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引以為豪的故鄉(xiāng)哈爾濱市,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了著名的旅游城市:夏天是避暑勝地,冬天是冰雪世界,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紛至沓來。今年七月下旬,避開高溫酷暑的北京,我又融入了故鄉(xiāng)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友情之中。</p> <p class="ql-block">說起哈爾濱,首先要說松花江和中東鐵路。哈爾濱的稱謂來自滿語,意為“曬漁網(wǎng)的場子”。也就是說,以捕魚為生的滿族人讓哈爾濱成為人居之地。中東鐵路的建設(shè)讓哈爾濱作為東北最大的鐵路樞紐和水陸商埠日益發(fā)達,松花江畔的城市逐漸興起。可以說,是松花江賦予哈爾濱以生命,中東鐵路賦予哈爾濱以生機。</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園是打卡勝地。實際上,整個江堤大道都是這個公園,所以它的原名叫“江畔公園”。</p> <p class="ql-block">防洪紀念塔聳立江邊,是哈爾濱市的地標性建筑。1957年,松花江發(fā)生特大洪水,最高水位達128.38米,洪峰流量達12288m3/s。哈爾濱市黨政軍民齊心協(xié)力,譜寫了抗洪勝利的英雄凱歌。防洪勝利紀念塔為此而建。塔身下部記載了1932年、1957年的洪峰水位。1998年的第三次洪水也增補在上。其中尤以1957年的洪水為最。</p> <p class="ql-block">通江街口到江沿的盡頭處有一座英雄降龍雕像,也是為紀念1957年抗洪勝利所創(chuàng)建。</p> <p class="ql-block">有水的城市不一定美麗,但美麗的城市一定有水。母親河松花江養(yǎng)育并滋潤著哈爾濱。這里的人們習慣于閑睱時到江畔坐一坐走一走,望著波光粼粼的江水,平撫自己的心境。每逢節(jié)日,人們紛紛走下江堤的石階,掬幾把江水祈福,現(xiàn)已蔚然成風。</p> <p class="ql-block">這是去北大荒前坐在江邊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8年去北大荒之前,我家就在離江沿(當?shù)厝藢系姆Q謂)不遠的紅旗街(現(xiàn)中醫(yī)街)。那時經(jīng)常去江邊游泳,在江中劃舢板船,江心島的沙灘上穿著泳衣的姑娘小伙悠然自得。如今江心島沒有了,舢板船沒有了,禁止自由下江游泳了。如果想去江北太陽島,要么乘地鐵,要么乘渡輪,要么乘空中索道。雖說快捷方便安全,但我總覺得少了一些味道。</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江上俱樂部建于1912年,已被列為保護性建筑。這里是體育愛好者聚集的地方。俱樂部和九站沿岸水很深。當年我們橫渡松花江就從這里下水,游到對岸。</p> <p class="ql-block">輪渡碼頭是松花江一景。多用浮船沿江而設(shè),裝飾華麗,五彩繽紛。游輪分屬不同公司,競相拉客,但價格有統(tǒng)一規(guī)定。</p> <p class="ql-block">江邊做小生意的小商小販很多。這個賣嬉水玩具的膽量夠大。雖然江水上漲已淹沒下面的臺階,他把貨架支在水下的臺階上,生財有道。</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北岸是松北區(qū),著名的太陽島就在這里。當年一派郁郁蔥蔥的自然風光,鳥語花香。幾處工人療養(yǎng)院隱在綠樹叢中。江汊子轉(zhuǎn)彎處是太陽島飯店。如今,自然風光被大量的人造景觀所替代,游人如織,我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這座過去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松北區(qū)2013年矗立起一個新的景觀一一哈爾濱大劇院。2016年2月,哈爾濱大劇院被ArchDaily評選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類建筑”。</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的美景總是伴隨著橫跨大江南北的江橋。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是當年中東鐵路大動脈的中東鐵路橋。它的名字叫松花江濱洲鐵路橋,1901年正式啟用。哈爾濱人稱“老江橋”。以該橋連結(jié)的鐵路線為界,鐵道東是道外區(qū),鐵道西是道里區(qū)。當年,橋兩端都有解放軍戰(zhàn)士站崗放哨。在運行了114年后,這座哈爾濱的地標改成了人行觀光橋,成為哈爾濱市新的旅游打卡地。老江橋東側(cè)新建了一條運行高鐵的新江橋。兩橋毗鄰,并駕齊驅(qū),一老一少,一黑一白,訴說著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由于東西方文化交融,教堂是哈爾濱風情文化的一個特色。哈爾濱現(xiàn)存20余座教堂。這些教堂建筑風格迥異、特色鮮明,文化交流氣息濃厚。</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索菲亞教堂是遠東地區(qū)最大的東正教堂,作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diào),是哈爾濱市的地標之一。