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進云南,邁進麗江,來到了拉市海濕地。這里位于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鎮(zhèn),每年都會有各種鳥類遷徙經(jīng)?;蛟谶@里繁衍生息,普通燕鸻就是生活在拉市海濕地的一種水鳥。普通燕鸻因飛行似燕而得名,又稱土燕子,是一種小型水邊鳥類。據(jù)向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了解,截至目前,保護區(qū)已記錄到鳥類233種,隸屬44科130屬。每年,約有10萬只次候鳥到此越冬,拉市海已經(jīng)成為我國重要的遷徙水禽鳥類越冬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藍水綠山青的拉市海,麗江候鳥的天堂。拉市海濕地,作為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這里肥美的水草和魚蝦及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吸引了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鳥類斑頭雁,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黑頸鶴、黑鶴等越來越多的鳥類來到這里棲息、飛翔。據(jù)了解,近年來,隨著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保護區(qū)更加科學(xué)化的保護和治理,拉市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鳥類來到這里繁衍生息。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及觀鳥者紛紛來到這里,架起“長槍短跑”,將美麗的鳥兒拍入鏡頭,記錄大自然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普通燕鸻,別名土燕子。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鸻形目、燕鸻科、燕鸻屬的一種水邊鳥類。體長20~28厘米。善走,頭不停點動,飛行優(yōu)雅似燕。夏羽,頭頂灰褐沾棕。后頸、頸側(cè)、肩、背、翅內(nèi)側(cè)覆羽橄欖褐色或棕灰褐色,耳羽微綴棕栗色。后頸基處微具棕色半圈狀領(lǐng),腰橄欖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叉狀,黑褐色。中央尾羽較短,基部白色,外側(cè)尾羽較尖長,大都白色,僅尖端具一斜形黑色條狀斑。</p> <p class="ql-block"> 普通燕鸻,外側(cè)飛羽和覆羽黑褐色,內(nèi)側(cè)飛羽和覆羽橄欖灰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干近白色。翅形狹長,折合時長度超過尾端。頦、喉棕白色或桂紅皮黃色。自眼先經(jīng)眼下緣,再沿頭側(cè)向下,圍繞喉部棕色有一條黑色細線,形成一環(huán)形圈包圍著棕白色的喉。在圈內(nèi)緣還有一窄的白色圈。胸和兩肋棕褐色,腹淡褐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紅色。</p> <p class="ql-block"> 普通燕鸻,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紅色,喉斑淡褐色,外緣黑圈不明顯,且無白圈。幼鳥頭頂暗褐色,羽緣沾棕。背橄欖灰色,具黑褐色和棕白色尖端。肩具窄的皮黃白色尖端,尾上覆羽白色而具棕色羽端。頦、喉棕白色,無黑色環(huán)圈,胸具暗褐色縱紋,下胸淡棕色,腹以下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嘴角紅色,腳黑褐色。</p> <p class="ql-block"> 普通燕鸻,棲息于開闊平原地區(qū)的湖泊、河流、水塘、農(nóng)田、耕地和沼澤地帶,也出現(xiàn)于水域附近的潮濕沙地或草地上。非繁殖期常成群。飛行迅速,長時間地在河流、湖泊和沼澤等水域上空飛翔,邊飛邊叫。降落地面后,常做短距離的奔跑。在地上多活動在河流兩岸或湖邊沙灘、礫石堆和泥地上,緩步走動覓食,間或急速奔跑覓食。休息時多站立于土堆或沙灘上,由于體色和周圍環(huán)境很相似,不易看到。</p> <p class="ql-block"> 普通燕鸻,主要吃金龜甲、蚱蜢、蝗蟲、螳螂等昆蟲,也吃蟹、甲殼類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在地面捕食,有時也在飛行中捕食。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東部、河北、山東、福建、云南、香港、海南島和臺灣等地。</p> <p class="ql-block"> 普通燕鸻,繁殖期5~7月,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初期成群在空中飛翔。營巢于河流、湖泊岸邊或附近沙土地上,也在河心小島、溪旁和稻田地邊營巢。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2012年評估。已列入中國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王愛華、望海高歌《一步一個 </p><p class="ql-block"> 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拍攝地:云南麗江拉市海濕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