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探尋廣西博白縣文地鎮(zhèn)客家黃氏之起源</h3> <h3> 我的祖籍是廣西博白縣文地鎮(zhèn)。父母均為博白人,早年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在鐵路部門,流動性較大。因此,我成長所跨越的區(qū)域較大,出生在湖北,就學于河南信陽、江西南昌、河南鄭州等地,現居信陽。小時候,每逢寒暑假經?;貜V西探親,那時起,我就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但我沒想到的是,我的祖籍廣西博白文地的黃氏族系與我現在的居住地河南信陽,卻也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br> 客家人并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民族支系之一。不同于燕幽民系、吳越民系、閩南民系等,客家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為名的漢族支系。“客家”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末永嘉年間,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于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輾轉南遷,逐漸擴展到湖北、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臺灣、香港等地,因客居他鄉(xiāng)被稱為“客家人”,以別于當地原居民,后相沿而成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到了唐代正式使用“客家”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客家人已遍布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口近一億,堪稱人類最大的民族支系。<br> 廣西約有500萬客家人,約占廣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縣約有130萬客家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三,是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博白客家人先祖最早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留下的戍邊士兵,絕大部分在唐宋年間自北而南遷徙而來,形成了客家風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客家故事、客家工藝與醫(yī)藥相融的客家文化體系。</h3> <h3> 黃姓是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之一,這在博白客家人尤其是博白文地的客家人中,表現尤為突出。這種現象與黃姓的起源有很大關系。黃姓的起源有陸終說、伯益說、少昊說等多種說法,以陸終說為主流?!妒酚洝こ兰摇分杏涊d:"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h3> <h3>黃國故城遺址景區(qū)的陸終雕像</h3> <h3> 黃帝之子為昌意,昌意之子為帝顓頊高陽氏。屈原《離騷》的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大意即為我是帝高陽的后裔子孫。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為卷章,卷章之子為重黎和吳回。傳說黃帝封重黎為火神祝融,后因剿滅共工作亂不力被誅,改封重黎之弟吳回為祝融,吳回之子即為陸終。陸終次子惠連(部分文獻誤為陸終之子南陸,古籍記載南陸為陸終之孫),周時受封于黃,授子爵,建立黃國?!对托兆搿吩疲骸瓣懡K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后人)以國為氏”,這便是黃姓的由來。</h3> <h3> 黃國,位于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城西約6公里的隆古鄉(xiāng)。古為黃國,漢代稱弋陽,隋唐為光州,民國二年更名為潢川,是中華黃姓發(fā)源地。黃國故城遺址至今猶存,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春秋時諸侯國都城。此處出土的青銅器“叔單鼎”,為黃國國器,民國時期曾在國外展覽,后輾轉流落,目前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鼎上四行銘文清晰可見,驗證了黃氏淵源:“唯黃孫子系,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享?!比缃?,叔單鼎復制品依比例放大后,豎立于黃國故城黃君臺遺址入口處。</h3> <h3> 黃國故城遺址1998年列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黃國紀念堂、陸終雕像、祭祀堂、黃國歷史文化陳列館(又稱黃氏祖廟)、黃君臺、春申陵園等組成。黃氏祖廟由福建華美建筑設計院董事長、福建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致宏先生親自設計,后殿供奉著陸終、黃歇、黃霸、黃香等黃氏列祖列宗。