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汶口 城子崖</p><p class="ql-block">深度研學活動方案</p><p class="ql-block">為了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在研學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制定本研學活動方案,方案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活動主題</p><p class="ql-block">“探尋石器時代”,把文明的思考在商周的基礎上再推前1000年,了解新石器晚期黃河中下游文化。</p><p class="ql-block">二、活動時間</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0日(星期日)</p><p class="ql-block">集合時間</p><p class="ql-block">早7點</p><p class="ql-block">集合地點</p><p class="ql-block">迎賓館</p><p class="ql-block">五、參加對象</p><p class="ql-block">學生及家長(約130人)</p><p class="ql-block">車輛:</p><p class="ql-block">一號車:魯J66753(可乘坐52人)劉師傅13953808005</p><p class="ql-block">二號車:魯J69117(可乘坐50人)賈師傅13954822664 </p><p class="ql-block">三號車:魯J0406(可乘坐49人)馬師傅13953821222 </p><p class="ql-block">車輛安排:</p><p class="ql-block">一號車:七年級昆侖隊和高一燎原隊一輛車(29+13),加劉老師,陸老師,共44人。(王偉,鄭強負責)</p><p class="ql-block">二號車:六年級泰山少年隊和五年級啟航隊一輛車(28+17)共45人。(段其偉,郭凱負責)</p><p class="ql-block">三號車:四年級卓越隊和五年級結翼隊,八年級凌云隊,九年級江山隊一輛車(26+2+8+6),共42人。(付強,孔明負責)</p><p class="ql-block">六、出行原則</p><p class="ql-block">1、安全第一原則。</p><p class="ql-block">2、學生家庭自愿原則。</p><p class="ql-block">七、行程安排</p><p class="ql-block">東平迎賓館出發(fā),先到大汶口遺址,午飯后再到濟南章丘龍山文化博物館(原城子崖博物館),下午參觀完返回東平迎賓館。</p><p class="ql-block">八、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1、活動全過程要落實集合排隊制度,認真做好上車前、下車后、集合等時間的集中點名,必須先點名后登車。</p><p class="ql-block">2、不得帶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險品參加活動。</p><p class="ql-block">3、行進途中不追逐打鬧、不插近路、不擅自離隊、謹防掉隊。</p><p class="ql-block"> 4、隊長及外出隊長要擔負起管理義務,一切行動聽指揮,服從安排,家長是孩子安全第一負責人,家長一定保證孩子安全。</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遺址</p><p class="ql-block">大汶口遺址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大汶口鎮(zhèn)和寧陽縣磁窯鎮(zhèn),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它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于1959年首次發(fā)現并挖掘。大汶口遺址包含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遺址內發(fā)現了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大汶口遺址的發(fā)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tài),為山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qū)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p> <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存,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個由中國考古學家發(fā)現、發(fā)掘和出版考古報告的古城址。</p><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內涵豐富,延續(xù)時間長,堆積層分為三層,上層為周代文化層,中層為岳石文化層,下層為龍山文化層,出土了大批各時代的文化遺物。</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下層的龍山城址南北最長處530米左右,東西寬約430米左右,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址內文化層堆積豐富,有房基、水井、窯穴等遺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為主。