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阜陽冉氏采風新聞稿 堅持文化自信 阜陽冉氏歷史文化研究會 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傳承優(yōu)良家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內(nèi)容提要: 本文內(nèi)容具體從五個方面論述: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吾族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信,重植吾族文化之根;彰顯吾族審美自信,初心如磐砥礪奮進;榜樣是最好的激勵,也是最好的引領(lǐng);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guī),恩澤后裔定會人才輩出!重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優(yōu)良家風。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心,重植吾族文化之根。 </p><p class="ql-block"> 關(guān) 鍵 詞:傳統(tǒng)文化 儒家經(jīng)典 文化自信 文化之根 審美自信 先賢家訓 吾族之魂 篤行不怠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各位領(lǐng)導、各位來賓,您們好!</p><p class="ql-block"> 我受孫書記之邀,給大家聊一聊家族文化:家風、家訓、家規(guī)。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傳承優(yōu)良家風”。講到優(yōu)良的家風,就要講到家族文化;談到家族文化,就要談到傳統(tǒng)文化;談到傳統(tǒng)文化就要談到儒家文化。因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旋律(主心骨)就是儒家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樹立吾族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lt;/p><p class="ql-block"> 探尋傳統(tǒng)文化,就要說一說儒家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三大類:</p><p class="ql-block"> 第一類“經(jīng)”經(jīng)書,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如“六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樂》; 第二類“史”指正史,如《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西漢·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漢書》(東漢·班固·第一部斷代史)、《三國志》(西晉·陳壽·紀傳斷代史)、《后漢書》(南朝劉宋·范曄·紀傳體)這后四部被稱為“前四史”等;</p><p class="ql-block"> 第三類“子”指諸子百家之著述《論語》、《荀子》、《孟子》等。 “集”:指文集,即詩詞匯編,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p><p class="ql-block"> “經(jīng)”為谷物,“史”為菜肴,“子”則是點心。“三位”一體配制出一道營養(yǎng)豐富的、別致的中華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 當年,魯迅,所謂“三味書屋”從批判的眼光考察,它是講授儒家經(jīng)典、傳授封建思想文化的書屋,這當是魯迅文章的本意;從繼承的角度審視“三味書屋”,則是傳承古代文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書屋。(這也是至今有人常去魯迅故居憑吊的深層原因。)</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道教教人長生,禪宗教人頓悟,儒家則教人入世。所以,這里我說:</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靈魂,生生不息;文化是精神,永不磨滅!</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傳承,立族之本;教育是希望,強族之基!</p><p class="ql-block"> 文化和教育是中國興盛家族綿延百年、千年年來興旺發(fā)達的兩大法寶。歷史上裴氏家族、錢氏家族、范仲淹家族,近代曾國藩家族、梁啟超家族、宋嘉樹家族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化和教育更是冉氏家族綿延3000多年來興旺發(fā)達的兩大法寶。(歷史回顧:古冉國的歷史。①)</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國風國訓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guī),恩澤后裔定會人才輩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為高素質(zhì)的有用之才,有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關(guān)鍵。 家庭是形成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家風家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家風家教的建設(shè)和傳承,不僅影響著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現(xiàn)在和未來,更影響著一個家族的繁榮和發(fā)展,乃至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繁榮和發(fā)展。良好的家風、家教有共性也有個性。有的家庭敬老愛老,傳承孝道;有的家庭崇尚知識,鼓勵學習;有的家庭愛崗敬業(yè),甘于奉獻;有的家庭喜歡勤儉,倡導節(jié)約;有的家庭注重誠信,明理守信;有的家庭熱心公益,積極助人……這些家庭的良好家風、家教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p><p class="ql-block"> 阜陽冉氏家族的家風是傳承了先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崇文尚武,積極進取;也是儒家思想文化融合了各個名門望族的良好家風,勤儉持家,踔厲奮發(fā),昂揚向上,時刻充滿著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當代作家梁曉聲曾這樣描述“文化”一詞概念的,他說:“‘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lt;/p><p class="ql-block"> 二、樹立文化自信 重植吾族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 (一)樹立文化自信,堅持吾族文化自信,尊重吾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傳播弘揚吾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對吾族家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青年節(jié)之際,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diào):“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èi)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fā)達不是猝然可成的,而要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像跑接力賽一樣,不能停下來。這就是“深造之義”。</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對于冉氏家族來說,應(yīng)當加強家族支系之間的聯(lián)動,推進家族家規(guī)、家訓、家風溝通交流,以自律、壓實族人責任;另一方面,對于冉氏族人而言,更要主動參與宣傳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進程,以主動意識和主角精神履應(yīng)盡之責、做份內(nèi)之事,協(xié)力而為、合力而行,人人都當成為阜陽冉氏家族里的一份正能量、一縷暖陽光?!笆螺z者無功,耕怠者無獲。”