦尼·阿諾菲尼和他的妻子。這對夫婦被展示在一間家具豐富的客廳里, 床是這類房間的共同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4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畫中后墻的鏡子里的畫面,映照出門口的兩個人。阿諾菲尼舉起了手,也許是在向他們致意。這幅畫在鏡子上方的墻上寫著:“揚(yáng)·范·艾克曾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香 (1506—1576)</p><p class="ql-block">《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152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被她的情人忒修斯遺棄在納克索斯島上,忒修斯的船即將駛離地平線。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酒神巴克斯在一群狂歡者的前頭出現(xiàn)了。他們一見鐘情,當(dāng)他不自覺地向她撲去時,他們的目光相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香借鑒了卡圖盧斯、奧維德和老菲洛斯特拉托斯對這個故事的古代版本,把人物安排得像古典浮雕一樣。他同時密切關(guān)注自然,在喚起一個炎熱的夏日下午的同時,精確地描述了一切,從平靜的、光滑的獵豹到前景中的花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買于182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在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威尼斯,在15、16世紀(jì),威尼斯共和國是歐洲最富有、文化最多元的城邦之一。它的商船隊主宰了整個地中海的貿(mào)易。在當(dāng)時不同尋常的是,威尼斯不是由世襲宮廷統(tǒng)治,而是由一群民選的特權(quán)公民統(tǒng)治。這保證了政治的穩(wěn)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和國孕育了驚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坐落在水上的威尼斯城是一個燈光閃爍、色彩變幻的地方。對畫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環(huán)境,他們還可以使用最好的進(jìn)口顏料。各種各樣的贊助人支持他們的工作,包括政府、宗教兄弟會和博學(xué)的貴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世紀(jì)后期,藝術(shù)家們將對古典古代的研究與對自然的密切觀察結(jié)合起來。尤其是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開創(chuàng)了精確和諧的風(fēng)景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代的領(lǐng)軍畫家提香則發(fā)展了激進(jìn)的個人風(fēng)格,強(qiáng)調(diào)可見的筆觸。他體現(xiàn)了文藝復(fù)興時期藝術(shù)中新興的一種觀點,即繪畫是一種自我表達(dá)的手段,這種觀點在今天被普遍接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森佐 (1506-1531年)</p><p class="ql-block">《總督畫像 Andrea Grittil》1523-153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交家安德烈·格里蒂在經(jīng)歷了廣受贊譽(yù)的外交和軍事生涯后,于1523年成為威尼斯總督??偠接赏崴官F族選舉產(chǎn)生,在威尼斯共和國擁有最高的政治地位,但權(quán)力有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捷娜的肖像傳達(dá)出存在感和權(quán)威。他穿著昂貴的禮服,絲綢錦緞長袍和標(biāo)志性的尖頂帽子。他的戒指上有他站在威尼斯守護(hù)神圣馬可面前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贈品,194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香 (1506—1576)</p><p class="ql-block">《阿克托翁之死》1559-157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延續(xù)了黛安娜和阿克托翁的故事。女神黛安娜懲罰獵人阿克托翁,把他變成了一只雄鹿,他被自己的獵犬殺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晚年,提香仍在尋找新的工作方式。他以溶解方式,留下看得見的筆觸,讓顏料本身表達(dá)故事的戲劇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正在回顧自己的青年時代,改編喬瓦尼·貝利尼的《刺殺殉道者圣彼得》中的樹幕,也在這個房間里。貝利尼的樹梢過濾了夏日的陽光,過渡到狂風(fēng)肆虐的秋天,結(jié)束了繪畫藝術(shù)發(fā)展的決定性時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香 (1506—1576)</p><p class="ql-block">《戴安娜和木衛(wèi)四》,155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黛安娜最喜歡的仙女木衛(wèi)四被眾神之王朱庇特強(qiáng)奸。她隱瞞了自己的懷孕,直到在公共浴室被發(fā)現(xiàn)。因為違背了黛安娜嚴(yán)格的貞操規(guī)則,她被驅(qū)逐出了這個團(tuán)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香在將木衛(wèi)四的臉置于陰影下的同時,用同樣的性感描繪了這些性感的仙女和她們郁郁蔥蔥的環(huán)境。我們以偷窺者的身份被一場悲劇所吸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201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香 (1506—1576)</p><p class="ql-block">《戴安娜和阿克托翁》,155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個早晨的狩獵之后,阿克托翁在森林里游蕩,偶然發(fā)現(xiàn)了狩獵女神黛安娜和她的仙女們正在洗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遲了,他看到她脫光了衣服,她對他的無禮感到憤怒,把他變成了一頭牡鹿, 他被自己的獵犬撕碎了,就像《阿克托翁之死》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仙女們的反應(yīng)從左向右展開,從關(guān)心到好奇和恐懼,再到黛安娜自己的憤怒——但也可能是著迷——的目光。