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伏了,我去護(hù)城河邊散步。一路上微風(fēng)拂面,讓人感到身心舒暢。前方傳來了葫蘆絲悠揚(yáng)的聲音。我循聲走近,坡上的綠樹叢中,看到一位紅衣白褲黑面老者,端坐在小凳上,正專心致志地吹奏劉和剛的《父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葫蘆絲可以選擇《月光下的鳳尾竹》或《有一個(gè)美麗的地方》等曲目;吹奏這段曲子,高音部分似乎無法釋放感情。從外貌看,這位老者已經(jīng)年近八旬,而他那一副虔誠的樣子,分明是在傾訴心中的思念。我想起朱自清寫《父親》時(shí)的年紀(jì);此人偌大歲數(shù),仍然沒有忘記父親,真是讓人感動(dò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樓夢》里“好了歌”說:“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這句話也許并不準(zhǔn)確。因?yàn)?,緬懷父母也是孝心的體現(xiàn),是孝心的延續(xù)。它可能是一首歌曲,也可能是一兩句詩,或者一段真摯的文字,甚至只是心中的一閃念。而且,這種情感不受時(shí)間制約,漫漫長久,直至生命的終結(jié)?!案缸又樵谛?,而不在于血肉關(guān)系!”德國劇作家席勒的名言詮釋了這位老者的內(nèi)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懷著對老者的敬意,我慢慢走遠(yuǎn),深情的旋律也變得斷斷續(xù)續(xù);心底一片安謐,在這初秋的早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