</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文化之根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源頭是《論語》,《論語》由孔子弟子冉雍召集同學顏回、顏淵、閔子騫、曾皙、冉求、卜商、曾參、仲由、公西赤、公西點等同學一起編纂而成的,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p><p class="ql-block">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獲獎?wù)呒瘯屠钑r的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追隨著記憶的車輪,我們走進《論語》:萬世師表的孔子②教育思想:溫、良、恭、儉、讓; 仁、義、禮、智、信;</p><p class="ql-block"> 忠、孝、節(jié)、悌、廉;</p><p class="ql-block"> 友、睦、恕、恥、勇。</p><p class="ql-block"> 教①有教無類 ②因材施教 ③循循善誘,啟發(fā)式教學;</p><p class="ql-block"> 學①舉一反三 ②溫故知新為人處世①謹言慎行 ②以身作則,推己及人萬世師表的孔子</p><p class="ql-block"> 處世思想:</p><p class="ql-block"> ①哲學思想:中庸之道(過猶不及)</p><p class="ql-block"> ②對富貴的態(tài)度:富貴于我如浮云 </p><p class="ql-block"> ③對仕宦的態(tài)度: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p><p class="ql-block"> ④對人生的態(tài)度:生無所息 </p><p class="ql-block"> ⑤ 對鬼神的態(tài)度:敬而遠之</p><p class="ql-block"> 萬世師表的孔子的價值觀:</p><p class="ql-block"> ①各盡其能,各司其職</p><p class="ql-block"> ②該做則做,不做則休</p><p class="ql-block"> ③克制自己,控制欲望</p><p class="ql-block"> 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p><p class="ql-block"> 再讀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宗師!孔子是中國古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締造者。依然影響著現(xiàn)代的中國和世界!</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副對聯(lián)就是后人對孔子歷史地位的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萬世師表,道貫古今!</p><p class="ql-block"> 再欣賞下面這副對聯(lián)就是后人對孔子的一生成就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 刪詩書,定禮樂,創(chuàng)儒學,傳經(jīng)藝,師表萬世; </p><p class="ql-block"> 贊周禮,寫春秋,立杏壇,育才德,桃李三千。</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孔子、穆罕默德、耶穌、釋迦牟尼</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兩部大書不是自己寫的,而是由弟子們寫的,卻流傳至今兩千多年:孔子的《論語》和耶穌的《圣經(jīng)》;</p><p class="ql-block"> 《天路歷程》【英】(約翰·班揚)著——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除《圣經(jīng)》之外發(fā)行量最大的圖書,它同但丁的《神曲》、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一起并列為西方最偉大的三部宗教題材文學名著?!撵`的洗禮)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培根、阿奎拿、伏爾泰、康德。</p><p class="ql-block"> (德國柏林大學大門里面兩個雕塑東西方兩大哲學家的塑像,下面各有一句名言,孔子的雕像下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康德的雕像下面是“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倍呷绯鲆晦H,意思相同。)</p><p class="ql-block"> 傳承儒家經(jīng)典,光大五賢精神;</p><p class="ql-block"> 秉承先賢家訓,再造吾族之魂!</p><p class="ql-block"> 雅言傳承文明,經(jīng)典滋潤人生! (二)回顧圣人孔子的奮斗史,回歸原生態(tài)</p><p class="ql-block">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孔子》16集:冉夫子是孔子的啟蒙老師,是孔子的母親顏徵在的表兄。顏徵在因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 e)去世,家里不能住了,于是就帶著年幼的孔子到曲阜求學。后來在冉夫子的幫助下,孔子求教于魯國的左太師,以后上了更高層次的學堂師從郯子、萇弘、師襄等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功成名就,學成以后,冉家就有20多位學子跟隨孔子就讀學習,孔門學子,其中學習比較成功的有冉耕、冉雍、冉求、冉季、冉孺等,后來冉氏家族就有“一門五子從圣,十哲三賢列科”盛贊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孔子弟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賢評判的標準是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就是古代所謂“六藝”。③</p><p class="ql-block"> 六藝指中國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技能,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阜陽冉氏家族先祖冉耕(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8年):冉姓,名耕,字伯牛,冉離長子;春秋時期魯國東平府(今山東省泰安市肥城縣王瓜店鎮(zhèn)冉莊村)人。 </p><p class="ql-block"> 冉耕為人端莊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冉耕與顏淵、閔子騫并稱。二十二歲時,孔子升司寇,冉耕繼孔子任中都宰,并受到孔子的高度贊賞。當他得重病時,孔子親自探望。</p><p class="ql-block"> 當冉耕被惡疾奪去生命時,孔子十分痛心,哀嘆道:“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唐太宗貞觀二年尊冉子為“鄆城侯”,唐開元二十七年冉耕被追封為“鄆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進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復(fù)改“鄆公”。明嘉靖九年追稱“先賢冉子”。 明萬歷編《汶上縣志》記載:“冉耕,字伯牛,孔子宰中都時,耕常侍左右,及定公召孔子為司空,即為耕攝宰事,卒于官。因葬焉,墓在西門外感化橋側(cè),宋始遷于東原”。這段記載表明,冉耕作為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宰中都時就常伴隨左右。孔子離任后,冉耕繼任中都宰,秉承師教,孜孜勤勉于政,直到病逝在任所,被中都士民百姓葬于縣城西門外感化橋側(cè)。 </p><p class="ql-block"> “汶雖偏小,孔冉蒞焉”,孔子、冉耕相繼宰中都,成為汶上人民永遠的驕傲。 </p><p class="ql-block"> 阜陽冉氏家族仍需慎終如始、久久為功,仍需每一位阜陽冉氏族人都行動起來,匯聚冉氏族人你我之力-——眼帶光芒心生璀璨,踔厲奮發(fā)、朝夕向前,匯聚上善之力,揚帆文明之海。 這樣的家族,必會春風浩蕩,必能一往無前。 </p><p class="ql-block"> 曹操·煮酒論英雄:</p><p class="ql-block">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lt;/p><p class="ql-block"> (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guān)公賺城斬車胄】) </p><p class="ql-block"> 宋·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談立志:</p><p class="ql-block"> “志向不立,則心神不安;</p><p class="ql-block"> 志向既定,則鬼服神欽?!? 人的立志是第一步,更應(yīng)當存高遠,也就是要有遠大的抱負,正如《史記》中所說的“鴻鵠之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國維認為:人生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此三種境界可用三首宋詞中的詞句比喻說明。