</p> <p class="ql-block">索菲亞教堂內(nèi)部保留著歲月的痕跡,仍然是斑駁陸離,傷痕累累,訴說著沉甸甸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仿造莫斯科大教堂于1900年建成,聳立于南崗區(qū)的制高點,曾經(jīng)被譽為“遠東第一東正教堂”??上母飼r期被毀了。</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有兩萬猶太人在哈爾濱居住生活。哈爾濱包容了猶太文化,保留了這段歷史。有兩座猶太教堂很有特色。一個是猶太新會堂,另一個是猶太總會堂。目前展覽主要在猶太新會堂。</p> <p class="ql-block">1900年開街的道里區(qū)中央大街久負盛名,被譽為亞洲第一街。大街全長1450米,整條街道由87萬塊進口面包石(花崗巖)鋪就,每塊面包石當年價值一個銀元。大街北端是松花江邊著名的防洪紀念塔。街道周邊有75棟歐洲風格的建筑,置身其中,讓你覺得哈爾濱被譽為“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從前,中央大街有公交車運行。1997年6月1日哈爾濱市政府把中央大街改造成全國第一條商業(yè)步行街。由于它的歷史文化,異域風情,美麗景觀,美食購物,游客紛至沓來。從清晨到深夜,這條街永遠是人潮洶涌,摩肩接踵。道路兩旁燈柱上的音箱不斷傳出悠揚的俄羅斯音樂與歌曲,更濃厚了歐洲風情的韻味。我認為,在全國的步行街中,哈爾濱中央大街游人密度與效率應(yīng)排在首位。</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鋪路的面包石長18厘米,寬10厘米。這條路至歷經(jīng)120余年車水馬龍卻極少破損,令人感嘆!</p> <p class="ql-block">每天傍晚時分,畫家們齊刷刷地在中央大街北端擺攤畫像,歐風十足。</p> <p class="ql-block">馬迭爾賓館是中央大街最著名的建筑。這所賓館始建于1906年,1913年落成,創(chuàng)始人為俄羅斯猶太人約瑟夫.亞歷山大羅維奇.卡斯普。該賓館富麗堂皇,是當年最華貴的酒店,也是哈爾濱市第一座涉外酒店。</p> <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一11月,受中共中央委托,新政協(xié)籌備會在馬迭爾賓館召開。民主黨派領(lǐng)袖及社會賢達沈君儒、李濟深、何香凝、郭沫若、馬敘倫、許廣平、茅盾、柳亞子、馬寅初等人都下榻馬迭爾賓館。現(xiàn)在馬迭爾賓館舊舘的一些房間門上都貼有當年某位名人居住的銘牌。</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馬迭爾賓館已經(jīng)集住宿、餐飲、娛樂于一身。馬迭爾西餐廳、馬迭爾冷飲廳聲名鵲起,賓客如織,絡(luò)繹不絕。無冬立夏,馬迭爾冷飲廳的“馬迭爾冰棍(帶兒音)”銷售窗口前常年人頭攢動,遊客排隊購買。沒吃過馬迭爾冰棍兒,就沒來過哈爾濱。寒冬臘月,在中央大街上啃著馬迭爾冰棍成為一景。</p> <p class="ql-block">其實,馬迭爾冰糕(哈爾濱人對冰淇淋的稱謂)比馬迭爾冰棍更勝一籌,奶香更濃郁。因為買冰糕要到狹長的店內(nèi)開票,很多遊人不知道,也不如買冰棍方便,所以冰糕名氣沒有冰棍大。我從小就樂于到店里吃冰糕。這次回哈爾濱,最多一天去吃了三次。</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傍晚時分,馬迭爾賓館的陽臺上就開始了歌舞表演,演員多為俄羅斯藝術(shù)家,載歌載舞,手風琴小提琴頗有水準。此時的馬迭爾賓館門前,成為中央大街最擁擠的路段,只有硬著頭皮往前擠,才能沖出重圍。</p> <p class="ql-block">我住馬迭爾賓館的日子里,早餐時經(jīng)常遇到在陽臺上表演的俄羅斯演員。飯后他們邀請我參觀演出的陽臺,這個舞臺太狹小了。我自拍了幾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馬迭爾賓館的街對面是著名的華梅西餐廳。這間餐廳始建于1925年,原名“馬爾斯茶食店”,主要經(jīng)營俄式大菜。哈爾濱的西餐久負盛名。中央大街最有名的是馬迭爾西餐廳和華梅西餐廳,后來又增加了波特曼、塔道斯、老俄僑、田園等西餐廳,以俄餐為主,很難說誰更地道,慕名品嘗即可。</p> <p class="ql-block">除了西餐之外,華梅西餐廳的面包也名聲在外,尤其是大列巴和梭形面包(俄語稱賽一克)。每天早上賣到中午11點。門前買面包的人總是排長隊。</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我們吃的大列巴酸香可口,切開后有大的蜂窩孔,拿一片在手里微微彎曲,啤酒花發(fā)酵的香氣撲鼻,讓人食欲大振。不知道是因為原材料,還是工藝失傳,現(xiàn)在的大列巴再也找不到從前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在中央大街隨處可見“秋林里道斯、秋林大列巴”的招牌和店鋪。早年間,秋林公司是哈爾濱最大的百貨公司,在道里中央大街和南崗大直街各有一家商場。道里的商場很早就關(guān)閉了,南崗秋林公司所在集團因經(jīng)營不善融資轉(zhuǎn)為經(jīng)營房地產(chǎn)和黃金為主,把原來公司的食品分公司和糖果公司拋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之后,集團被責令退市,一蹶不振。