</h3> <h3>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黃歇為黃國后裔,最初封地在楚國國都附近,今河南信陽,后因權勢漸大,便主動避嫌,要求將封地改為偏遠的吳越之地,今上海附近,成為上海最早的開拓者,被稱為“上海城市之父”,黃浦江以及上海簡稱申的由來都與其有關。2002年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后的大型文藝慶典上,演出的第一個節(jié)目就叫《告慰春申君》。</h3> <h3>上海申博成功慶典節(jié)目《告慰春申君》</h3> <h3> 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亡后,黃國故人以國為氏,族人有少數北逃至河南中部,大部分則南遷到楚國腹地。今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至該地而得名。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逐漸形成多個黃氏郡望,其中黃國一宗支的二十三世祖黃淵遷至湖北江夏,形成黃姓第一大郡——“江夏郡”。其后多郡黃姓以楚為基地向江南發(fā)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br> 漢代以后,由于任官的原因,大批黃氏族人開始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后來入閩的“八大姓氏”之一,而“客家”一詞最早正是出現在西晉末永嘉年間。在歷史的年輪上,黃氏南遷與客家人南遷匯流在一處,黃姓中無數南遷的中原男兒,成為客家人的一部分。</h3> <h3> 隨著黃姓南遷,黃姓主要聚居地已不再像古時那樣分布在湖北、江西等地。如今黃姓最多的省份第一為廣東,第二為廣西。巧合的是,繁體的廣(廣)字,正是廣字下加一個黃。由于每個遷居地大多有最早遷入的始祖,在兩廣及福建等地,黃岸公、黃峭公、黃昱公、黃樸公、黃庭堅等算是比較出名的黃氏先祖。</h3> <h3><br><br></h3> <h3> 我的老家廣西博白,黃姓族人的起源過去主流的說法有高州族、老人灣族、廉江族這三支系族。后經廣西自治區(qū)黨校黃征旺教授考據查證,又補充了黃村族、佳龍村族、龐村族三支。此外,黃征旺教授將元代從福建漳州南靖縣永豐里遷入博白徑口鄉(xiāng)新屋地村的一支黃姓(亦為黃峭山后裔),也納入高州族,疑應有誤。</h3> <h3> 老家博白縣文地鎮(zhèn)的客家黃姓大部分由廣東高州遷來,屬高州族。<br> 文地高州族來源有兩支,一支為廣東高州黃樸公系。最早遷來的是南宋舉人黃鼎,黃鼎為廣東高州黃姓始祖黃樸的重孫,他從廣東化州到博白任教諭,為博白黃氏最早的入博始祖。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其后裔開枝散葉,子孫綿延, 主要分布在博白文地鎮(zhèn)、寧潭鎮(zhèn)、陸川良田鎮(zhèn)等周邊地區(qū)。黃樸為南宋狀元,其始祖為唐代黃碣,五代初仕至御史中丞贈司徒,新唐書有傳。黃碣與另一黃姓先祖黃峭山同時代,歷任唐固始縣丞、光州知州等,光州即現在的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黃國故里,而固始縣當時屬光州管轄。<br> 文地高州族的另一支,為黃峭山后裔,屬江夏黃姓支脈,文地客家黃姓多為該族系。該族系始祖是黃峭山后人黃思谷,明朝初期從福建寧化遷入廣東高州,后移居博白,至今繁衍26代,分別居住在文地鎮(zhèn)、寧潭鎮(zhèn)、那卜鎮(zhèn)、博白鎮(zhèn)等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1000多個村屯,約15萬人,約占博白客家黃姓總人口的75%。</h3> <h3>黃峭山像<br></h3> <h3> 黃峭山,又名黃峭,是祖地河南信陽春申君黃歇的后裔,唐末進士、工部侍郎,福建邵武黃氏始祖,也是南方黃姓著名先祖。黃峭山有21個兒子,在他八十壽辰的那年(公元951年)為化解小人誣告黃家勢大必反等原因,他毅然將家產分成21份,除留下3個兒子外,鼓勵兒子們向外開拓,志在四方,頗有先祖春申君黃歇之氣魄。黃峭山第九子黃化,遷至福建寧化,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后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因此,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姓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寧化公后人的一個分支,明代初期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高州,形成高州黃氏族系,而高州黃氏的一個分支,又從高州遷至廣西博白,形成博白最大的黃氏族系——高州族,這也是博白文地黃氏宗族的主要族系。<br>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黃峭送子出征,賦詩一首:<br> 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立綱常。<br> 吾思異境猶吾境,汝在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br> 朝夕莫忘親命語,春秋須薦祖宗香。<br> 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br> 黃峭山子孫從此在嶺南大地開枝散葉,而此詩從此成為海內外黃氏族姓特有的認宗詩,譜曲成歌,廣為傳唱?!饵S飛鴻》系列電影主題曲歌名“男兒當自強”,亦源于此詩最后一句。</h3> <h3>黃峭山別子詩(其中的一個版本)</h3> <h3> 博白黃姓的高州族、老人灣族、廉江族這三大系族,多為黃峭山后裔,血脈中承繼了黃峭山公重書禮、喜開拓的個性。