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關鹽鍋巷的由來 <p class="ql-block"> 據(jù)《壽縣志》【姓氏譜記】“壽縣有姓氏347,戶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來,土籍甚少”。(東)正陽漢民蔣氏家族,相傳,原籍山東老鴰巷。后裔蔣士海,聽先輩傳。蔣氏譜序“天、長、兆(鳳、鴻)、慎(應、素)、士、國、家,永、遠、前、進?!笔惠呑?。自“天”輩兄弟二人遷居正陽北外街落戶定居。以回收鹽袋,放入大缸浸泡、取洗鹽袋水,用大鐵鍋熬制再生鹽作坊為業(yè),宅居因名蔣家鹽鍋巷。</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后期,鹽務改革勃興。正陽關為皖北鹽商集散輻輳中心,設鹽務督銷局,號稱總辦。時鹽商來往、門庭若市。蔣氏鹽鍋洗袋、熬鹽業(yè),生意興隆、人丁興旺。繼“天”輩先祖后,兆(鳳、鴻)輩兄弟七人,稱七兄弟;“慎”(應、素)輩姐妹十一人,號稱十一姑娘(大門八個、二門三個)。七門親族,分住鹽鍋巷南北。居宅、作坊鹽鍋林立、大缸滿院;挑水工、熬鹽工,披星戴月;鹽袋成批進出、再生鹽遠銷到六安、阜陽、蚌埠等地。</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者以制造盧溝橋亊變?yōu)槠瘘c,發(fā)動了滅亡全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步步深入,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時刻。1938年4月30日(農歷四月初一),日軍派三架飛機,由東北向西南,當飛過正陽關上空后,機頭飛轉向東北,投彈轟炸了正陽關。蔣家鹽鍋“兆”(鳳、鴻)輩兄弟及后裔四人,在渡口路附近(鹽鍋巷西,西夾河附近)不幸被炸離世(蔣鳳“鴻”山及兄弟一家三人)。戰(zhàn)亂使蔣氏家族遭到人禍,落難衰敗,流離他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蔣家鹽鍋巷,即鹽鍋巷,位于木匠街西端,巷口北側是1930年冬建立的,中共壽縣中心縣委聯(lián)絡站,西接渡口路(西夾河)巷、路全長160米,寬4米,塊石路面。今此巷稱余家巷。</p><p class="ql-block"> 筆者建議:此巷名應稱原名——鹽鍋巷。它是1930年冬建立的,中共壽縣中心縣委聯(lián)絡站的紀念地原巷名、是正陽關以鹽業(yè)因名的巷名之一、是日本侵略者轟炸正陽關犯下罪惡的見證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