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 文:馬 仲 喜</p><p class="ql-block">審 核:徐 文 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片資料:作者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美篇編輯:李 運 洋</p> <p class="ql-block">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fù)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毛主席的親自締造下,人民軍隊走過了九十六周年的光輝歷程。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伴隨著人民軍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p> <p class="ql-block"> 每當(dāng)《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響起的時候,人們的腦海中就閃現(xiàn)出人民軍隊英勇頑強、無堅不摧的形象。激昂澎湃、雄渾壯美的軍歌總能喚起軍人的熱血精神,激勵著我們一代代軍人不怕犧牲、奮勇向前。這首歌的詞作者,正是著名詩人公木。</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詞作家公木。公木本名張松如,把“松”字拆解為“木”和“公”,再用傳統(tǒng)的“秋千格”來猜,得到的謎底就是先生的筆名——公木。</p> <p class="ql-block"> 公木先生的原名,不僅僅是叫張松如,還叫張永年、張松甫。1910年6月生于直隸省束鹿縣(今河北省辛集市)。1928年,公木先后在輔仁大學(xué)與北平大學(xué)第一師范學(xué)校就讀,193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后在山東省立第四師范和河北正定中學(xué)教書。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傳遍全國后,公木先生毅然決然地投筆從戎,參加敵后抗日游擊隊。1938年,公木先生前往延安,開始了他的革命詩人生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身后第三人是公木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公木作為八路軍軍直政治部文藝室主任,受邀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會上他見到了毛澤東,周揚向毛澤東介紹說,這是《八路軍進行曲》的詞作者。毛澤東握著公木先生的手說:“好,寫得好??!寫兵好、唱兵好、要寫八路,要唱八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提出“文武兩個戰(zhàn)線”的概念,認(rèn)為要戰(zhàn)勝敵人,不能只靠拿槍的軍隊,還需要文化的軍隊,在延安兩支軍隊在此會師。公木既是軍隊的戰(zhàn)士,又是文藝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靈感之火把創(chuàng)作的激情點燃,越燒越旺,終于凝結(jié)成火一般的詩行,彈奏出發(fā)自肺腑的樂章。公木一氣呵成,從命題構(gòu)思,到謀篇造句,反映了中國人民軍隊的性質(zhì)、任務(wù)、革命精神和戰(zhàn)斗作風(fēng)。展現(xiàn)出堅毅豪邁,熱情奔放,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人民軍隊肩負(fù)的歷史重托,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英勇奮戰(zhàn)的英雄形象。軍歌形象鮮明,旋律流暢,音調(diào)堅實,節(jié)拍規(guī)整,集中表現(xiàn)了人民軍隊豪邁雄壯的軍威,具有一往無前的戰(zhàn)斗風(fēng)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曲家鄭律成先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夏秋之際,公木和鄭律成在延安合作創(chuàng)作了《八路軍大合唱》,其中《八路軍進行曲》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歌。 1940年夏,《八路軍進行曲》在《八路軍軍政雜志》刊載后,便在抗日軍民中廣泛傳唱。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65年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p> <p class="ql-block"> 公木對教育的重視與奉獻(xiàn)令人感佩。曾有一位中學(xué)生在聆聽了公木的教導(dǎo)后,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時光可以流失,記憶卻難泯滅,留在心底的愛,漂浮出依戀的煙渺,唱著一位平凡而高大的老人。