我們文地這一支黃氏宗族,近代的字輩為“書禮傳宗祖”;而我的祖父兄弟多人,除兩人留鄉(xiāng)守業(yè)、侍奉父母外,其余均外出闖蕩,子孫分布在不同地域。這些,無不契合先祖遺風。</h3> <h3> 博白客家黃氏族群的標志,是座落在亞山鎮(zhèn)民新村的黃峭山公祠。1935年,由沙河老人灣族為主,會全縣黃姓人建成,又名龍騰肚祠堂。2006年重建,重建后的黃峭山公祠為園林式風格,正殿兩座,兩排橫屋,總面積1349平方米。<br> 通過建祠,寄望弘揚客家黃氏之美德,也寄托了對先祖的厚念真情。</h3> <h3>博白黃峭山公祠內景<br></h3> <h3><br> 最初遷入博白的客家人,與當地人語言不通,風俗習慣不同,或聚群而居,或分散雜居。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久天長,互相往來,便引起語言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最后形成了博白的兩種方言:新民話和地老話。地老話是指原來居住的當地居民所講的方言,新民話是指新遷入的居民所講的方言。當然,由于民系的互相融合,講地老話的人有一部分是客家人,講新民話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客家人,需要從他們的血緣血統(tǒng)來辨別,但這種例外只是少數。<br> 新民話,又稱“涯(ái )話”。已故的博白籍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世界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研究認為,新民話就是客家話的一種。<br> 客家話是在福建汀州形成的。如果說廣西博白縣目前是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那么汀州就是客家的首府中心。汀江是客家的母親河,閩粵贛邊區(qū)是客家人的大本營。</h3> <h3> 王力認為,新民話多自福建汀州來,或從廣東嘉應州來。嘉應州即梅州。汀州的客家話是客家話的始祖,是第一代客家話;梅州客家話是目前客家話的標準代表,是第二代客家話;博白等地的新民話是略有變化的第三代客家話。無論哪里的客家方言,它的根源都來自河南,美國耶魯大學韓廷敦教授的一篇論文指出:“客家話源出北方,他們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話”。當然,現在的河南人基本上聽不懂新民話,只能說從語言學考證的角度看,新民話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點,與中原的音韻有不少相通的地方。</h3> <h3> 不同地區(qū)的客家話之間雖有差異,但至今仍能相互通話。而博白的客家話與博白的地老話之間,雖然歷經了漫長歲月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但由于沒有淵源關系,并不能直接通話。我的祖母和外祖母,分別說新民話和地佬話,她們同住在博白縣,在世時曾多次相見。據我祖母說,她們之間基本上語言不通,全靠手勢,和與外國人說話差不多。當然,造成這種情形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們都不會說且聽不懂普通話。現在的人大多受過教育,聽得懂普通話,相互間交流也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此外,由于普通話和白話(粵語)的強勢和通用性,這兩種語言的使用頻率在客家話人群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內部交流當中逐漸增加,這也直接造成新民話的逐漸衰退。</h3> <h3> 盡管玉林市(博白縣所屬地級市)等一些地方,把啀戲等傳統(tǒng)涯話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并沒有完全改變涯話傳統(tǒng)文化逐漸流失的現狀。新民話的日益萎縮,亦引起了一些客家人士的憂慮。部分人有了對涯話的母語保護意識,也就有了對涯話流行文化的追求。在網絡上,也開始流傳涯話網友制作的各類涯話音樂視頻。當中以陸川人阿亮、茂名人西桐木等為代表,在原創(chuàng)和翻唱等方面演繹了涯話的美,感動了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士。</h3> <h3>涯話歌</h3> <h3> 博白的新民話保留了不少古漢語成份,它有6個聲調、20個聲母,65個韻母,比梅州客家話標準音多3個聲母,即y、n、d,這是受廣府話和普通話影響的結果。古漢語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共四聲,而普通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沒有入聲字,僅存三聲,并將平聲拆分為陰平、陽平,即我們俗稱的一聲、二聲,上聲、去聲則被稱為三聲、四聲。但新民話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入聲字。有些古代詩詞,用現在的普通話朗讀似不押韻,但用新民話朗讀卻朗朗上口,韻味無窮,例如杜甫的《春望》:<br>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r>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br>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br>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br> 用普通話念“深”、“心” 簪”,韻腳是不和諧的。如果用新民話朗讀卻很切韻,主要原因就是新民話至今仍保留有中古的閉口韻尾m,能體現出古詩原有的韻味。<br> 多么古樸的韻味,多么優(yōu)美的語言!