學習也是一樣: </p><p class="ql-block">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目標;也可以用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大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獄”做比喻。 </p><p class="ql-block">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蝶戀花》)——奮斗;也可以用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大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的“煉獄”做比喻。 </p><p class="ql-block"> 第三種境界: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勝利;也可以用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大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的“天堂”做比喻。 </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時,是這樣說的:“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角度深入閘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p><p class="ql-block"> 我們將厚重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談文化(冉氏文化)底蘊和博大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與中國化的現(xiàn)代風格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新時代的冉氏家族新形象,新夢想。我們將芳華火煉華童,以奮斗為底色,以進取為靈魂的青春畫卷,最能體現(xiàn)積極昂揚的時代大美。 </p><p class="ql-block"> 在源遠流長的冉氏文化傳統(tǒng)中,我們一直是德藝雙馨的理念,高尚道德情操、深厚家國情懷,是時代大美的應(yīng)有之義。在現(xiàn)代化浪潮之下,沒有冉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美很容易丟失靈魂,以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為根彰顯中國家族特色之美。靈動飛揚的是時代夢想,厚重博大的是傳統(tǒng)底蘊;當下國潮興起,便是就儒家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引發(fā)靈感與美感的相共鳴,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之美的有力佐證。 </p><p class="ql-block"> 三、彰顯吾族審美自信,初心如磐砥礪奮進。</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強調(diào):“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nèi)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币虼耍? </p><p class="ql-block"> (一)樹立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信;樹立全民族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1937年即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偌大的中國此時已經(jīng)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蔣介石先是責令把北京的高校遷到長沙。南京陷落后日軍進逼武漢,蔣介石在危急之中發(fā)脾氣:“國家亡了還可以復(fù)興,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其后他立即下令教育部將國立清華大學在內(nèi)的數(shù)所名校西遷昆明,當時學生和教授組成的隊伍一共300余人,由中將黃師岳親自領(lǐng)兵護衛(wèi)。一路上照顧師生起居細致入微,茶水供給不敢怠慢,沿路流匪由官府照會、官兵護衛(wèi)。這樣的待遇下,在西遷移交時,300余師生毫發(fā)無傷。當時一批先行的教授老師,出行坐的也都是頭等艙??梢哉f文化程度不高的蔣介石,最敬重讀書人,也疼愛讀書人。 </p><p class="ql-block">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視教育,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賡續(xù)文化血脈,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p><p class="ql-block"> 一個家族、一個家庭更應(yīng)該重視教育,更應(yīng)該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賡續(xù)先祖文化血脈,繼續(xù)發(fā)揚光大!追慕古圣先賢,弘揚傳統(tǒng)文化。</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與時代大美同頻共振,以青春之姿,奮斗之行,報國之心,兼容之智,不斷完美自己,與時代美美與共! </p><p class="ql-block"> (二)傳承儒家經(jīng)典,光大五賢精神;秉承先賢家訓,再造吾族之魂!</p><p class="ql-block"> 一個失去了自身文化的家族,是一個漂泊無根的家族。那么,一個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漂泊無根的民族。 </p><p class="ql-block"> 一個家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家族精神中進行基因測序。 </p><p class="ql-block"> 家族文化基因:家規(guī)、家訓、家風。沒有高度的冉氏文化自信,沒有冉氏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阜陽冉氏家族的偉大復(fù)興。 </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阜陽冉氏文化,其實是一個很廣闊的概念,它涉及多方面的:家規(guī)、家訓、家風,先祖遷徙、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文化,先祖所在地的風土人情等。 阜陽冉氏家族的始遷祖冉巡撫在明朝萬歷初年從山東老家肥城卜居潁州西湖(指古潁州西湖,即今天阜陽生態(tài)園就是建立在古潁州西湖遺址上),繁衍生息400多年,開枝散葉3萬多口人,是安徽省最大的冉氏家族聚集地,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冉氏家族聚集地!這完全得益于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guī)的正確引領(lǐng)!家風,亦稱門風、家聲等,是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格與風范,是在世代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作風、立身處世之道、道德面貌和價值觀念的綜合體。 </p><p class="ql-block"> “家風”一詞最初使用是在西晉時期。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時人潘岳作《家風詩》,被譽為“始述家風”。重視門聲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p><p class="ql-block"> 阜陽冉氏家族家風: </p><p class="ql-block"> 1、求真,務(wù)實,向善,崇美; </p><p class="ql-block"> 2、和諧相處,平等相待,團結(jié)友愛,相互促進。 </p><p class="ql-block"> 在“孔門七十二賢”中,最優(yōu)秀的有十位學生,他們分別是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這便是“孔門十哲”。 </p><p class="ql-block"> 《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p><p class="ql-block"> 冉耕,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因惡疾早逝。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家族家風:勤政敬業(yè),恪守清貧。 </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宗歐陽修《歐陽永叔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lt;/p><p class="ql-block"> 在《誨學說》中,他更用簡練的文字寫出深刻的道理,教誨人們只有“學”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為有德有才的“君子”。