</p> <p class="ql-block">古遺址中的邏輯之美</p><p class="ql-block"> 總:自然形成→思維過程</p><p class="ql-block">從大時空來講,一處聚落的出現及發(fā)展,依河靠山,是自然條件影響下的規(guī)律,也是必要條件。太行山的血脈延及泰山,沂水流域處于泰山東南方向的一支,發(fā)展形成東夷文化。大汶河,泰山西南向北延伸,經章丘等地。由此,人類文化的發(fā)掘由條狀帶狀,廣而形成扇形延展,浩浩蕩蕩,波及西蜀等更多文化。大而取點,大汶口文化作為地理上河流的交點,歷史上進化的節(jié)點而突出,獨立。我們把由自然到思維再從大時空中取點作為整個邏輯背景。</p><p class="ql-block">分1:自然現象→抽象圖形(抽象方法)→美觀符號(改變變量)</p><p class="ql-block">關于抽象方法→改變變量→產品差異→數理原理掌握,可以通過改變水溫度,空氣等一些與燒陶的材質和顏色有關的變量。比如,如果陶器在燒制的過程中,經過空氣就會變成紅陶,密封不經過空氣就會燒制成黑陶,而將水注入其中就會變成灰陶或黑灰陶。由此也表明陶工已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發(fā)現和使用還原氣氛。龍山文化早期人們已經基本掌握了還原氣氛,隨著燒成溫度的提高,陶器質量也相應提高。黑陶的出現又表明煙熏滲碳技術也被人們所掌握,特別是到龍山文化晚期所見的黑陶,一般制作都較為精美,反映出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發(fā)生了變化,這種顏色傾向開創(chuàng)了夏尚黑觀念的先河。陶窯就地挖坑,選一面掏出火門、火膛,在火膛上頂挖出若干火口,形成窯箅,在用草拌泥壘砌饅頭狀窯壁形成窯室,頂部留出煙囪。這樣的窯建造成本低,隨地可建,能保證質量,廢品率低。缺點是容量小,產量低,窯齡短。二里頭文化的陶窯也是此類形制,這表明燒陶技術傳承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關于抽象圖形→美觀符號</p><p class="ql-block">像我們所見到的較為美觀的符號八角星以及像八卦水文一樣的圖示,最直觀的帶給我們的就是關于美的感受。這些圖形都來源于自然環(huán)境,像剛剛提到的水文山脈太陽鳥以及各種生物,經過一次抽象,把物體的輪廓線條化,在經過再次抽象歸納整理,將繁雜的曲線簡單化,最后,經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將它放到瓷器上,可以形成美觀的圖案,或以此來代表一些最初文字的印記。</p><p class="ql-block">分2:心理崇拜景仰→表現于圖像禮器→形成器物文化</p><p class="ql-block">這一點的起源就在于剛剛提到的符號中的鳥,獨特的黑陶。這些意向的提取,就源于當時人們對這些物品的精神信仰。隨著文化的發(fā)展,最后也成為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從喪葬文化中,這些隨葬內容展示了祭奠禮儀、宴飲的場面、供墓主死后享用的飲食和用具,以及常見的武備,凸顯了墓主的財富與權力,及其社會身份與社會關系。</p><p class="ql-block">分3:源于生產→應用市場需求→工業(yè)發(fā)展→精度控制→國際競爭關鍵</p><p class="ql-block">以紡織為例,直線→曲線→圓→再回到直線,在這種變化中,我們抓住一個量速度進行分析。直線運動時,就意味著它會有速度變化的周期,也就是說,速度的變化成分段函數進行,函數圖像是會在不同的時間段呈現不同的變化,也就意味著,在節(jié)點時要重新切換程序。把運動直線改變成曲線時,速度就趨于穩(wěn)定,省時省力,均勻方便。再往后就是適用于工業(yè)發(fā)展進行精度的控制以及變化范圍的精確,已成為現在國際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逐漸減小相對誤差與基本誤差,就比如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對于精度的檢測,數控機床專項的發(fā)展,北斗的研制與GPS的對抗,所以核心都是精度帶來的競爭。</p><p class="ql-block">李采奕</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用馬哲的觀點看龍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首先,龍山文化時期是史前山東人口最多、發(fā)展最為穩(wěn)定的時期。文化的出現與繁榮,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遺址出土的文物無一不在敘說著當時生產力的大發(fā)展。小米的廣泛種植、人口的穩(wěn)定增長,這都是最表面、最基礎的表現。以海岱龍山文化陶器發(fā)展為代表,達到了人類手工制陶技術的最高峰。正是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才有心思把五色的豆子對應五行、方位,而后又制作陶豆作為禮器用以祭祀,而不是僅用于果腹。他們的陶器上常印著太陽或鳥的圖案,這就是當時的神佑文化。這又是基于當時低下的生產力,基于當時的時期產生的,是物質決定意識的結果。他們把太陽和鳥作為崇拜的對象,因為在高死亡率的情況下,需要增加生產率才能穩(wěn)定人口的自然增長率。</p><p class="ql-block">其次,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物質。他們的這一信仰又促使他們做出更為精美的陶器——蛋殼黑陶杯。他們充分發(fā)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制作更薄的陶器去模仿鳥卵的薄殼?!八那昵暗厍蛭拿髯罹轮谱?!”