希望新民話這一有著一千多年歷史,聯(lián)通著遙遠的古人,代表著中國南方地區(qū)豐富人文色彩和多元文化形態(tài)的漢語方言,不要在我們這一代衰落。<br> 操著新民話的黃氏族人遷入博白后,與說著地佬話的原住居民歷經過紛擾、爭斗,最終團結和睦、融合同化、互相幫助、共同發(fā)展,為博白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作出了貢獻。</h3> <h3><br> 前面說到,客家話是在福建汀州形成的,汀州被公認為客家的首府中心。而遷入博白文地的黃氏宗族,無論是哪一個分支,祖上均可溯源到福建,多在漳州、邵武、寧化等地。<br> 而這些地域的客家起源,又多源于中原,尤其是河南信陽。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和事件,當屬“開漳圣王”陳元光“開漳”的典故。</h3> <h3>“開漳圣王”陳元光像</h3> <h3> 陳元光,唐代光州人。<br> 唐高宗總章二年,福建泉潮之間蠻獠反,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后陳政積勞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yè),執(zhí)掌帥印,繼續(xù)帶領陳家軍開發(fā)南蠻之地。<br> 垂拱二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統(tǒng)治。同年,漳州郡成立,并設立了漳浦、懷恩二縣,陳元光兼任漳州刺史。陳元光直至剿匪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他屯兵閩南四境,且戰(zhàn)且耕,融合漢蠻民族,施行"唐化"教育,傳播中原文化,興學辦校,獎農助耕,惠工通商,使處于閩粵間的這一千古蠻荒之地走向長治久安和初步的繁榮發(fā)展,成為"扼閩粵之吭,開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閩名邦之一。<br> 陳元光請建漳州之事見諸史端雖始于宋,但其事跡始末之祥則初載于明代中葉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此后的歷修方志多有記載,且時間愈晚,記載愈詳。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想起顧頡剛“層累地造成的歷史”一說??梢?,關于陳元光的敘事,是閩南地區(qū)漢民族“集體記憶”不斷追加的結果。<br> 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圣王"。至此,陳元光已成為閩臺地區(qū)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據統(tǒng)計,漳州供奉“開漳圣王”的廟宇登記在冊有251座,而“開漳圣王”廟宇在臺灣則多達360座。</h3> <h3> 陳元光統(tǒng)帥的陳家軍,其將校扈從,多為陳氏父子從老家光州固始縣帶來。光州,其治所即今河南信陽潢川縣,正是黃國古城所在地,華夏黃姓的發(fā)源地。斗轉星移,歲月滄桑,如今閩南族譜,聲稱祖上隨陳政自光州固始入閩的比比皆是,形成“閩人皆稱光州固始”的現象。而包括鄭成功、施瑯、陳嘉庚在內的南遷固始移民后裔,漸次遠播臺灣、“南洋”及歐美各地。無數閩臺同胞、海外僑胞、世界客屬,由古至今譜載口授,代不失傳:牢記鄉(xiāng)關祖地,勿忘“光州固始”。固始因此成為歐美和東南亞各地“唐人街”的一大血緣和歷史源頭。</h3> <h3> 河南信陽固始縣政府于2004年在縣城中心地帶建成陳元光廣場,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2006年由固始縣的姊妹縣——福建漳州云霄縣捐贈的陳元光雕像落成,總重35噸,用石123塊,成為廣場標志性建筑。自2009年起至今,中國僑聯(lián)、中國臺聯(lián)、河南省政協(xié)先后在固始縣主辦了十屆中原根親文化節(jié)。先后有超過10萬人次海內外宗親回固始拜謁先祖、捐資助學、興業(yè)發(fā)展,感受故土親人的至愛深情。</h3> <h3> 而作為黃姓起源地、黃國故里所在地、古光州治所的潢川縣,近年來也先后迎接來自世界各地、國內各省份黃姓宗親尋親、祭祖等根親文化交流數十次。</h3> <h3>赴信陽潢川縣謁祖的潮州江夏文化研究會</h3> <h3> 初秋的一天,我再一次來到黃國故城遺址。從臺階登上黃君臺,這是一處夯土高臺,視野極其開闊,而遺址,就靜靜地矗立在正前方。<br> 黃國故城周長6770米,城墻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8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城內面積約2.8平方公里,其建筑規(guī)模完全吻合春秋時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級制度。按當時的條件,每天出工一萬人,一天不停也要4年才能完工,足見當年修建黃國城墻工程之浩大。古城墻有5米之高,用黃土夯筑而成,墻厚、門闊、路基硬,可見當年城門的巍峨、都城的雄偉。<br> 如此宏偉的城池,一度淪落為廢墟、荒地、稻場,數千年雨打風吹,令人唏噓。<br> 站在這座千年故城之中,一切都籠罩在肅靜的氛圍里。我閉上雙眼,仿佛可以穿過時光掠影,與先祖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靈魂對話,關于世界、關于故鄉(xiāng)、關于族群、關于所有一切的所感所察……然而一陣微風吹來,那一幕幕厚重的歷史畫卷、那一曲曲華美的歲月流觴,終究隨風而逝了。<br> <br></h3> <h3>黃國故城遺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