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著名的心學大師·明朝一哥——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悟道,把儒家文化的精髓悟得透徹,他認為:惻隱之心是仁(同情心),羞惡之心是義(羞恥感),辭讓之心是禮(謙讓的品質(zhì)),是非之心是智(辨別是非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的名利觀:“名利似湯澆瑞雪,榮華如秉燭當風。”</p><p class="ql-block">在一個普遍唯利是圖、信仰崩潰的時代,一個本著社會責任感而無利可圖,注定不被人理解。</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為官之道:剛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柔者,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天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yīng)于此,君子處事,應(yīng)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奮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yīng)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語出《易傳》中的《象傳》。)</p><p class="ql-block">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家風:勤奮、儉樸、求學、務(wù)實。曾國藩感激自己的家庭時說:“這個家庭給他的是禮義廉恥,給他的是勤儉質(zhì)樸,給他的是孝悌尊友,給他的是忠君愛國?!?lt;/p><p class="ql-block"> 林則徐有一句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財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泵鞔_表態(tài),不贊成給子孫留錢財。這不由得使我聯(lián)想起今日癡心父母們的所作所為來.。望子成龍,光宗耀祖,是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然而,成“龍”也好,成“蟲”也罷,這中間都有一個由量到質(zhì)的轉(zhuǎn)化過程.如何抓好這個過程,使之有利于孩子成長,卻未必是每個父母都能清醒悟徹的。 中國人傳統(tǒng)的習俗,是做長輩的總要為子女留下點什么——或錢物、或品德、或技能.這里面就有一個側(cè)重的問題。無疑,這種“遺傳”理當?shù)虏胖赜阱X財、“軟件”先于“硬件”。 例舉周文王的家風。④ </p><p class="ql-block"> 家訓,是一個家族的動力所在。我們家族的家訓會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做錯事情時,它會嚴厲訓斥我們,告訴我們錯誤的重要性,讓我們從錯誤中明白了道理,學會了成長。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它會鼓勵我們、安慰我們,它就像一個老師一樣指引我們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己,讓我們在一次次的挑戰(zhàn)中完美蛻變。當我們因為一些不順心的事而感到郁悶、煩躁時,它會幫助我們走出這種失落的情緒,向我們展現(xiàn)快樂的美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幸福。所以,家訓是非常重要的。 阜陽冉氏家族家訓: ①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②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 可滿,樂不可極。 </p><p class="ql-block"> 《孔子家語·弟子行》中子貢對冉雍的評價說:“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 </p><p class="ql-block"> 意為:身處貧困能矜持莊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氣。不把怒氣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不總是怨恨別人,不總是記著別人過去的罪過,這是冉雍的品行。 </p><p class="ql-block"> 西漢 司馬談《命子遷》——司馬家族家訓: </p><p class="ql-block">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p><p class="ql-block"> 蜀漢 諸葛亮《誡子書》——諸葛家族家訓: </p><p class="ql-block">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以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燥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 </p><p class="ql-block"> 蜀漢 諸葛亮《誠外甥書》——諸葛家族家訓: </p><p class="ql-block">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p><p class="ql-block"> 錢氏家訓歷來重視家規(guī)、家訓、家規(guī),下面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 </p><p class="ql-block"> (1)個人層面: </p><p class="ql-block"> ①心術(shù)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于圣賢。 </p><p class="ql-block"> ②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p><p class="ql-block"> ③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 </p><p class="ql-block"> ④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 </p><p class="ql-block"> ⑤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p><p class="ql-block"> ⑥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⑦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⑧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quán)。</p><p class="ql-block"> ⑨讀經(jīng)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p><p class="ql-block"> ⑩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p> <p class="ql-block"> ?。?)家庭層面 :</p><p class="ql-block"> 欲造優(yōu)美之家庭,須立良好之規(guī)則。內(nèi)外六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饑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古同烹),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p><p class="ql-block"> (3)社會層面 </p><p class="ql-block"> 信交朋友,惠普鄉(xiāng)鄰。 </p><p class="ql-block"> 恤寡矜孤,敬老懷幼。 </p><p class="ql-block"> 救災(zāi)周急,排難解紛。</p><p class="ql-block"> 修橋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濟眾渡。</p><p class="ql-block"> 興啟蒙之義塾,設(shè)積谷之社倉。</p><p class="ql-block"> 私見盡要鏟除,公益概行提倡。</p><p class="ql-block"> 不見利而起謀,不見才而生嫉。