秋林糖果公司雖說是秋林集團的棄子,但奮發(fā)圖強,自己搞了個秋林里道斯,舉起了秋林的大旗,專門做紅腸、大列巴、格瓦斯這些具有哈爾濱地域特色的食品,紅紅火火,與哈肉聯(lián)紅腸、商委紅腸三足鼎立。</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的南崗秋林公司</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市還有一處特別值得游覽的景區(qū)一一伏爾加莊園。莊園位于偏遠的香坊區(qū)阿什河畔,加之是新建的景觀,所以旅游團一般都不安排。其實莊園是以哈爾濱歷史為依托,俄羅斯文化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文化旅游景區(qū)。莊園建有三十多座經(jīng)典的俄式建筑,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俄式建筑群。伏爾加莊園于2012年6月1日正式營業(yè),面積60多萬平方米,游客會大飽眼福。</p> <p class="ql-block">伏爾加莊園打造了一座縮小版的圣·尼古拉教堂,讓人們有機會再見文化大革命中被損毀的歷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伏爾加莊園經(jīng)常邀請俄羅斯歌舞團演出,原汁原味,有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我用手機錄制片段,效果不太理想,留個紀念吧。</p> <p class="ql-block">東北菜是哈爾濱的美食特色。我的味蕾最喜歡的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在北京我常常懷念哈爾濱的香瓜(尤其是那種白色有點兒嫩綠的),香氣撲鼻,掰開瓜籽離瓤,咬下去蜜罐一樣。還有筋餅、酸菜粉條、鍋包肉、酥黃菜、餃子……。在北京即使有,也吃不到家鄉(xiāng)的味道。這次回哈,親人們早把香瓜送到酒店房間。俗稱旱瓜澇棗。雖然今年雨水大,但香瓜仍然甜,每天必須吃一個。親友們每次相聚待我以東北菜色,餐具都是大盆大盤,透著豪爽。因為花樣太多,我也記不住菜名,只好奉上拼圖。</p> <p class="ql-block">東北人吃飯,蘸醬菜是必須的</p> <p class="ql-block">這道菜叫酥黃菜,原料是雞蛋,炸成一粒??招那?,酥脆甜香。</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有專門吃魚的特色店,魚類品種俱全。其中湟魚、白魚、鰲花是魚中珍品。</p> <p class="ql-block">這道澆汁魚躍躍欲試,要跳龍門。</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鍋包肉外焦里嫩,微甜帶酸,酥脆可口</p> <p class="ql-block">東北鐵鍋燉用料足實,雞鵝魚肉應(yīng)有盡有,食材豐富,味道鮮香。主食也出新花樣。</p> <p class="ql-block">這個叫“鍋出溜”,意思是從鍋邊滑下來,跟貼餅子不同。香酥薄脆。</p> <p class="ql-block">各色粘糕、打糕、粘豆包有多種餡料:花生、芝麻、紅白豆,軟糯可口,筋道不粘牙。甜的東西我不敢多吃,但吃起來常常欲罷不能,只能多買幾樣,每樣品嘗一下,多飽眼福,略飽口福。</p> <p class="ql-block">我小時候住在道外區(qū),中學(xué)就讀于哈爾濱市第八中學(xué)。這次回哈爾濱重訪故里,時光已經(jīng)走過了半個多世紀。</p> <p class="ql-block">初中二年級以前,我都住在這棟紅樓里。遺憾的是舊的院子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找不到樓梯入口,我只能眺望曾經(jīng)的窗戶,感嘆樓沒被拆掉,歲月變遷還給我看到它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后來父親單位分了一個大房子,家就搬到道里區(qū)紅旗街(現(xiàn)改成中醫(yī)街)。原來是個平房院子,我曾經(jīng)住過。我去北大荒后,院子拆遷蓋了樓房,我父母在這里終老。他們住的房間已經(jīng)賣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衛(wèi)生保潔管理不好,垃圾亂放</p> <p class="ql-block">這個院子有南北兩個出口,這是上游街的院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爾濱第八中學(xué)當年是道外區(qū)最好的中學(xué),在全市也位列前茅。我在這所學(xué)校初高中連讀五年,直到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八中政教主任李曌老師熱情接待我們并陪同參觀。</p> <p class="ql-block">哈八中這座樓始建于1932年?,F(xiàn)在被哈爾濱市政府掛牌為“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大樓結(jié)構(gòu)布局設(shè)計超前,歷時近百年依然堅固,走廊和樓梯比一般建筑寬闊敞亮。