這是世界考古界對龍山時期黑陶杯的贊譽。蛋殼黑陶杯,可以成為是那個時期的精華,是文化發(fā)展和生產技術進步相結合的產物。就是這一精華,否定了中華文明是由西方傳來的這一觀點,因為同時期西方沒有這種陶器,只有中國有這種在精度控制下薄到極致的陶器。也是這一次生產力的大發(fā)展,讓龍山文化由點到面變?yōu)辇埳綍r代。</p><p class="ql-block">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人的改造自然的活動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改造自然首先要認識自然。認識自然,抽象,組合再創(chuàng)造,從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斷發(fā)展,同時還要適應自然,與自然共生</p><p class="ql-block">尹若童</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進入新文化晚期,此時的華夏大地已經到了邦國時代,在部落四起,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統治者為了鞏固國家統治則一定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而禮則是鞏固王權,體現尊卑等級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那我們將禮具象化,后文所指的禮則是禮器。我們拿蛋殼陶來說,制作者及使用者的初心就是通過這件禮器來祭祀人民所信仰的神,從而達到穩(wěn)定民心,鞏固統治的作用。其次則是表達當時人民崇敬鳥,崇敬天地,約束祭祀者的行為。若沒有這些器物的支持,那么存在于統治者腦海中的所謂王道,則不會傳送到當時人們心中,使人民都發(fā)自內心的去遵守"王道"或"霸道",也更不會被千年之后的我們所瞻仰。第二,不同的禮器體現不同的統治思想,相同類別的禮器在不同顏色、規(guī)格、情況中也會體現不同的統治思想。就單指一個酒文化來說,盛酒的器皿就有多種,但我們將盛酒的作用屏蔽掉,會發(fā)現大部分的器物還能擁有第二,第三作用,也就說明像鬶這樣的器物并不會依賴于在這個情況下發(fā)明者給予他的作用。但使用者卻將像鬶這種器物認定為就是盛酒的一種器皿。由此可見,物質和意識并不是相互依賴的,而是物質決定意識基礎,實踐才決定了意識的形態(tài)。意識基于物質而存在,物質為意識提供了載體和發(fā)展空間和潛力。</p><p class="ql-block">另外還思考了一個問題,意識反過來作用于物質,也就是社會能夠進步的原因。我們簡單舉個例子就是:在遠古時期先人們認識到了可以勞作的工具,而他們又進一步的想到了一種能夠提升生產效率的工具,并通過更高超的技術將他們制造了出來。這就是意識的能動作用 ,能夠想,能夠動。所以意識反過來又作用于物質了,但意識還要分好的意識和壞的意識,好的意識和壞的意識可能帶來不同的后果。</p><p class="ql-block">展欣萌</p><p class="ql-block">2023.08.20</p> <p class="ql-block">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邏輯推理 </p><p class="ql-block"> 生產力,作為人們實踐能力的最終結果,指人們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那些自然對象與自然力的關系,它表明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推動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p><p class="ql-block">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將基本原理用與真正的學科研究中,則需要通過歷史實據來作為論據論證。</p><p class="ql-block">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的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方式都會隨之變化,綜上三點,其實質上都是生產關系的變化。另外,關于生產力的最直接體現,我們可以把生產工具的革新、生產過程的改變等形象的看作生產力發(fā)展的直接體現。</p><p class="ql-block"> 工具革新(生產力)→貧富差距(生產關系)→階級分化→私有出現→王權壯大→國家出現→生產力有序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生產工具革新可以促進生產效率和產品的質量提高,從這兩方面看可以聯想到今天了解到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產業(yè)變化。大汶口文化相對于原始社會采集和漁獵的生產方式來說,已經出現了農業(yè)、手工業(yè),甚至已經將出現了商業(yè)的雛形即物品交換。而與大汶口文化有相交時間點的龍山文化則已經出現了玉器的大規(guī)模制造,這標志著手工業(yè)的精確度和價值大大提升,手工業(yè)發(fā)展顯著。</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由于私人生產能力上升,每個人所得的產品將具有極大的差別,生產工具得到改進的個體將會擁有高效率從而獲得更多的產品,從而出現了貧富差距。貧富差距可以直接體現在考古所得的釀酒結論,酒的原料是糧食,只有糧食有剩余,才有可能出現釀酒業(yè)。當貧富分化進一步發(fā)展,就會進階為階級分化。階級分化典型的一個特征就體現在墓葬上,葬品的種類和數量都能直接體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p><p class="ql-block"> 階級分化不斷推進,階級矛盾也不斷深化,王權不斷強大,此時便出現了管理人類的一項延續(xù)至今的重要工具--國家。