</p><p class="ql-block"> 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p><p class="ql-block"> 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p><p class="ql-block"> (4)國家層面</p><p class="ql-block"> 執(zhí)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馭役,寬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p><p class="ql-block">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p><p class="ql-block"> 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p><p class="ql-block"> 勤讀圣賢書,尊師如重親;</p><p class="ql-block">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p><p class="ql-block">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p><p class="ql-block">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p><p class="ql-block">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p><p class="ql-block">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p><p class="ql-block">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p><p class="ql-block">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善心為他人謀福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報給范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十倍、幾百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多年來不斷地開花結(jié)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舍己為公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贊頌。 大事上,他一心為國先天下;私事上,他福祉先他后為家,這才惠及子孫,福祉不絕! </p><p class="ql-block"> 世人若想后代子孫昌綿久遠,當學范公積善造福之方。 </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家訓》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保ㄖ彀貜],江蘇昆山人。)</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教育子女時說:“家勤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p><p class="ql-block"> 家規(guī),展現(xiàn)了一個家族的規(guī)章制度。家規(guī)在我們家族是源源不斷的,許多的規(guī)則給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安全和幫助。正是因為這些規(guī)則讓我們能行為得當、言談得體,讓我們養(yǎng)成了遵規(guī)守紀的好習慣,讓我們成為一個彬彬有禮、遵紀守法的好少年。這些規(guī)則能讓我們自我監(jiān)督、自我反省、自我糾正。</p><p class="ql-block"> 家規(guī)還能讓我們在一次次的迷失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幫助我們向人生的理想無所畏懼、一往直前,而它正是你的人生向?qū)?、精神支柱。所以,家?guī)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我們的成長和蛻變。 阜陽冉氏家族家規(guī):</p><p class="ql-block"> 嚴治家,敬長輩;知榮恥,有道德;</p><p class="ql-block"> 守信用,不欺人;忌逞強,明事理;</p><p class="ql-block"> 廣行善,勿生非;講衛(wèi)生,健體魄;</p><p class="ql-block"> 尚勤儉,不浪費;重知識,興教育。</p><p class="ql-block">正是因為這些,我們先祖?zhèn)兣ψ龅奖M善盡美,所以,阜陽冉氏文化才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安徽省阜陽冉氏文化出圈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家族情懷與傳統(tǒng)文化熱潮在近幾年的迅速興起。</p><p class="ql-block"> 隨著阜陽冉氏地位的上升和《阜陽冉氏家譜》續(xù)修工作的有序開展,族人對本族文化的興趣與認同也隨之快速升溫。以家風正道浸潤人心,讓族人們進一步了解安徽省阜陽冉氏家族文化生活,增進阜陽冉氏家族文化認同感!這種對本家族文化的自豪感要想得以維系,就必須有具體、鮮活的家族傳統(tǒng)文化要素作支撐。而阜陽冉氏文化,正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富礦”,因為她有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做堅強的后盾,先祖冉耕、冉雍、冉求、冉季、冉孺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之五,本族就有“一門五子從圣,十哲三賢列科”的美譽。 </p><p class="ql-block"> 如《論語》中的冉雍仲弓</p><p class="ql-block"> (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p><p class="ql-block"> 意為:有人說:“冉雍啊是個仁人但卻不夠巧言善辯?!笨鬃诱f:“哪里用得著善巧的口才?用巧嘴來對付別人,屢屢被人憎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人,但是哪里用得著善巧的口才呢?”</p><p class="ql-block"> (2)子曰:“雍也,可使南面?!?lt;/p><p class="ql-block"> 意為:孔子說:“雍啊,可以使他面南為君?!?lt;/p><p class="ql-block"> “傳承儒家經(jīng)典,光大五賢精神;秉承先賢家訓,再造吾族之魂;雅言傳承文明,經(jīng)典滋潤人生!”這是吾輩發(fā)揚冉氏文化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阜陽冉氏文化仿佛成了“家族傳統(tǒng)文化復(fù)興”的一面旗積,寄托了年青人對家族審美的自信,對家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對家風正道的傳揚!</p><p class="ql-block"> (三)植根儒家文化沃土,綻放家族創(chuàng)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為了喚醒阜陽冉氏整個族群對本家族文化的敬畏之心,激發(fā)族人們準確、規(guī)范沿襲“家規(guī)、家訓、家風”的意識,作為先祖冉耕的后裔,我們有責任有義務(wù)將先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發(fā)揚光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p><p class="ql-block"> 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diào)“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帮L,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奔绎L正道,應(yīng)當在日常的體悟踐行中浸潤人心。這樣,我們不僅給“冉冉升起”家族群、“冉耕長門后裔家族群”還給“全國冉氏家族群”里發(fā)布,進一步教化后輩們。如</p><p class="ql-block"> (一)阜陽冉氏家族家訓:</p><p class="ql-block"> ①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p><p class="ql-block"> ②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p><p class="ql-block"> (二)阜陽冉氏家族家風:</p><p class="ql-block"> 1、求真,務(wù)實,向善,崇美;</p><p class="ql-block"> 2、和諧相處,平等相待,團結(jié)友愛,相互促進。 </p><p class="ql-block"> 阜陽冉氏家族家規(guī):</p><p class="ql-block"> 嚴治家,敬長輩;知榮恥,有道德; 守信用,不欺人;忌逞強,明事理; 廣行善,勿生非;講衛(wèi)生,健體魄; 尚勤儉,不浪費;重知識,興教育。