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清流:探秘縣城水口的歷史景觀

煌力

清流是我可愛的家鄉(xiāng),記載著我的人生軌跡,也是一座積淀了豐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縣,每每談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就會想起給自己帶來快樂的童年和充滿樂趣的生活時光。 在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無論是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都有設(shè)置“水口”?!八凇笔欠指艨h城與外部世界的分界線,具有藏風聚水的功能,還有聚氣生財、納福呈祥的作用。舊時,清流縣城雖小,但也非常重視水口的設(shè)置和位置的選擇。 一條美麗的龍津河自南面流入城區(qū)后似乎不愿離去,在清流縣城迂回出一個大大的s字母后,才戀戀不舍地向東流過龍津橋(現(xiàn)稱東門橋)出城,東門橋也就成了清流縣城的“水口”。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常在東門橋下戲水玩耍,在水口兩岸山上砍柴摘野果,從小就熟悉東門水口的山、嶺、石、潭、廟、亭、碑、坑、橋、樹等自然風光,以及這些歷史自然景觀演繹出的諸多故事。 早年,清流縣城地形是一面依山三面臨水,故橋渡最多,東、南、西、北均有架橋或擺渡。位于城東面的東門橋,始建于宋朝,歷來為縣域的交通要塞,有石砌橋墩六座,橋頭設(shè)有笛樓,橋上雕梁畫棟有房屋42間,古稱“龍津屋橋”。自明朝以來或火焚或水災建毀常見。我見過的東門橋是用60厘米乘60厘米的方型杉木浸泡防腐瀝青為主材,建造的鋼筋木梁吊式公路大橋,橋兩頭設(shè)有崗亭,全長108米,1957年由蘇聯(lián)專家設(shè)計,1958年竣工。橋梁限載為10噸,后又被洪水沖垮。過去龍津屋橋是清流古八景之一“龍津夜月”。邑人詩:“龍津橋下水湯湯,橋上清輝皎諾霜”是龍津夜月的真實寫照?,F(xiàn)在的東門橋為1995年9月重建。采用鋼筋水泥鋼結(jié)構(gòu),橋全長136米,寬15米,比原橋面高4.6米,有效的提高抗洪能力。近年來,政府投入資金實施智能燈光夜景工程,東門橋夜晚流光溢彩,為古老的“龍津夜月”景觀錦上添花。如今這里已是深受市民喜歡的天然納涼場所。 龍津河水由東門橋下出口至橫口十華里水路,兩岸高山相逼,絕無半分田疇,河面陽光稀少,涼風習習。尤以東岸的鵝峰髻,南岸的南寨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兩山猶如將軍對峙。山腳石磯突巖,東面石磯如象牙,南面巖石似獅牙,兩牙相交伸入河中。水至此,山大彎,水大曲,河面驟窄口容只舟。相傳古時每到夜晚兩岸的石巖就會慢慢相交連在一起好似石門橫鎖,將河面堵住,河水從石巖下面流出。早晨兩岸的石巖又會慢慢分開,水面天空變得開闊。水口就有“獅象交牙”“獅象捍門”的古景觀。由于幾十年前的采石、開路,該景觀已毀,現(xiàn)兩岸只存石巖遺跡可見。 在獅象交牙石附近有三口深潭,是魚鱉天然的生長繁殖場所。舊時,常有披蓑戴笠的漁人出沒于此捕魚,潭因得名漁滄潭。又因岸邊建有漁滄廟主祀樊神。邑人皆稱“樊公廟”“樊公潭”。樊公潭分頭潭、二潭、三潭,潭潭相連如串珠,尤以二潭清絕明瑩,深不可測。適逢東山月出,如鏡懸掛于樊公潭水面,就會顯現(xiàn)出“三潭印月”的美景。有關(guān)樊公潭的故事很多,最廣泛流傳的有《烏砂缽》的故事。我見過潭岸邊豎有一塊人一樣高大的石碑,刻有“漁滄放生碑”字樣。常年有善男信女在此放生魚、龜、螺、蛙等生靈。為紀念漁滄潭歷史遺跡,1961年城關(guān)公社設(shè)立“漁滄大隊”,1984年漁滄大隊分為蔬菜村、城南村、村東村。目前還在使用該地名的只有“漁滄社區(qū)”。 據(jù)《清流縣志》載:唐末,樊令,字號甫,五代秀州華亭人,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其時,江西曾常侍叛亂,樊令奉命征討,戰(zhàn)于外城墻之缺口,歿于王事。宋朝,邑人感恩樊令英靈顯赫,保境護民有功,尊稱樊令為樊公。在位于龍津橋下城內(nèi)側(cè),漁滄潭畔,建漁滄廟立祠祀之,因漁滄廟主祀樊神又稱樊公廟。清流水口有漁滄潭,猶如杭州城有西湖。西湖有岳王廟,漁滄有樊公廟。岳飛因奸臣秦檜所害,樊公因贛寇曾常侍作亂,奉命征討戰(zhàn)死羅城。