與其他仙女一般的面部特征相比,這位黑人女性是一幅肖像,肯定是根據(jù)提香的真人原型創(chuàng)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200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館內(nèi)光線均勻,人流量適中,享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迭戈·貝拉斯克斯·德·貝納德 (1599-1660)</p><p class="ql-block">《鏡前的維納斯》亦稱《洛克比維納斯》, 1647- 165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維納斯斜倚在床上,面對著由長著翅膀的丘比特舉起的鏡子。鏡子中映出了她的臉,顯示她在觀察觀看者而不是自己。</p><p class="ql-block">在這個時期的西班牙繪畫中,女性裸體是非常罕見的,19世紀(jì)時, 這幅畫被存放在洛克比公園,因此才有了副標(biāo)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基金贊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卡·德祖巴蘭 (1598-1664)</p><p class="ql-block">《安提阿的圣瑪格麗特》,163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人被展示為一個牧羊女;左臂上挽著馬鞍袋,右手拿著牧羊人使用的金屬鉤子,頭戴草帽。背景上大龍形狀的撒旦回憶起它被圣人吞下十字架,最終在十字架的作用下斷裂為兩部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塞維利亞人會在婦女分娩前向圣人瑪格麗特祈禱,希望借助圣人的修行保佑母親和嬰兒平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駐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 (1593-1654或更晚)</p><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的圣凱瑟琳自畫像》,約1615-1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位藝術(shù)家把自己裝扮成亞歷山大的凱瑟琳, 這位4世紀(jì)的圣徒被綁在一個布滿鐵釘?shù)妮喿由闲掖嫦聛?。她的左手放在折磨她的工具上,她手中的棕櫚葉象征著殉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凱瑟琳》創(chuàng)作于1613年至1620年間阿特米西亞居住的佛羅倫薩,這幅畫是根據(jù)藝術(shù)家自己的特征繪制的。當(dāng)時她正在獲得職業(yè)上的獨(dú)立和相當(dāng)大的成功,這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推銷行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國家美術(shù)館美國之友、國家美術(shù)館信托、藝術(shù)基金(通過丹尼斯·馬洪爵士的遺產(chǎn))、沙遜勛爵和夫人、蓋蒂夫人、漢娜·羅斯柴爾德CBE以及其他捐贈者(包括那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人)的支持下,于2018年購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 (1575-1642)</p><p class="ql-block">《羅得和他的女兒們離開所多瑪》,大</p><p class="ql-block">約1614-161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逃離罪惡的所多瑪城后,羅得的女兒們用酒來誘惑父親,延續(xù)家族的血脈。雖然最初并沒有將這幅畫設(shè)想成一對,但至少從那時起,這幅畫就和《蘇珊娜與長老》(附近展出)一起掛在了羅馬的蘭斯洛蒂宮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84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托馬斯的懷疑》,162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使徒之一的多馬宣稱,只有當(dāng)他摸到耶穌的傷口時,他才會相信他已經(jīng)從死里復(fù)活了。當(dāng)基督后來向使徒顯現(xiàn)時,他對多馬說:“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不信,總要信?!?約翰福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買于191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麗莎白·路易斯·維吉·勒布倫 (1755-1842)</p><p class="ql-block">《戴草帽的自畫像》,178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是特意模仿魯本斯為蘇珊娜·倫登畫的《草帽》,這幅畫也在國家美術(shù)館展出,維吉·勒布倫在安特衛(wèi)普看過。</p><p class="ql-block">魯本斯的《草帽》描繪的是戴著氈帽的蘇珊娜·倫登。維吉·勒布倫在她的自畫像中,借草帽向魯本斯表達(dá)出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買于189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魯埃 (1727-1775)</p><p class="ql-block">《蓬巴杜夫人在她的坦布爾框架》,1763年至176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Jeanne-Antoinette Poisson (1721-1764)</p><p class="ql-block">在1745年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后不久就被封為蓬巴杜侯爵夫人。她正在繡花架上工作,她的一只寵物狗在她旁邊。