他,送給了我燃燒起詩情的第一次握手;他留給了我一暈生活的明媚陽光。”</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公木調(diào)到魯迅藝術(shù)學(xué)院任教,即使不在軍隊,他也一直堅持深入人民群眾進行創(chuàng)作,從人民生活中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公木隨文藝工作團前往東北,任本溪市委宣傳部部長。1946年,公木任東北公學(xué)黨委書記、教育長。1947年,任東北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院長,服務(wù)于教育事業(yè),并出版了多部詩集。</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初,時任鞍鋼教育處處長張松如(公木)的工作證</p> <p class="ql-block">革命伉儷,公木與吳翔1950年2月于長春東北大學(xué)結(jié)婚。</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全家合影,中間右坐者為公木。</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中期,公木(左)與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周揚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公木(右二)與巴金(左一)、冰心(前左二)、草明(前左三)等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時留影。</p> <p class="ql-block">部隊士兵們給公木先生獻(xiàn)花</p> <p class="ql-block">1986年12月,公木(右)及夫人吳翔與鄭律成夫人丁雪松(中)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馬在一起的公木先生。</p> <p class="ql-block">1955年于文講所教室前(前排左三為公木先生)。</p> <p class="ql-block">公木在20世紀(jì)70年代末公木先生在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 1988年7月25日,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zhǔn),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p> <p class="ql-block">公木先生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作者證書。</p> <p class="ql-block">1983年5月,公木與艾青(左)馮志(右)談詩。</p> <p class="ql-block">1993年,公木給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解答問題。</p> <p class="ql-block">1975年,公木先生和夫人吳翔及子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來,他以生命為詩,以戰(zhàn)士為本,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代主旋律相共鳴,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首題材廣泛,思想深邃,風(fēng)格各異,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形成了“公木詩風(fēng)”。</p> <p class="ql-block"> 公木不僅在革命戰(zhàn)爭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在新中國成立后仍然筆耕不輟,其中最為著名的作品就是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英雄贊歌》的歌詞。 1963年,電影《英雄兒女》的導(dǎo)演武兆堤、作曲家劉熾、演員田方,他們希望公木為電影的插曲作詞。公木在延安時期與他們就是老戰(zhàn)友,他們都一致認(rèn)為《英雄兒女》的歌詞非公木莫屬。</p> <p class="ql-block"> 1979年之后公木一直在吉林大學(xué)工作,先后擔(dān)任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副校長,教授。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長春,終年88歲。</p> <p class="ql-block"> 公木先生的葬禮播放的不是哀樂,而是雄壯激越、威武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有詩者說:“ 這不是葬禮是出征,一曲軍歌為戰(zhàn)士送行”。