因而樊公廟建造規(guī)模都悉仿杭州西湖岳王廟。在正殿門口塑曾常侍像跪于側(cè),與岳王廟戟門書字而鑄秦檜跪于側(cè)一樣。 元代樊公被敇封為“漁滄感應(yīng)王”。明清以后,樊公成為了清流的“一邑之神”,百姓事無巨細都要到樊公廟祈求禱告,因此香火鼎盛。九月初一為樊公誕辰日,清流城區(qū)民眾根據(jù)樊公顯靈之事,議定八月二十八日,迎樊公神像出游,闔縣祭樊神,定為樊公廟會。從此,每年會期均以彩轎抬樊公塑像在縣城各坊巡游三日。巡游隊伍旗憣招展,所過之處香燭煌熠、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神銃轟響、盛況空前。以此同時樊公廟日夜鑼鼓喧天,塔臺演戲酬謝神祇。邑人籌錢向外地請來漢劇、湖南劇、京劇、傀儡戲等,連續(xù)幾天每天下午和夜晚演出,縣人穿戴整齊自帶板凳,早早等候觀看演出。據(jù)老輩人回憶會期的二十八至二十九日即連續(xù)兩天兩夜通宵達旦演戲到天亮。時東門橋下氣候特點是“六月生寒”,至下半夜,戲迷們要戴線帽,著棉衣看戲。因此又有“七月秋風起,八月秋風涼,樊公廟會穿棉襖”之說。 新中國成立后,樊公廟改變用途,1957年建成清流縣印刷廠,1961年印刷廠火災樊公廟毀。原址后蓋武裝部宿舍、縣第一招待所,現(xiàn)在建為金鼎大廈商場。 歷史上聲勢浩大的民間廟會,都會衍生出規(guī)模盛況的物資交流會。古汀州八縣較出名的有寧化的店上廟會、明溪的蓋洋廟會,清流的樊公廟會。每年八月的樊公廟會規(guī)模空前,清流的木材、土紙、糧豆、土雜、剪刀、鉆子等名優(yōu)產(chǎn)品吸引了來自閩西北數(shù)縣、鄰省的廣昌、石城、瑞金、于都、梅州各客家人赴會,還招來閩、粵、浙、贛等地的各方商客日夜兼程不辭勞苦,千里迢迢趕來赴會交易。而外地商客又捎來布匹、繡品、藥材、京果、干貨等群眾所需的日用雜品到會招覽顧客。每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八日為期三天的樊公會,清流縣城繁華熱鬧,各類商品琳瑯滿目,滿街滿巷人頭攢動,家家戶戶賓朋滿座,清流縣城沉浸在盛大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之中。明、清以來,規(guī)模壯觀繁榮的樊公廟會,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長盛不衰,為繁榮清流經(jīng)濟、發(fā)展商品流通,拓展外界市場起到重要作用。也使各地商賈更加認識清流,了解清流,為清流獲取新的商機帶來機會。1952年9月20日清流縣人民政府為使樊公廟會各加繁榮興旺。在城關(guān)組織第一次物資交流大會,替代樊公廟會,直至1966年文革開始物資交流大會,自行消失。 清流水口沿溪行有兩條出城古道,通常以鵝卵石砌就或泥路面,路寬一米左右,可供騎馬乘轎通行。由縣城東門出城,經(jīng)禾倉坑石拱橋、官家竹圍、楊梅潭、崆峽嶺、陳家橋、嵩口坪、圍埔亭、梓材坑、木南青、沙蕪塘、大嶺頂分界可到永安。是長汀、寧化人下福州的必經(jīng)之路。1950年2月22日下午4時,從這條古道走來中共福建省委派出的21干部,隨同解放軍87師261團部分指戰(zhàn)員,從永安徒步來接管清流縣,當晚成立中共清流縣委、清流縣人民政府,由盧素貧任清流縣委副書記兼縣長。<br>由東門城墻上出城,需沿大溪側(cè)繞道樊公廟背后,再上石砌大嶺到南寨半山腰出朝陽門。我小時候常在這里砍柴,這里已經(jīng)是城外了,再走下去就是簍篁嶺、七里亭、橫口、嚴坊、大橫溪、廖屋坪地界了。<br>明、清時,朝陽門外建亭一座取名“賦詩亭”,亭依懸崖峭壁而建。登亭可以上瞰東門橋,下臨樊公潭,東山鵝峰髻聳其前,南山雁塔倚其后。樹色青青,古藤蔓蔓,清風徐徐,風景猶如古都長安灞橋。常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小酌,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今已廢。我少年時代常在那地方砍柴,記得南寨半山腰朝陽門樓遺址,1934年這里曾是“清流保衛(wèi)戰(zhàn)”舊址。處尚存大堆古磚、子彈殼、戰(zhàn)壕等遺跡。 清流縣城水口,綠水因青山長流,青山為綠水不改。這里每一個地名、每一處山川、每一段河流、每一座建筑都承載了清流人對于歷史文化景觀的深刻記憶。水口,向東是大海,一處遺跡,一朝歷史,一座景觀,一個故事成就了一個城市的千年回響,感受到千年古縣的歷史滄桑。<br>(鄧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