侯爵夫人的頭像是在1763年4月單獨(dú)繪制的,這幅畫在她去世一個月后的1764年5月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7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克-路易斯·大衛(wèi) (1748-1825)</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各布·布勞的肖像</span>》, 179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各布·布勞(Jacobus Blauw, 1756-1829)是荷蘭人。他幫助建立了新的巴達(dá)維亞,1795年在荷蘭建立共和國。在法國入侵之后離開荷蘭,他被派往巴黎去談判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買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 (1761-1845)</p><p class="ql-block">《窗邊的女孩》,1799年以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孩看著我們在看著她,望遠(yuǎn)鏡和魚缸都在表現(xiàn)視覺的效果。整幅畫被做成了裝裱版畫的樣子。這幅畫的主題可能來源于1799年在巴黎沙龍展出的一幅布伊利(現(xiàn)已失傳)的畫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Emilie Yznaga 遺贈,</span>194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瑟夫·馬略德·威廉·特納 (1775-1851)</p><p class="ql-block">《戰(zhàn)斗的特梅萊爾》,1838年—183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1838年皇家海軍出售的一艘著名戰(zhàn)艦特梅萊爾號的最后一段旅程。它從肯特郡的西內(nèi)斯拖到倫敦南部羅瑟希特的一個破船廠。特納將這艘老船與現(xiàn)代蒸汽推進(jìn)拖船進(jìn)行了對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納遺贈,185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喬治·斯塔布斯(1724—- 1806年)是英國畫家,因為他畫馬而聞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Whistlejacket,約1762年,是羅金厄姆侯爵的第二匹獲獎賽馬。這匹馬的大小和直立姿勢通常用于軍事指揮官的騎馬肖像。作為一名專業(yè)的馬匹畫家,斯塔布斯故意在空白的背景下描繪沒有騎手的Whistlejacket,使觀眾只關(guān)注阿拉伯種馬的雄偉美麗和不受約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獲文物彩券基金資助購買于199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瑟夫·賴特 (1734-1797)</p><p class="ql-block">《氣泵中的鳥實驗》,176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講師向家庭展示了這種創(chuàng)造。一只白鸚鵡(一種奇異的鳥,實際上不太可能被用來做這個實驗)被關(guān)在一個玻璃瓶里, 從這個瓶子里抽出空氣。燭光背景是賴特對光影的戲劇性對比感興趣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局部放大,看那清晰逼真的掛杯氣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托馬斯·庚斯博羅(1727-1788)</p><p class="ql-block">《西登斯夫人》,178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莎拉·西登斯(1755-1831)是她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女演員之一,擅長扮演悲劇角色。她在這里被描繪成一位時髦的女士,戴著一頂精心裝飾的黑色海貍帽,撫摸著她的狐皮手筒。據(jù)報道,庚斯博羅在畫這名女子的鼻子時遇到了困難,并驚呼道:“ 真討厭這鼻子,它沒有盡頭?!?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買于186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 (1840-1926)</p><p class="ql-block">《睡蓮》,1916年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6年,莫奈在吉維尼建了一個新工作室,以便在巨大的畫布上工作,他的睡蓮池塘表面的大尺度近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8年,停戰(zhàn)協(xié)議簽署后的第二天,畫家承諾將一組畫送給法國民族,作為“和平紀(jì)念碑”。這是一座戰(zhàn)爭紀(jì)念碑,但卻是一種個人的、前所未有的紀(jì)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奈將他的《睡蓮》描述為“產(chǎn)生一種無邊無際的整體效果,一種沒有地平線也沒有海岸的水面效果”。距離和透視被廢除了,一望無際的水占據(jù)了我們的整個視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6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 (1840-1926)</p><p class="ql-block">《睡蓮池塘》,189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生命的最后30多年里,莫奈在他位于吉維尼的家中的花園中尋找他的藝術(shù)題材。那里的睡蓮池塘和他在上面建造的橋,是他1899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一組17幅畫的主要主題, 包括這幅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買于192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華金·索羅拉 (1863-1923)</p><p class="ql-block">《巴倫西亞漁民》,189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巴倫西亞附近一個陽光明媚的海灘上, 當(dāng)一艘漁船靠岸時,兩名男子正在檢查他的柳條捕魚器(或稱魚籠)。索羅拉因其充滿光線的地中海海灘場景而聞名,這是他最早的主題畫作之一。這位藝術(shù)家陶醉于描繪完整的太陽和藍(lán)色的陰影,當(dāng)它沖刷在沙灘上時,在水面上閃閃發(fā)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Broere慈善基金會租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 (1839-1906)</p><p class="ql-block">《普羅旺斯的山坡》,約1890-180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是普羅旺斯的艾克斯地區(qū),csamzanhe在這里出生,并度過了他后來職業(yè)生涯的大部分時間。