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里許;心經是般若之精華,大典一函六百卷盡攝其中。十方菩薩,由此啟揚根本大教;三世諸佛,從斯開示無上法輪?!栋闳舨_蜜多心經》乃佛法經典之核心,故得“心經”之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羅蜜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羅蜜多”是梵語,是音譯?!安_”譯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個意思是到彼岸之上。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眾生都紛擾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輪回,苦不堪言。我們要渡過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發(fā)心修行,這叫“入流”,就是初果羅漢。辟支佛發(fā)心修法,發(fā)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隨著功夫的精進,就到“中流”,到了海當中了。功夫再精進,就到彼岸了,這就是“波羅蜜”。但是到了彼岸并不算究竟,因為還耽在法船上,只有棄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們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須依靠般若,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為法、無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彼岸之上。否則,只不過是入流、中流。羅漢、辟支佛法執(zhí)還未除,還在法船上,沒到彼岸之上,所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達世法、出世法,處理一切事物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無有偏倚,我法二執(zhí)消盡,了卻分段、變易二死,這才可以說是到達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羅蜜多”也可以譯成“究竟徹證”,能實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講解般若時,我們已經講過般若是真心。那么,在般若后面又出現了一個“心”字,心上加心,這不是頭上加頭,顯得多余嗎?其實不是。因為這兩個心的內涵根本不同。般若心是指一切眾生自身本來具有的無相妙明真心。而這個“心”字是用來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是以大乘法為究竟、為中心的。前面講過小乘法雖出三界,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終因法執(zhí)未除,未了變易生死,所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故非“波羅蜜多”。唯有大乘法,把法執(zhí)也消盡,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修得漏盡通,證得無余涅槃,最后以成佛為究竟,即“波羅蜜多”。佛法以大乘法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門《大般若經》為中心,而《心經》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經》的主體?!洞蟀闳艚洝酚辛倬碇啵缎慕洝穮s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言簡意賅的《心經》確實是《大般若經》的精髓和靈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這里用“心”來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因為心臟是人體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器官,是人體的主宰,又位于人體的中心,故用“心”來比喻此經是《大般若經》、一切般若法門、一切心地法門、乃至整個佛法的主體和中心,可謂是心中心了,即《心經》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我們密宗里有個心中心法,也正是這個意思。無相可得,直下見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講到心,象是有真心和妄心的分別,其實妄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妄心。因妄從真起,無真不能起妄,如水之于波,無水如何能起波浪?波浪不就是水嗎?所以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我們修法,修到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哪里還有真妄之跡!森羅萬象,皆我自身;草木叢林,無非我心!欲尋一個身外之物,了不可得。所以見性悟道之后,一切妄念、妄想、妄心皆化為真心之妙用了。這里的“心”字,既不可作凡夫的妄心解,亦不可作真心解。此乃真心之心髓,是超真妄之心,稱作心中心之心,方有少分相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字原文是梵語“修多羅”,現翻譯成“經”符合中國的意思,即“契合”之意?!捌酢庇质鞘裁匆馑寄??就是契機契理。契機意指契眾生之根機。佛是應眾生之機來說法的,對大根人說大乘法,對中、下根人說小乘法,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藥。契理意指契合諸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稱性極談,所講的教義教理契合諸佛度生之心理。也就是說,現在佛所說的法和從前諸佛所說的法是一樣的。比如《法華經》里講,無論哪一尊佛出世都要說《法華經》。所以“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又是道路之義,是凡夫成佛的一條道路,一條修道必經的途徑、捷徑。我們了達、明白佛所說的義理之后,能按照這個義理去做、去修,就能得道成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還解釋成貫,貫通前后的義理,前面所說和后面所說,乃至于五時說法,從華嚴時到法華涅槃時都有一貫性。貫還有貫徹之意,即由凡夫到成佛,是由佛說的教義教理來貫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又解釋為線、繩。線就是綿延不絕,繩就是繩繩相系,連續(xù)不斷。這里有兩種含義:其一,佛經是佛陀為眾生開示、隨機說法的篇落章句,后來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文成冊的,猶如用線繩把摩尼寶珠貫穿起來;其二,佛圓寂了兩千多年,佛法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就是通過佛經傳承延續(xù)下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還有典、法之義。有典可依,有法可據,所以一般稱為經典。意指思想和行為等方面的準則、法則、規(guī)范等等。中國一般稱圣人之書為經。如:《道德經》、《易經》等。佛為圣人之最,故佛說的所有法都不離此“經”字為名,此乃佛經的通名。所謂通,即共同之意。如:《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涅槃經》等,都有這個“經”字,為佛經的通名。那么“經”字前面的名稱即是區(qū)別各個不同經文的別名,如:金剛、華嚴、妙法蓮華、涅槃等。一切佛經均有通名和別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佛說《心經》就是要我們眾生了知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觀照般若妙智,本具廣大圓滿、實相無相之妙明真心。我們大家不要再癡迷不悟、心外求法了,要迷途知返,老老實實地按照《心經》的義理去做心地觀照功夫,才是學佛成道唯一正確的途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