所有的教學(xué)用房除了裝修之外格局未變。</p> <p class="ql-block">樓下天井還有兩棵大樹。當年有幾棵丁香樹,香氣四溢。我們課間坐在窗臺上品味撲鼻的香熏。</p> <p class="ql-block">可惜后院操場太小,但是當年并不妨礙我們打球滑冰?,F(xiàn)在學(xué)校有室內(nèi)體肓舘。</p> <p class="ql-block">祝福母校哈爾濱市第八中學(xué)奮發(fā)圖強,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在哈爾濱的半個多月里,我整天沉浸在家人的親情和朋友們的友情之中。他們恨不得把我每天的活動都安排了。</p> <p class="ql-block">我當知青是在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四師39團。聽說我回來,在海生的召集下,同連隊的哈爾濱戰(zhàn)友歡聚一堂,互道衷情,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感慨。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心都不老。</p> <p class="ql-block">同為北大荒的兵團戰(zhàn)友,后來的境遇大不相同。這群人在一起,從無高低貴賤之分,同甘共苦的歲月把我們凝聚成一個整體。我們感嘆那些已經(jīng)離開人世的荒友,祝愿活著的戰(zhàn)友多多享受今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無論你在幾師幾團幾連,只要是北大荒兵團戰(zhàn)友,都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幾個中學(xué)同學(xué)組織了一個戰(zhàn)斗隊,從哈爾濱徒步串聯(lián)去北京看望毛主席。上山下鄉(xiāng)開始后,戰(zhàn)斗隊的老朋友們就分手了,我一直想念他們。這次回哈爾濱市,義祥兄幫我聯(lián)系到了慧林同學(xué),他是從哈爾濱市財政局退休的。</p> <p class="ql-block">在慧林兄的努力下,幾位曾經(jīng)攜手徒步串聯(lián)的老同學(xué)歷經(jīng)66年后重聚。這是我回哈爾濱的一大收獲。我們這一代,親歷了社會的動蕩和變革,跨過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一定要好好的活!</p> <p class="ql-block">當年在北大荒兵團當老師的朋友們。</p> <p class="ql-block">借著尋訪舊居和第八中學(xué),我們順便沿著靖宇街從十八道街走到二道街。這是道外區(qū)的一條主干道。當年覺得靖宇街是道外區(qū)最好的大街,筆直寬敞。也許現(xiàn)在看多了寬闊的道路,眼前的靖宇街顯得格外狹窄,看上去滿目瘡痍。據(jù)說市政府正在規(guī)劃改造中,保留街道兩旁有特色的建筑,重新修繕后形成中華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在南三道街周邊已經(jīng)建成了一片“中華巴洛克”街區(qū),成為道外區(qū)的旅游名勝?!爸腥A巴洛克”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點是:建筑臨街的側(cè)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風格,而局部裝飾的圖案則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祈福文化元素,立面背后的空間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傳統(tǒng)民族的,這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這種外廊式的樓梯和樓道在道外區(qū)比比皆是,是中華巴洛克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墻上的壁畫記載了當年大戲臺的熱鬧場面。</p> <p class="ql-block">黑龍江省地圖象個天鵝,哈爾濱被稱為“天鵝項下的珍珠”。這座美麗的城市曾經(jīng)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其強大的工業(yè)優(yōu)勢已不復(fù)存在,舊城區(qū)改造和新城區(qū)建設(shè)任務(wù)艱巨,財政的壓力會很大。令人欣慰的是,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砥礪前行,開拓進取,城市建設(shè)日新月異。沿著友誼西路前行,眼前的新區(qū)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景觀大道頗有氣勢,其現(xiàn)代化程度與老城區(qū)形成鮮明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這次回故鄉(xiāng)哈爾濱,有說不完道不盡的鄉(xiāng)情親情友情。寫完此篇,我感覺離故鄉(xiāng)更近更親。祈愿哈爾濱市蒸蒸日上,父老鄉(xiāng)親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