</p><p class="ql-block">復(fù)雜的巖層封閉了前景,與遠(yuǎn)處開闊的全景景觀形成鮮明對比。cembrozanne在不同顏色的塊上涂上顏料,使畫布看起來分為巖石、樹木、山丘和天空的幾何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陶德基金購買,192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盧梭 (1844-1910)</p><p class="ql-block">《驚訝!》,18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只老虎蹲在前景,對人類的到來感到驚訝。盧梭的叢林是虛構(gòu)的,來源于巴黎植物園里的熱帶植物標(biāo)本。通過將樹木沿對角線軸線放置,他傳達(dá)了一種風(fēng)的感覺,盡管這幅畫的風(fēng)格是靜態(tài)和天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沃爾特·h·安嫩伯格閣下的大筆捐贈下購得,197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1841-1919)</p><p class="ql-block">《雨傘》,約1881- 180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條雨中熙熙攘攘的巴黎街道是雷諾阿和印象派畫家所鐘愛的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典型場景。一個女帽商的助手拿著一個挎藍(lán)向外望著觀眾,一個小女孩也在望著觀眾,他們身后展開了一頂遮陽傘。</p><p class="ql-block">雷諾阿開始時使用柔軟的羽毛風(fēng)格,但后來用更硬的輪廓和柔和的顏色重新制作了左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萊恩爵士遺贈,1917年,</p><p class="ql-block">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與都柏林休·萊恩美術(shù)館合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 (1840-1926)</p><p class="ql-block">《睡蓮,日落》,約190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的是莫奈在諾曼底吉維尼的花園里創(chuàng)作的睡蓮池塘的景色。滿是鮮花的池塘是這位藝術(shù)家最喜歡的主題。這幅畫比早期的版本在空間上更加復(fù)雜,它展示了一棵垂柳在夕陽的映襯下的倒映,睡蓮漂浮在垂柳的上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蒙·塞恩斯伯里遺贈,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稍事休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喬治·修拉 (1859-1891)</p><p class="ql-block">《阿斯尼奧爾斯的沐浴者》,188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sni是巴黎的郊區(qū)。右邊是格蘭德加特島, 遠(yuǎn)處是克利希的工廠。修拉對畫面的某些部分進(jìn)行了重新加工,比如右邊那個男孩的帽子, 大概是在1886年,他發(fā)明了使用對比色點來創(chuàng)造一種充滿活力的發(fā)光效果的技術(shù)之后。這幅作品是在大量的準(zhǔn)備圖紙和油畫研究基礎(chǔ)上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陶德基金購于192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費(fèi)迪南德·霍德勒 (1853-1918)</p><p class="ql-block">《金谷……》Bluemlisalp massif, 190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主義的關(guān)鍵人物,瑞士藝術(shù)家費(fèi)迪南德·霍德勒花費(fèi)了1902年的夏天畫山景?!帮L(fēng)景畫必須有個性,”他寫道,“表達(dá)一種激情或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堅持垂直,明確的色彩領(lǐng)域和裝飾性的裝飾云——傳達(dá)了一種永恒和沉思的靜止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紀(jì)念A(yù)sbjorn Lunde的雅典娜基金會——國家美術(shù)館信托基金的支持下購買。David Leslie Medd OBE先生的遺產(chǎn)和其他遺贈,202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森特·凡·高 (1853-1890)</p><p class="ql-block">《向日葵》,188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把黃色與希望和友誼聯(lián)系在一起。他表示,他的四幅向日葵油畫是為了裝飾他在阿爾勒的房子而畫的,表達(dá)了一種“象征感激的想法”。他似乎對這幅畫特別滿意,他把這幅畫掛在客房里,期待著他的朋友,藝術(shù)家保羅·高更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陶爾德基金購于192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森特·凡·高 (1853-1890)</p><p class="ql-block">《戴著黑帽子的農(nóng)婦》,約188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4年至1885年的冬天,梵高住在荷蘭的紐南,他的父親是那里的牧師。在那里,他畫了大約40幅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的頭像,包括這幅作品。黑暗、粗糙、真實,它們構(gòu)成了他作為藝術(shù)家的第一個重大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HM政府文化捐贈接受,并分配給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勃羅·畢加索 (1881-1973)</p><p class="ql-block">《水果盤、瓶子和小提琴》,191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畢加索通過對結(jié)構(gòu)和視點的俏皮破壞,將一張桌子、一碗水果、一個瓶子、一份報紙和一把小提琴描繪成線條、形狀和色彩的動態(tài)重新排列。