</p> <p class="ql-block"> 公木先生踏踏實實、認(rèn)認(rèn)真真地走過了八十八年的人生道路,始終未改那顆拳拳滾燙的赤子之心。公木先生一生追逐理想、一生追求真理;一生投身革命洪流、一生為祖國繁榮和民族解放奮斗;是“不以詩篇為生命,而以生命作詩篇”、為人民群眾奉獻(xiàn)文藝精品的一生。公木先生就像一部高深莫測厚厚的書,需要詮釋和體味一個來自冀中平原淳樸真誠的知識分子波瀾壯闊、百轉(zhuǎn)千折的生命歷程,感受公木先生的偉大和高尚的靈魂!</p><p class="ql-block">“莫道公翁乘鶴去,行間字里見斯人?!?lt;/p> <p class="ql-block">著名軍中詞賦作家馬仲喜教授戎裝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讀書時,公木老師是系主任,給我們講授過《詩經(jīng)》。他不僅以崇高的歌詩盛名和坎坷經(jīng)歷贏得我們的崇敬,而且還熱心為我們自辦的壁報題詩勉勵,為每個登門求教的學(xué)子耐心細(xì)致地答疑解惑,其高尚師德和人倫風(fēng)范,有口皆碑。有感于先生的卓絕人生,謹(jǐn)以此賦敬獻(xiàn)英靈。</p> <p class="ql-block">騁懷惟曲,嘉木有松。大塊載物,斯人獨靈。滹沱河邊,奔來從戎學(xué)子;寶塔山下,蘊育勵志精英。慷慨悲歌,史稱燕趙多士;民族危難,時系家國真情。大道之行,文武兼濟;希望之地,歌詩必興。于時也,戰(zhàn)云飛卷,朝日初升。熾熱熔爐,沸沸然繚紅亂紫;革命圣地,巍巍也含綠藏青。下士禮賢,毛澤東之請柬[i];醒心開目,座談會之聆聽。滿腔激情大中國,一根燈芯小油燈[ii]。思風(fēng)發(fā)于意會,言奔涌于情濃。問苦訪貧,寒窯捕捉詩句;爬山越嶺,挎包裝載民風(fēng)。黃河浪中,遙聞?wù)鹛焯栕?;八路軍里,喜看遍地英雄。難平息于萬感,不可遏于一鳴。乃有作詞公木,配曲律成。光風(fēng)霽月,鬼斧神工?!澳_踏著祖國大地”,心雄千里萬里;“背負(fù)著民族希望”,面對列祖列宗。大合唱八歌組成,新風(fēng)開代;進行曲一支譜就,大軍創(chuàng)形[iii]。曲由詞而達(dá)旨,詞因曲而飛騰。鳳下云瑤之苑,龍出水晶之宮。熊醒眠窟之樹,虎嘯藏跡之荊。奮起物態(tài),搖蕩心旌。契風(fēng)云之際會,發(fā)民族之宏聲。</p> <p class="ql-block">是故感物寄意,應(yīng)時賦聲。抒久蓄之憤懣,發(fā)堅忍之砰訇。痛淪亡之大恥,向解放之云程。歌助正義之旅,曲奏光明之行。初聞鏗鏘,步隨節(jié)而踏踏;再聆旋律,心作鼓而咚咚。濃如云濤,攜雷聚電;疾似霹靂,裂地劃空。冠沖起而怒發(fā),眥裂張而噴睛。忽而潛行,月夜銜枚而急走;倏爾躍起,彈雨撲面而前沖。藉狂飆而滌蕩,驅(qū)魑魅而轟鳴。勢能排山倒海,迅可逐電追風(fēng)。乘勢則高歌猛進,處逆則盤馬彎弓。澎湃則濤聲萬里,激越則弦響千箏。雄壯則五岳并立,豪放則大江趨東。鐵流為之滾滾,烈焰因之熊熊。一桿血色旌旗,直飄飄而赴遠(yuǎn);三軍沙場將士,盡赳赳而競雄。</p> <p class="ql-block">若乃行遵使命,足踏征程。高擎旗幟,喚起工農(nóng)。白發(fā)老娘,送愛子而忍啜;紅妝新婦,挽征人而叮嚀。望關(guān)山之邈邈,惜田疇之青青。離親慈而黯黯,懷正義而錚錚。勢浩蕩而氣壯,神凌厲而威生。雄詞化成鎧甲,斗志結(jié)作長城。歌聲與戰(zhàn)云共卷,彈火與熱血同紅。自信正義之師,必得道而多助;料得侵略之虜,終瓦解而土崩。至若國逢慶典,軍值閱兵。呼號響而魍魎懼,步伐震而鬼神驚。風(fēng)云隨其定向,雨霧為之放晴。波濤意在沖決,萬難攔阻;縱橫志在綰結(jié),未可斜傾。軍歌噴出丹唇,字字嘹亮;戰(zhàn)鼓落作虎步,句句敲鏗。槍刺森森,三軍行進方陣;沉雷滾滾,一座移動長城。于是屈子嫌《國殤》之喑啞,應(yīng)瑒羞《撰征》之晦冥。曹植覺《幽思》失之零亂,李華知《戰(zhàn)》過于冷清。</p> <p class="ql-block">嗚呼!生年九秩[iv],歌詩一生。凝思悠遠(yuǎn),探尋邈冥。界詩章之兩用[v],說自然之三重[vi]。榮辱不驚,開心目之廖朗;死生淡定,踐歸路之從容。貶謫權(quán)當(dāng)小憩,辭世化為出征。殯儀獨作軍歌起,魂魄猶伴兵車行。大海楊波,試問風(fēng)騷誰領(lǐng)?青山側(cè)耳,先生歌詩摩空。究彼吟詠之風(fēng),似感才華之異;察其生命之跡,因知歷練之功?!叭鉅€依然鍋里煮,船翻猶在岸邊行。”(公木詩句)矻矻不竭,仁愛滋潤情致;謙謙自守,磨難鍛鑄忠誠[vii]。烽煙滾滾,生命譜就詩句;光芒爍爍,形骸化作金星。無怨無悔兮,英靈隨軍歌遠(yuǎn)去;弗遠(yuǎn)弗屆兮,高名伴時空永生。 </p> <p class="ql-block">原沈陽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汪培元將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培元將軍感言:拜讀仲喜為公木先生軍歌寫的賦,緬懷先生之成就,頌其文壇之地位,其字字嘹亮,句句敲鏗,為軍歌樹立范式,可敬可佩。仲喜此賦,用情之深,考據(jù)之詳,實為文情并茂之大作,一讀再讀,仍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原沈陽軍區(qū)后勤部第四分部部長趙興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趙興漢感言: 讀仲喜大作,十分之感佩!