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商丘,從來不乏故事,包括愛情。這是一座被凄美的愛情故事浸染的一座城市。</b></p><p class="ql-block"><b>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現(xiàn)在也成了“媒人”的代稱。這個稱呼來自于唐代。</b></p><p class="ql-block"><b> 唐朝元和二年,杜陵有個叫韋固的書生去清河訪友,途中借宿在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古城)南店客棧。同住客棧的張姓客人聽說他還沒有娶妻,說是要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兒介紹給他,約定第二天早晨在龍興寺門前碰頭,告訴他女方的回音。</b></p><p class="ql-block"><b> 次日四更天時,韋固就匆匆起床趕往龍興寺,張姓客人還沒有到,倒見一須發(fā)銀白的老翁坐在臺階上,倚著布袋對月翻書。他踅過去窺看,卻一字不識,便對老翁說:“小生熟讀經(jīng)書,怎么一字不識?”老人笑笑說:“此非人間凡書,你如何識得?上面所載,是天下男女匹配的婚牘?!表f固將信將疑,又問布袋里裝的什么東西。老翁道:“是為紅線,用來系夫妻兩人的腳,一男一女降生時就已拴住了,以后即使仇敵之家、貧富懸殊、丑美不等、相隔萬里,也必成夫妻。”韋固益發(fā)驚奇,再問:“小生的妻子應(yīng)是哪位千金?”老翁翻了翻書說:“宋城南店北面賣菜陳婆的女兒便今年才三歲,十六歲時與你結(jié)為連理。至于潘昉之女,與你無緣?!表f固暗想,她十六歲時,我已過而立之年了,哪有差這么多年的?于是說:“可否得見未來的娘子?”老翁領(lǐng)著他進入一個菜市場,看到有個瞎了一只眼的婦人,抱著個小女孩蹣跚而來。其指著小女孩說:“這就是你的娘子。”韋固生氣地說:“若我知書達理之人,豈能娶鄉(xiāng)野老婆子家的粗俗女兒,不如殺了她吧。”老翁哈哈大笑:“已是赤繩系足的了,豈可逆轉(zhuǎn)?”言畢飄然而去。韋固哪里肯信?令仆人殺了小女孩,仆人膽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間,拔腿逃之夭夭。以后年復(fù)一年,雖有好事之人為韋固提親說媒,卻都未成功。轉(zhuǎn)眼十多年過去了,韋固家未成而業(yè)已有,在相州刺史王泰手下當了參軍官。王泰欣賞他才學(xué)過人,將女兒許配給了他,擇定黃道吉日拜堂成親。新娘王氏年方二八,美若瑤池仙子下凡來,韋固滿意非常,夫妻相敬如賓。那新娘眉目間總貼著一朵彩色紙花,晚上睡覺時也不取下,沐浴后還要重新貼上。韋固忍不住詢問原由。回說小時候被歹徒刺傷,貼紙花以掩飾傷疤。韋固暗暗吃驚,再問妻子身世,王氏如實道來。</b></p><p class="ql-block"><b> 王氏襁褓中時父母雙亡,跟著靠賣菜為生的奶媽陳氏艱難生活,后來陳婆打聽得她的叔叔王泰當了刺史,便送與王泰收養(yǎng)。王泰當作親生女兒一般對待,撫養(yǎng)至十六歲時把她嫁給韋固。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當年龍興寺前遇見老翁對月翻書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至遠近皆知。稍后,學(xué)人李復(fù)言把這則傳聞取名“定婚店”,收錄在《續(xù)幽怪錄》一書中,由是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月老”即是婚姻介紹人。月老祠,又名“月老宮”,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西南,始建于唐朝,供奉主管世間婚姻的月下老人。唐代的《續(xù)玄怪錄·定婚店》是最早記載月下老人的文獻,文中記載了唐朝時期月下老人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古城) 為韋固牽姻緣的故事。宋城縣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情后,就把韋固原來住的旅店題名為“定婚店”。</b></p><p class="ql-block"><b> “月老”始于商丘,隨后這位媒神把愛播撒于人間。這個故事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的婚姻觀:婚姻都是前生緣,都是命中注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這種觀念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可以穩(wěn)定家庭,堅固夫妻關(guān)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