冉氏五賢:冉耕、冉雍、冉求,冉季(雍之子)、冉孺(求之子)五祖先皆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這些先祖良好的家風、過人的智慧、勤學的風氣、必備的膽識、溫和的涵養(yǎng)、堅韌的品質(zhì),都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他們才能留下2500多年的家族傳承,讓世人贊譽道:“一門五子從圣,十哲三賢列科”。</p><p class="ql-block"> 在圣人孔子的“十哲”里面,就把冉求列在“政事”,且排在子路之上;又曾把“冉求之藝”作為“成人”的條件之一,與“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并列。冉有(冉求)多才多藝,長于政事,沉穩(wěn)謙退,勤勉務(wù)實,工于心計而不善言辭,是一個實干家、現(xiàn)實主義者。 </p><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绞霞易鍙娜寮覛v史文脈中汲取精神力量,將先祖?zhèn)兎e淀兩千多年的智慧作為參照系,在困境中、迷茫時,從中尋找攻堅克難的底氣、心懷天下的志氣、寒梅立雪的骨氣、踏浪前進的勇氣!我們阜陽冉氏族人皆是冉耕先祖的后裔,這些先祖?zhèn)兌际俏覀儗W習的榜樣,是我們學習的典范!愿先祖的精神時刻沐浴著我們,砥礪奮進,不忘初心!將其精神發(fā)揚光大!進一步推動儒家文化的發(fā)展!弘揚冉氏家族精神,傳承儒家優(yōu)秀文化!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釘子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族人對”家規(guī)、家訓、家風”保持敬畏,并繼承和發(fā)揚之。 </p><p class="ql-block"> 四、榜樣是最好的激勵,也是最好的引領(lǐng)。 </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薄皳衿渖普叨鴱闹瑩衿洳簧普叨闹?!”這就是學習榜樣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與鳳凰齊飛,必非凡鳥;</p><p class="ql-block"> 與駿馬同行,定是騏驥;</p><p class="ql-block"> 與智者攜手,注定不同凡響;</p><p class="ql-block"> 向能人看齊,必將勇攀高峰。</p><p class="ql-block"> (一)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p><p class="ql-block">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認為是曾皙的后裔,始終把曾皙和曾參父子倆⑤作為學習的榜樣,生怕外人笑話,生怕世人恥笑,所以,他很努力,他帶領(lǐng)整個家族初心如磐,砥礪奮進,做到盡善盡美,有《曾國藩家書》為證,整個家族近200年了,沒有敗家子,都是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我們阜陽冉氏家譜委員會暨阜陽冉氏歷史文化研究會號召族人不僅學習冉氏家族的優(yōu)秀族賢,還要學習冉氏家族以外的優(yōu)秀人物。</p><p class="ql-block"> 家族中明清時代五經(jīng)博士也多,在翰林院共事:五經(jīng)指五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即《詩》(《詩經(jīng)》)、《書》(《尚書》、《書經(jīng)》)、《禮》(《禮記》)、《易》(《周易》)、《春秋》。</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jīng)典,故稱“五經(jīng)”?!拔褰?jīng)博士”是由漢武帝時期設(shè)立的學官名,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jīng)學的學官。以及后來,他們傳授儒家經(jīng)典之書,經(jīng)書的范圍擴大了,但是,明清時代的“五經(jīng)博士”也依然沿襲此名,是由朝廷授予的學官,享受朝廷俸祿,并且采用世襲制度,“五經(jīng)博士”的后裔子孫沿襲享受朝廷俸祿的高級待遇,他們也努力學習前輩發(fā)憤讀書,成為名副其實的“五經(jīng)博士”,后人學習的榜樣、典范,富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良好的學風、家風,冉氏家族后裔子孫就是沐浴在這樣的陽光下,代代出英賢,代代出英雄!阜陽冉氏族人青年該追什么樣的“星”?追那些自覺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家族、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星”。比如錢學森、鄧稼先、黃大年等科學家。他們身上洋溢著富有感染力的正能量,一言一行都讓人受到觸動,都給人力量,都讓人向善向上,都激勵人們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也是人格的魅力,能吸引更多的阜陽冉氏族人青少年愛上科學,爭當科技之星。</p><p class="ql-block"> (2)榜樣是最好的激勵,也是最好的引領(lǐng)。</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著名的心學大師·明朝一哥——王陽明主張:學貴專·學貴精·學貴正</p><p class="ql-block"> 王陽明當年的人生抱負:</p><p class="ql-block"> 三千世界,云煙花滅;</p><p class="ql-block"> 寰宇之內(nèi),盡為我心! </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的人生奮斗目標:</p><p class="ql-block"> “聚精會神破萬卷,</p><p class="ql-block"> 一心一意考進士?!?lt;/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張貼在西屋書齋壁上的對聯(lián),以示心志:</p><p class="ql-block">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p><p class="ql-block"> 讀書萬卷,神交古人?!?lt;/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以諸葛亮(臥龍)自居,題寫對聯(lián):</p><p class="ql-block"> “文章西漢兩司馬,</p><p class="ql-block"> 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lt;/p><p class="ql-block"> 當年左宗棠學習時的目標,人生豐碑。</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中國,夢想接連實現(xiàn),生機活力無限。生逢偉大時代,肩負偉大使命,廣大阜陽冉氏家族青年要用心學習榜樣樹標桿,用情傳承精神有擔當,用力汲取能量當“后浪”,響應(yīng)時代呼喚,追逐榜樣之星的足跡,向著星辰大海揚帆啟航。因為歷代戰(zhàn)亂及政治運動,尤其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三反五反”運動和60年代“文革”十年浩劫中,我們?nèi)绞霞易鍋G了太多好東西,找回原本屬于我們?nèi)绞霞易宓奈幕孕牛齻鞒邢氯?,是安徽省阜陽冉氏家族年青人最?yīng)該做的事情,以及全國冉氏家族年青人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3)既尊重傳統(tǒng),又注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又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p> <p class="ql-block">我們既要尊重傳統(tǒng),又要注重創(chuàng)新。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這樣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chuàng)新的寶藏。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把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jié)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chuàng)新。要把握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藝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碑斈曜笞谔纳钚牛阂粋€國家要有國格;一個民族要有精神支柱;一個公民要有社會責任感;他是近代中國統(tǒng)一、領(lǐng)土主權(quán)完整的堅決捍衛(wèi)者;他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承繼者發(fā)展者和踐行者;他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qū)者之一;他還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的精神。