國家誕生后,人們會受到國家法律條文的規(guī)則控制,這種有序化的社會發(fā)展會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即先進的且適于社會生產力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張梓涵</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陶器制造</p><p class="ql-block">1,制瓷業(yè),在距今6000年前,進入了一種特殊工藝,即利用圓周運動,來固定形狀,以前那種制瓷業(yè)的方法不連續(xù),不規(guī)則,我們可以想象成一個函數圖,以前的是一種斜率,總是變化,并且不連續(xù)的,而經過圓周運動改進以后,就變成了斜率穩(wěn)定的圖像,當我們制造瓷器時,我們對他作用力大小不同,當我們使用了力大時,他會向里面凸的多,當我們使用的力小時,他向里面凸的少,這樣不僅不對稱,不具有美感,同時又會2導致再燒瓷的時候破裂,不能形成完整的瓷器,而現在,利用圓周運動,只需要控制一個點,便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圓,無數個圓便可以形成一個瓷器。</p><p class="ql-block">2,關于燒制陶瓷的顏色,這受到材質,溫度,時間,手法多方面的因素,黑色的陶瓷成分是四氧化三鐵,在高溫時充分氧化所行成的顏色,而紅色的陶瓷,則是,三氧化二鐵長時間高壓下不完全氧化所形成的顏色,在燒制的過程中,必須要把握化學反應中,熔點和沸點的變化,從而在最好的時候,燒制成最美的瓷器。</p><p class="ql-block">楊志</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陶器反應的社會進步</p><p class="ql-block">陶器的多種多樣,是由古到今陶器類型所累加的結果,其出現的原因也便是滿足各方面的需求,而日常生活所需也變成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最初陶罐的使用,其作用基本是儲存一些食物,后來又出現了陶豆,所盛的物品也從豆子變成了許多奢侈品,最初存放糧食的陶罐隨著日積月累變成了酒壇。</p><p class="ql-block">陶罐的多樣性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人們從最初的食不飽,穿不暖,到后來的豐衣足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一件物品的種類越來越多,是生產力提高的標志。</p><p class="ql-block">社會的進步,不僅僅需要生產力的提高,而且需要人們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進行,而部落之間這種弱肉強食的時間更能促進起發(fā)展,這也變演化成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尚天宇</p><p class="ql-block">2023.8.20</p> <p class="ql-block">制陶工藝流程的啟發(fā)</p><p class="ql-block">從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等去代表性的文化來看陶器的燒制需要八個步驟:取材、成型、干燥、修坯、素燒、彩繪、上色、燒制。</p><p class="ql-block">1.取材</p><p class="ql-block">古代各部族尚未統一,各地物產也沒有大規(guī)模相互流動,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也不同,于是從原料上,制陶的開端就決定了文化的各異性,原料摻有的雜質成分不一,含量不同并且本身的物理性質不一致也會影響到后來燒制陶器時所需工藝這也是一種地理決定歷史文化的表現。</p><p class="ql-block">2. 成型</p><p class="ql-block">塑泥成型中早期主要是手工揉泥成品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匠的經驗與狀態(tài)中期改為輪式制陶后來變?yōu)榭燧喼铺?lt;/p><p class="ql-block">手工與輪制的區(qū)別在于前者主要動的是手,而陶器不動靜止于一點,快輪制陶則將陶器的運動狀態(tài)由靜止轉化為勻速圓周運動而手只需要在合適的位置,保持靜止或者進行微調就可完成塑形,塊輪制陶將手對于陶器作用于一點與多點的力經過圓周運動轉化為一圈圈的作用力,或者說手對陶器瞬間的作用力,在單位時間的情況下,每一瞬間的運動加起來形成了對陶器一圈圈完整均勻的作用力(類似于積分)這就是快輪制陶的核心:轉換了運動的對象,由手的運動變?yōu)樘盏倪\動,由不規(guī)則的運動變?yōu)橐?guī)則運動,并很好地利用運動思想去解決作用力的不均勻問題。</p><p class="ql-block">3.素燒</p><p class="ql-block">通過增減變量來控制溫度,決定是否通風,是否加水,來控制它的顏色,光澤與硬度。</p><p class="ql-block">4.審美</p><p class="ql-block">古代人的圖形文字的認知,抽象能力是不斷增強的,也有一個有定性到定量的過程,他們的審美演進也恰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變革。</p><p class="ql-block">梁雁哲</p><p class="ql-block">2023.8.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