雖然支離破碎,但這些日常物品仍然是可識別的。</p><p class="ql-block">將沙子混入顏料的深色區(qū)域,增加了質(zhì)感,強(qiáng)調(diào)了形式的平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購于197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羅·高更 (1848-1903)</p><p class="ql-block">《海濱豐收,波爾多》,189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0年,高更住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的Le</p><p class="ql-block">Pouldu村。受到這個偏遠(yuǎn)社區(qū)的啟發(fā),他畫了一系列形式簡化、色彩區(qū)域界定清晰的風(fēng)景畫。</p><p class="ql-block">前景中,婦女們正在收割小麥。在高高的地平線下,一大片深藍(lán)色的大海在左邊被紫色豐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泰特美術(shù)館借來: 1966年被英國政府接受以代替稅收,并分配給泰特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德華·維亞爾 (1868-1940)</p><p class="ql-block">《瓦蘇的露天咖啡館》,《花園》,1901年,1935年重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1年,維亞爾在諾曼底翁弗勒爾附近的露西和藝術(shù)家的經(jīng)紀(jì)人何塞·埃塞爾 (joseHessel) 的鄉(xiāng)間別墅 La Terrasse 度過了夏天。</p><p class="ql-block">在《午餐》中,他觀察到他的朋友們與巴黎文藝界的精英們在外面吃飯,其中包括畫家皮埃爾·博納爾 (Pierre Bonnard)(最左邊),而在這里;他們的孩子由一名護(hù)士照顧。</p><p class="ql-block">這兩幅畫曾經(jīng)組成了一個裝飾面板,注定要放在巴黎一間公寓的餐廳里。</p><p class="ql-block">1935年,維亞爾插入了額外的人物,并重新制作了樹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 (1832-1883)</p><p class="ql-block">《卡洛斯-杜蘭肖像》,187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6年夏天,馬奈和他的同事卡洛斯-杜蘭住在巴黎南部的蒙吉隆。他們各自為對方畫了一幅肖像,但都沒有完成。</p><p class="ql-block">卡洛斯-杜蘭招搖的姿勢直接參考了安東尼·范·戴克。精致的人物與粗略的工作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馬奈的印象派筆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伯明翰大學(xué)巴伯美術(shù)學(xué)院亨利巴伯信托借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米耶·畢沙羅 (1830-1903)</p><p class="ql-block">《csamzanne肖像》,187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畫證明了畢沙羅和csamzanne之間的友誼,他們在19世紀(jì)70年代經(jīng)常在蓬圖瓦茲一起畫畫。</p><p class="ql-block">左側(cè)這幅由安德羅·吉爾 (andr Gill) 創(chuàng)作的漫畫,代表了法俄戰(zhàn)爭后對法國的拯救,右側(cè)的那幅畫是由 Isamuonce Petit 創(chuàng)作的,畫的是畫家?guī)鞝栘愄嶙h舉杯,似乎是沖著csamuanne來的。下面是畢沙羅的風(fēng)景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勞倫斯·格拉夫OBE的收藏中租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 (1834-1917)</p><p class="ql-block">《埃琳娜·卡拉法的肖像》,大約187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琳娜坐在扶手椅上,膝上放著一本書。她直勾勾的凝視給人一種很自在的感覺。這幅畫像很可能是畫家在那不勒斯參加叔叔阿基列的葬禮時畫的。埃琳娜的黑色禮服暗示她正在服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陶德基金購于192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1841-1919)</p><p class="ql-block">《在劇院》1876.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監(jiān)護(hù)人坐在劇院包廂里。她們,而不是舞臺,才是藝術(shù)家和觀眾關(guān)注的對象。亮金色的盒子強(qiáng)調(diào)了他們與觀眾的分離。這也與她們的藍(lán)色禮服形成了刻意的對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陶德基金購于192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 (1840-1926)</p><p class="ql-block">《阿讓特伊的小塞納河》,187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布拉斯是靠近阿讓特伊的塞納河的一個安靜的河水。在這里,河水平緩地向空曠的地平線彎曲,河岸兩側(cè)是一排白楊樹。那兩個小身影,和河對岸馬蘭特河上的大房子都是人類居住的唯一跡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遺贈,197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羅·德拉羅什 (1797-1856)</p><p class="ql-block">《簡·格雷小姐的死刑》,183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簡·格雷女士于1553年在位9天,直到被天主教瑪麗女王的支持者廢黜。她在倫敦塔被斬首。