那么,一個人要有人格;一個家族要有精神支柱;一個族賢更要有家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所以:傳承家風、家訓不能只停留于口號與形式,更要深入認識和體悟家風、家訓的歷史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我們阜陽冉氏家族各位族賢一定要將回顧歷史與揆諸當下相結(jié)合,展現(xiàn)阜陽冉氏家族家風、家訓、家規(guī)的傳統(tǒng)內(nèi)涵和在當下的深遠意義。我們阜陽冉氏家族傳承優(yōu)秀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與文化是我們家族興旺發(fā)達的靈魂和根基,冉氏家族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歷史是過去的事情,而未來是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歷史和未來是時間線上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我們研究冉氏家族歷史,不但要還原冉氏家族歷史的本來面貌,給歷史一個客現(xiàn)真實、公正的評價,還要以現(xiàn)實為出發(fā)點,從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中,尋找可以借鑒的智慧。要子孫繼承祖先重學相承、清白儉約、注重節(jié)操的家風。冉氏族人們都能以樸實、真摯的力量教化后輩,將治家之道、修身之法和處世之則代代傳承下去。安徽省阜陽冉氏家族歷史是一個村莊、一個地區(qū)、一個家族乃至整個冉氏家族過去存在的見證,更指明了阜陽冉氏家族未來正確發(fā)展前進的方向! 五、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guī),恩澤后裔定會人才輩出! 傳承儒家文化,傳承家族文化,光大五賢精神;秉承先祖家訓,再造吾族之魂;雅言傳承文明,家譜滋潤人生!以期推動冉氏家族乘風破浪、行穩(wěn)致遠!家譜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家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加強冉氏家族文明建設(shè)的深厚滋養(yǎng)。</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良好的國風國訓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一個好的家族的意義,不在于有多殷實、富貴,而是每一輩都竭盡所能,去托舉下一代更上一層樓。每一輩人都做好自己應(yīng)該做的,父母有父母的樣子,別想著不老就養(yǎng)老;孩子有孩子的樣子,別還沒奮斗就想著啃老。尊重知識的態(tài)度是代代影響的。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有樣學樣。要疼愛不要溺愛,要天性不要任性!一家人要懂得付出,托舉、包容、理解,這個家族才會越來越好!每一代都是階梯,為了下一代 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guī),恩澤后裔定會人才輩出! 時代呼喚著我們,族人期待著我們,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不負青春,不負韶華,方能不負時代、不負族人。文明要繼承要發(fā)展,文化要繼承要創(chuàng)新。讓我們?yōu)槿绞霞易逦幕尿v飛而共同努力吧!讓我們?yōu)樽约杭易逦幕尿v飛而共同努力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兆田安徽省阜陽歷史文化研究會家族文化研究者 </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8日於阜陽寓所</p><p class="ql-block">【注釋】</p><p class="ql-block"> ①歷史回顧歷史回顧:</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古冉阝國都城轄區(qū)范圍在潁水、汝水之間,冉阝國是周文王最小的兒子(姬載)季載(周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國。冉阝季載貴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冉阝國是侯爵大國,國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帶,北至黃河、東至杞縣(杞國)、西至滎陽(東虢)、南至淮陽(陳國)。始于西周,《史記·管蔡世家》中有“冉阝季載,其后世無所見”的記載,使得西周冉國變得撲朔迷離,但史書中還是有一些零星的資料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較為可靠的冉國?!叭絿钡摹叭健弊謱嶋H上是“冉”字右邊一個“阝”,即“冉阝”讀“rǎn”;而不是“冉”字左邊一個“耳”。即“聃”字讀“dān”。后來,冉姓族人以“國”為姓,將“冉阝國”的“冉阝”字去掉右邊的“阝”偏旁,取“冉”字姓!根據(jù)史料,冉國是姬姓宗國,因為周文王是姓“姬”。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冉阝季載排行最小。武王克商后,大封諸侯,其中自家兄弟八個受到分封,只有最小的兩個弟弟未到受封年齡。武王去世的早,成王年幼,管叔、霍叔、蔡叔不滿周公旦攝政,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誘導一起發(fā)動“三監(jiān)之亂”。此時冉阝季載已長大,協(xié)助四哥周公旦幫助侄子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平亂,史書中說他為人和善,品行端莊。內(nèi)亂平定后,成王將季載封到冉地,建立冉國,因為冉阝季載治理國家有方,與鄰國的關(guān)系也處理的極好,使得季載聲名遠播。經(jīng)周公旦推薦,季載擔任大周朝司空一職,位列三公,地位尊貴。司空是掌管國家水利、營建等工程事宜,可見,冉阝季載在水利農(nóng)事營建方面的政績突出,是個難得的科技人才。冉國出身顯貴,但后世命運卻不盡如人意。 古冉國地圖史書交待了季載封到冉地,但“冉”的始封地卻歷來有爭議,一說在河南平輿縣、安徽臨泉縣一帶,那一帶還有個姬姓沈國,是從冉國分裂出去的,后世把冉國和沈國互為混淆,甚至認為冉國就是沈國。其實冉國和沈國是獨立存在的,可以說沈國是冉國的延續(xù),但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不在一地?!蹲髠鳌酚涊d沈國亡于公元前506年,被蔡國(河南上蔡縣)所滅。但這個時候,冉國已經(jīng)在歷史舞臺上消失兩百多年。由此分析推斷,沈國是冉季載后裔所建。周平王東遷后,冉阝季載后裔另封沈國之地于上蔡平輿沈丘一帶。始于東周,沈國,姬姓,周朝諸侯國。公元前506年,沈國被晉國支持下的蔡國滅掉。但不少古籍中認為,春秋初期的冉國就在河南開封一帶,與鄭國為鄰。據(jù)《國語·周語》記載,周襄王想娶狄女為妻,能說敢諫的大臣富辰反對,他說當初冉國就是因為娶了鄭國的女子才導致亡國,言外之意從前鄭武公嫁女是為了奪取冉國,勸諫周襄王不要娶個禍害進來。這說明冉國亡于鄭國,冉鄭應(yīng)該相鄰,開封位于鄭國東北部,與衛(wèi)國、宋國交界,鄭國為了抗衡衛(wèi)宋以圖中原,設(shè)計吞并冉國作為根據(jù)地符合戰(zhàn)略需要。)②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大成至圣先師”。③《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币簿褪钦f,孔子門人有三千之眾,而通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共有七十二人,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六藝指中國周朝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種技能,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①禮,指禮節(jié),主要指德育,(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就站不起來,不能做人;②樂,指音樂,(六樂 :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dà hù)、大武等古樂。)不僅僅之美育,禮是外在的,樂是內(nèi)在的。③射,主要指軍事射箭技術(shù)。(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p><p class="ql-block"> ④御,指駕駛馬車的技術(shù)。(類似今天的考駕照)。 (五御:鳴和鸞、逐水曲 、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鄭玄注: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yīng);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jīng)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qū)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⑤書,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轉(zhuǎn)注、假借是識字法,而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其中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九十。)