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論語》156句分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句話是孔子講敬德修業(yè)的秩序和方法,它的秩序是道、德、仁、藝,它的方法是志、據(jù)、依、游。志就是心之所向。古時有一種寫文章的手法叫托物言志,就是假托某一個物體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比如《愛蓮說》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表達自己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比如《陋室銘》,周敦頤借陋室來比喻自己雖然身居陋室,但是具有像顏回一樣,不以物質(zhì)條件的簡陋為陋的君子品德。在我們俗人看來,志就是志向、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它也有大志和小志之分。在莊子的《逍遙游》中就有兩個鮮明的對比,他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鯤鵬的志向就是扶搖九萬里。它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要拍打著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然后借助波濤形成旋風,環(huán)繞式飛上九萬里的高空,然后等六月的風來,乘著六月的風離開北海向南海飛去,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翔,背負著青天,俯身向下,整個世界都在它的視野之內(nèi)。大家想想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就十分喜歡莊子,他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詞【《念奴嬌·鳥兒問答》毛澤東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lt;/span>而榆樹上的蟬和小斑鳩嘲笑鯤鵬說:“我們奮力起飛,只能飛到榆樹和檀樹上就停止了,有時候都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可以了,何必那么費勁飛到九萬里去南海呢?這就是大志和小志的區(qū)別。再比如古今很多的讀書人,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封妻蔭子光宗耀祖,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卻在兒時就定下志向”為中華崛起之讀書“,王陽明小的時候的志向是要成為圣人。六祖慧能見五祖的時候,也是堅定的一句話惟求作佛。這樣高下力見,圣人就是以道為志向,為自己的終極目標。當然從鯤鵬到偉人及到圣人,是要比小斑鳩之類的俗人要付出更多的磨難考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說胸懷大志,志存高遠,那么孔子的志在哪里呢?在于道,孔子的道是成為圣人,最高的圣賢之道。也就是明代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志的不同,這也就體現(xiàn)出格局不同,境界不同。圣人之道就是明心見性,而普通人的道就是自己的福天小果。志于道,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說的,說出來就不是道了,也就說明道是一種無極狀態(tài),是浩渺空遠,無邊無際,只有圣人的思想才可能與其玄之又玄的妙相匹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jù)于德”就是依據(jù)德,德也通“得”,也是道的體用,就是說你立志于大道,你首先要在德上去修行,只有把自己的妄念都排空,讓自己處于虛的狀態(tài),靜的狀態(tài),那么才能心無旁騖的去修。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也許你失去了世俗的一些東西。但是你讓自己在靜虛中變得純凈干凈充滿法喜,這也叫“一舉兩德(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于仁”即依靠的是仁?!叭省辈鸱肿?,甲骨文是二個人的意思,兩個人的溝通交流,是人與人交往的最基本元素??鬃拥摹墩撜Z》有2萬多字,“仁”在他的《論語》中就提到了109次。我們說大道是唯一的,儒釋道殊途同歸“道”只有一個,那么“仁”在《論語》中,這個“仁”是一種個體思想情感,是一種有個體特征的東西。所以它就表現(xiàn)的形式有非常多種,孔子的弟子曾經(jīng)13次的問到“仁”,但是根據(jù)每個人的不同的性格和他們的學習情況,孔子因人而異回答了所有學生們提出的有關(guān)“仁”的問題,每個答案都不一樣??鬃幼钚蕾p的學生是顏回。顏回問他什么是“仁”的時候,孔子說“克己復禮”。因為顏回的境界非常高了,所以孔子說你要克服就是保持住自己這種狀態(tài),摒棄十惡八邪,遵守禮的最高境界。司馬牛問他“仁”,孔子針對他急躁的性格說說話慢些就是仁。孔子回答弟子樊遲的時候最為簡潔,說“愛人”。在回答子貢問“仁“的時候,他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子貢比較富有,所以孔子說他能力可及的情況下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也就是共同致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最高理想就是“仁”?!叭省卑嗣献铀f的仁義禮智。孟子曾經(jīng)說人性本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就是孟子所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边@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作為千古圣師的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佛教中世間人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相應(yīng)有八萬四千法門,孔子3000弟子,因材施教,也算是普度眾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于藝” 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 當你志于大道,據(jù)于德,依于仁。以道為志向,發(fā)愿去普渡眾生那么到了一定的境界,明心見性的時候,你就是一種舒悅的狀態(tài),像魚兒在水中游泳一樣,依于水而似無水,這就是游刃有余的一種境界。就像掌握了這六門貴族從政的技能,不僅僅是學會這些,而是掌握了一種技能,并把這種技能再返回來運用于你追求到的大道中,即“反者道之動”,同時也可運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因為有大道的方向指引,所以你不會偏離方向也不會玩物喪志。只能使我們的人格趨于完美。涵養(yǎng)了精神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道、德、仁、藝“是一個從本體到妙用的過程,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竹筍,從粗的那頭是道,最細的那頭是藝。這樣看來呢,我們倒著推也非常有道理——“藝、仁、德、道”,從末節(jié)的“藝”學習,勤奮精進學習各種技能,當達到游刃游刃有余,運用自如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個積累智慧的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本性的善。并把它運用,我們就達到了“仁”,這個“仁”剛才說的,也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也就是我們的本心、自性。就是《六祖壇經(jīng)》中說的何期自性,自性就是我們本來的那個自性的光芒。這樣修行的過程中厚德載物,然后才能走向終極目標明心見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OK, 這句話研究起來非常有意思,那么孔子為什么把第四句話“志于道”放在前面呢?因為他是圣人,他直接就把最終的最宏大的目標,最迫切的任務(wù)給我們擺在面前,他直接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去“弘道”,這是我們?nèi)松慕K極目標,活著的最崇高的理想。所以這四句正著也可解讀,倒著也有道理,正讀提綱攜領(lǐng)。開門見山告訴人們,君子就要志在明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引用網(wǎng)上一句話:“道、德、仁、藝像一次人生的長途旅行,目的地是‘道',交通工具是‘德’,交通規(guī)則是‘仁',駕駛技術(shù)是‘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