法國畫家德拉羅什以描繪英國皇室的場景而聞名,尤其是那些注定要被處死或即將死去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遺贈于190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海耶茲 (1791-1882)</p><p class="ql-block">《蘇珊娜在巴斯》185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耶茲是19世紀(jì)中期米蘭的著名藝術(shù)家,以其優(yōu)雅的繪畫技巧和精湛的執(zhí)行力而聞名。</p><p class="ql-block">《舊約》中蘇珊娜沐浴的故事為他提供了一個借口來畫他最喜歡的主題之一,裸體女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自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道夫·門澤爾 (1815-1905)</p><p class="ql-block">《杜伊勒里花園的下午》,186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門澤爾是19世紀(jì)末最重要的德國藝術(shù)家。他對巴黎流行花園的設(shè)想,雖然受到了他第二次訪問這座城市的啟發(fā),但卻是在柏林完成的。</p><p class="ql-block">門澤爾以對細(xì)節(jié)的關(guān)注而聞名,這一技巧在他對熱鬧人群的描繪中顯而易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美國之友的幫助下,喬治·博蒙特集團(tuán)和一些遺囑、包括瑪莎·多麗絲·貝利夫人為紀(jì)念她的丈夫理查德·希爾曼·貝利先生而留下的遺產(chǎn)來購買,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雷頓勛爵 (1830-1896)</p><p class="ql-block">《契馬布埃的著名圣母》,1853,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主題取自瓦薩里16世紀(jì)對13世紀(jì)畫家契馬布埃生平的描述,他在書中描述了他的《圣母與圣嬰》(現(xiàn)在交給杜喬)是如何從他的家被帶到佛羅倫薩的新圣母教堂的。契馬布埃本人頭戴月桂花冠出現(xiàn)在畫作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雷頓在羅馬創(chuàng)作的第一幅巨作,1855年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xué)院展出時大受好評。維多利亞女王在展覽的第一天就買下了這幅畫,并在日記中寫道,這幅畫讓她想起了保羅·維羅內(nèi)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觀結(jié)束,一日飽覽數(shù)百年,過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人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當(dāng)年留英朋友推薦的一家中國餐館——“旺記”午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狄更斯舊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維多莉亞女王的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紀(jì)念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女王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婚姻屬于父母包辦,婚前未曾相見時非??咕埽楹髣t成了丈夫的“小迷妹”,感情超級好。曾拒絕生育的她為了阿爾伯特親王喜歡孩子,竟連生了九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婚后20年親王去逝,維多利亞女王自丈夫去世后,一直穿著黑色喪服,獨(dú)自一個人走完了人生的后4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艾爾伯特皇家音樂廳,1871年由維多利亞女王所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帕靈頓火車站,開行于183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國王十字火車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車站前臉是個五星級酒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丘吉爾酒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當(dāng)受歡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肯辛頓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肯辛頓宮前有一尊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因為這里是維多利亞女王成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不僅如此,這里也是戴安娜王妃生活過的地方,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也是在這里長大,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現(xiàn)在的住所也是在這里,只不過不對外開放。公眾能參觀的只有前面的一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肯辛頓宮前一片湖區(q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德公園戴安娜噴泉角,2004.7.6 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為其開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鳥瞰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安娜.威爾士王妃紀(jì)念噴泉的設(shè)計方案表達(dá)了“去接觸 – 放進(jìn)來”的概念。這是基于人們最喜愛的威爾士王妃的特質(zhì),她的包容性和平易近人的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們玩得歡天喜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噴泉角周圍休閑的人們,似乎戴安娜王妃仍在他們中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