⑥數(shù),又稱術(shù)數(shù),是計算、數(shù)學的技術(shù),有《九章算術(shù)》。、數(shù):算法(計數(shù))數(shù)藝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yíng nǜ)、方程、勾股; 九數(shù)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shù)學教材。④周文王家風如“太太”一詞,不是所有女人都能被叫“太太”,就是良好家風的延續(xù),才有了這個“太太”專有名詞。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男同胞,帶著自己的老婆到外面去參加要會,跟別人介紹:大家好,我是某某某,這是我家太太,你一聽,這人一開口就沒學傳統(tǒng)文化,你沒資格自我介紹,太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太太的,太太是女人的最高追求,那太太怎么來的呢。我一會給你解說,你一聽就明白。“太太”一詞源于周朝,周朝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西周東周加起來800年歷史(實際上才799年),我們今天學《易經(jīng)》通常在前面加一個字“周”,《周易》,就是“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即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推演擴寫《周易》。那么,周朝為什么如此璀璨呢?因為周朝出現(xiàn)了三個代表性的人物:第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叫周太公,周太公是誰啊,是豳( )國的國王,他的妻子名字叫太姜,他真正做到了夫唱她隨相夫教子,做到了頂尖級別,這個太姜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太伯,二兒子叫俞仲,三兒好叫王季,所以到今天為止幾千并過去了,如果一戶人家里面有三個兒子,排順序怎分排的?大聲四答:“伯、仲、季”,就是源于他們?nèi)齻€。你看呢,對我們的文化影響幾千年,那么這個季歷呢,成為了第二個代表性人物,他娶了個妻子名字叫做太太妊,太妊這個人吶,非常的偉大,他被譽為“世界胎教的鼻祖”,正因為太妊嚴格要求自己,生下了歷史上有名的一個人叫“周文王”。周文王(姬昌)娶了個妻子名字叫做太姒,太姒呢,以他婆婆為偶像,嚴格要球自己,生下了歷史上有名的兩人,一個叫周武王(姬發(fā)),一個叫姬旦,姬旦后來成為了周公,周公做攝政王,輔佐周成王即位。我們晚上做夢去見誰啊,就是周公。因此我們后人也希望自己要的女人,能像三太:太姜、太妊、太姒一樣有智慧,于是乎稱為“太太”,這個“太太”要么把孫子培養(yǎng)成很優(yōu)秀,要么就把兒子培養(yǎng)成很優(yōu)秀,要么就把你先生輔佐成很優(yōu)秀,這樣的女同胞才有資格叫“太太”。我們現(xiàn)在很多女人孫子一大堆,沒有一個孫子有出息的;兒子好幾個,沒有一個兒子有本事的,先生嘛,沒跟你結(jié)婚之前生活的推美好,跟你一結(jié)婚被你搞得生不如死,你好意思叫“太太”,那差的遙遠。)</p><p class="ql-block">【注釋】</p><p class="ql-block">父親:公叔祖類。</p> <p class="ql-block">母親:公亶母。 妻子:太姜。 長子:太伯(亦稱泰伯、吳太伯)。 次子:虞仲(亦稱仲雍、吳仲雍)。 三子:季歷(亦稱公季、王季、周王季)。 孫子:周文王、虢仲、虢叔、季簡(仲雍之子,吳國君)。⑤曾皙是曾子的父親曾皙是曾子的父親,字子皙,是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平邑)人。他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妻子上官氏1。曾皙不如他的兒子曾子的名氣大,但他的修養(yǎng)極高,孔子曾對他的志向頗為贊嘆2。⑥《論語》中的冉雍仲弓(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坑艘钥诮o,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意為:有人說:“冉雍啊是個仁人但卻不夠巧言善辯。”孔子說:“哪里用得著善巧的口才?用巧嘴來對付別人,屢屢被人憎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仁人,但是哪里用得著善巧的口才呢?”(2)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币鉃椋嚎鬃诱f:“雍啊,可以使他面南為君?!保?)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啠耘R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意為:仲弓向孔子請問子桑伯子這個人??鬃诱f:“還可以啊,比較簡單?!敝俟f:“存心于敬,并且行事簡單,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存心簡單,并且行事簡單,難道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雍的話對啊?!保?)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意為:孔子對仲弓說:“耕牛之子身上生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圓滿端正的兩角,即使想不用它來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5)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钡滦校侯仠Y、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意為:孔子說:“以前跟隨我在陳國、蔡國之間受困的弟子們,現(xiàn)今都沒在我門下。”德行方面: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方面:有宰我、子貢。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文學方面:有子游、子夏。(6)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币鉃椋褐俟蚩鬃诱埥绦腥手?。孔子說:“平時出門也要像會見重要賓客一樣(敬),使用民力也要像承辦重大祭典一樣(誠)。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T诎顕胁辉购迍e人,在大夫之家中不怨恨別人?!敝俟f:“我雖然不聰敏,請按照夫子的話去做?!?lt;/p><p class="ql-block"> (7)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做季氏的家宰,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意為:孔子說:“先分清部門職責使之各司其職,寬赦他們的小過失,舉用賢才。”仲弓問到:“怎么能看出賢才從而舉用他呢?”孔子說:“舉用你所了解的。你所不了解的,別人會舍棄不用他嗎?”附:冉魏(350-352)漢族冉閔漢人冉閔,借石虎死后諸子爭位之機,依靠漢族人民的支持,于350奪取政權(quán),建立國家,國號大魏,都鄴城,史稱冉魏,這是十六國時期漢人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政權(quán),因而遭到胡人的一致圍攻,冉閔在漢族人民的支持下進行了英勇的反擊,并于352年正月破襄國,攻滅后趙,但是由于連年的殘酷戰(zhàn)爭,國力損失殆盡,鮮卑族政權(quán)前燕趁機大舉進攻冉魏,冉閔率漢族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同年四月冉魏以1萬步兵與14萬鮮卑鐵騎在廉臺進行決戰(zhàn),冉閔率軍奮勇沖鋒,十戰(zhàn)十勝,但終因兵力懸殊而兵敗犧牲,八月鄴城陷落,冉魏亡。</p><p class="ql-block"> 史書交待了季載封到冉地,但“冉”的始封地卻歷來有爭議,一說在河南平輿縣、安徽臨泉縣一帶,那一帶還有個姬姓沈國,是從冉國分裂出去的,后世把冉國和沈國互為混淆,甚至認為冉國就是沈國。其實冉國和沈國是獨立存在的,當然也有可能沈國是冉國的延續(xù),但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不在一地?!蹲髠鳌酚涊d沈國亡于公元前506年,被蔡國(河南上蔡縣)所滅。但這個時候,冉國已經(jīng)在歷史舞臺上消失兩百多年。但不少古籍中認為,春秋初期的冉國就在河南開封一帶,與鄭國為鄰。據(jù)《國語·周語》記載,周襄王想娶狄女為妻,能說敢諫的大臣富辰反對,他說當初冉國就是因為娶了鄭國的女子才導致亡國,言外之意從前鄭武公嫁女是為了奪取冉國,勸諫周襄王不要娶個禍害進來。這說明冉國亡于鄭國,冉鄭應(yīng)該相鄰,開封位于鄭國東北部,與衛(wèi)國、宋國交界,鄭國為了抗衡衛(wèi)宋以圖中原,設(shè)計吞并冉國作為根據(jù)地符合戰(zhàn)略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