沒有對大師道德文章的領(lǐng)悟和欽服,是寫不出來的!公木是語言大師!平平常常的文字,經(jīng)過他的調(diào)遣,鋪排,立馬變得不同凡響。據(jù)說,當(dāng)初軍歌第一句是“我們的隊伍向太陽”,他和作曲家鄭律成都覺得氣勢不夠雄壯。幾經(jīng)推敲,公木在前邊加了六個字:向前,向前,向前!把字的音調(diào)拉長一些,韻律就出來了?!跋蚯啊敝貜?fù)了三次,呈現(xiàn)了浩浩蕩蕩、排山倒海的聲浪,從此,軍歌有了強大的震撼力和生命力,令人嘆服?。?lt;/p> <p class="ql-block"> 謝謝各位領(lǐng)導(dǎo)和戰(zhàn)友的關(guān)注鼓勵。謝謝興漢??磥砟銓竞苡醒芯?,這些軼事,說明公木先生確實是大學(xué)者,大詩人。我們崇敬他,不僅因為他歌詩的盛名,還因為他的道德風(fēng)范。他被打成右派,坐過牢,但對偉大祖國,對人民軍隊始終赤膽忠心,毫不動搖。他的詩說自己“肉亂也是鍋里煮,船翻猶在岸邊行”,雖受到不公正對待,也對黨和國家不離不棄。他衣著樸素,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頭。但卻是滿腹經(jīng)綸,有師者之德,有長者之風(fēng)。記得我們剛?cè)雽W(xué)時,要辦一個壁報,起名叫“初航”,初次航行于學(xué)海的意思,想請先生題詞。他熱情受請,很快題了一首詩。其詩曰:</p><p class="ql-block">“浩歌解纜索,踴躍試初航。</p><p class="ql-block">生活彌大海,知識泛重洋。</p><p class="ql-block">起點從沙岸,目標(biāo)向太陽。</p><p class="ql-block">南針依馬列,舵手有中央。</p><p class="ql-block">魚龍破浪逐,鷗燕乘風(fēng)翔。</p><p class="ql-block">扶搖九萬里,鵬翼耀群芳?!?lt;/p><p class="ql-block"> 初航兩個字,先生一首詩。非常恰切地表達(dá)了指導(dǎo)和鼓勵的意思,其思想和藝術(shù)水平令人嘆服欽佩。這首詩我們班人人會背,直到現(xiàn)在仍然不忘。雖然,令人愛戴的老師公木先生不在了,但他的學(xué)生遍布黨政軍高層,名人不少,其德行文事皆有模樣,這就是師德的作用。我有幸受教于先生,唯有謹(jǐn)慎行文,不敢有辱師名。</p><p class="ql-block"> 在建軍九十六周年即將到來,時聞軍歌之聲,將此文發(fā)到《薪火傳》群,以示紀(jì)念公木先生并與各位領(lǐng)導(dǎo)、戰(zhàn)友共勉!</p> <p class="ql-block"> 被稱為軍歌之父的公木和鄭律成雖然永遠(yuǎn)的離開了我們,但他們創(chuàng)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卻一直在解放軍隊列中嘹亮地唱響著,軍歌像火一樣熾熱,流淌在祖國億萬人民的血脈中,溫暖著人們的心房,是我們偉大時代的頌歌。幾十年來,軍歌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軍歌由陜北高原傳唱到太行山麓、江淮河漢、東海之岸、黃海之濱。軍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投身軍旅,報效祖國,永遠(yuǎn)向前!</p><p class="ql-block">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p> <p class="ql-block">馬仲喜教授簡介: </p><p class="ql-block"> 1963年考入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1968年畢業(yè)后赴北大荒某部隊農(nóng)場鍛煉,一年后入伍,攜筆從戎40年。現(xiàn)為中華辭賦社會員,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賦學(xué)會會員。已創(chuàng)作辭賦百余篇,多篇作品刊登于《中華詩詞》、《中華辭賦》、《中國詩賦》等刊物,多篇賦作被鐫刻于沈陽、撫順、深圳、佳木斯等地樓堂展館和風(fēng)景區(qū)?!吨腥A抗日英烈賦》獲全國賽事一等獎,《壯族賦》獲全國56個民族賦一等獎?!豆咀鬈姼栀x》被收入《中國當(dāng)代辭賦名家作品精選》。《黃河小浪底工程賦》被收入《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百事賦》一書。《北大營賦》被“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收藏并鐫刻于“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壁上。《雷鋒賦》鐫刻于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營區(qū)壁上,手稿被“沈陽雷鋒文化陳列館”收藏。2020年被《中華辭賦》雜志評為“詩賦人物”。有《快然齋賦稿》、《七絕題詠》、《快然吟草》等詩賦著作出版。曾供職于沈陽軍區(qū)后勤史館(現(xiàn)為東北軍事后勤史館),為特聘館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