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呢稱:黃河</p><p class="ql-block">美篇號:20643723</p> <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0日,我和中學(xué)同學(xué)們18人自駕川西之旅,來到了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茶馬古道重鎮(zhèn)磨西古鎮(zhèn),紅軍長征會議舊址一磨西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晨,霧氣氤氳,磨西小鎮(zhèn)宛若仙境,待霧氣漸漸散去,雪山伏出,暖陽升起,鎮(zhèn)內(nèi)環(huán)境自然清新,古撲寧靜。</p> <p class="ql-block"><b>磨西古鎮(zhèn)</b></p><p class="ql-block"> 摩西古鎮(zhèn)修筑在一個東西北三面繞水環(huán)山的傾斜平臺上,地形南低北高,四面環(huán)山,流水縱貫臺地,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谷物豐富。</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青石板鋪墊著一條狹長的老街街道,道路兩側(cè)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老民舍建筑風(fēng)格,韻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進入景區(qū),在革命偉人雕像、紅軍長征毛澤東住地舊址石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磨西鎮(zhèn)上一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18 年天主教堂,曾是當(dāng)時西方文化在甘孜州磨西的一個文化交流窗口 。 神甫樓是一棟兩層高的青磚土瓦房。樓前有塊白色花崗巖石碑,上面刻有“磨西天主教堂”“毛澤東同志住地舊址”等字樣。當(dāng)年,紅軍使用的抗戰(zhàn)指揮部和毛澤東住所就在此地。</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b>毛澤東居住舊址</b></p><p class="ql-block"> 神甫樓內(nèi),辦公室桌、座椅、柜子等紅軍用過的物品有序陳列。</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神甫樓內(nèi)住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神甫樓內(nèi)辦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神甫樓左后方向約100米處,是磨西紅軍長征紀(jì)念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磨西紅軍長征紀(jì)念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磨西紅軍長征紀(jì)念館坐落于磨西古鎮(zhèn)的中心,毗鄰中國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園一海螺溝景區(qū),總面積約800平方米。1935年5月,毛澤東同志帶領(lǐng)紅一方面夜宿磨西天主教堂。在此召開了著名的“磨西會議”,紀(jì)念館以該史實為依據(jù),分上、中、下三層展廳四個單元,以豐富的圖片、展版、實物及逼真的故事場景為主體,再現(xiàn)紅軍長征的艱苦歲月和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 磨西古鎮(zhèn)位于貢嘎山東麓,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入口處。歷史上磨西是唐蕃古道驛站,也是川藏茶馬古道重鎮(zhèn)。舊時稱謂“磨西面”。磨西鎮(zhèn)歷史悠久,是漢、彝、藏、回、苗、滿、西蕃、土家等民族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5日,17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和激流碓石,登上大渡河對岸,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軍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憊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情況出現(xiàn)了:一群敵機嗡嗡的叫著突然從山后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頭投向休息營地。戰(zhàn)士們迅速爬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dān)架上,根本動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賀子珍本來是隱藏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他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dān)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的殷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wèi)員騎馬去總衛(wèi)部請來李芝醫(y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子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后做了全身檢查,發(fā)現(xiàn)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情況下,手術(shù)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滿眼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潛藏的彈片終于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nèi)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zhàn)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jì)念。</span></p> <p class="ql-block"><b>紅軍途經(jīng)磨西</b></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9日一6月3日,紅2師、紅3、紅5、紅9軍團和中央軍委機關(guān)近兩萬人經(jīng)過磨西,在磨西雅家埂河、德威鄉(xiāng)等留下了40余公里長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b>召開磨西會議</b></p> <p class="ql-block"><b>神甫樓開會</b></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9日晚,連續(xù)行軍三天的毛澤東到達磨西。10時許,召集同天到達磨西的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秦邦憲、陳云、鄧小平等在天主教堂神普樓召開會議,史稱“磨西會議”。</p><p class="ql-block"> 會議討論了紅軍過瀘定橋后,再召開會議研究北上路線,下一步行軍方向是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準(zhǔn)備派陳云同志出川赴上?;謴?fù)地下黨組織等問題。此次會議對紅軍通過大渡河,長征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參加磨西會議人員</b></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秦邦憲、陳云、鄧小平。</p> <p class="ql-block"><b>宿營天主教堂</b></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29日晚,經(jīng)過連續(xù)三天行軍的毛澤東隨軍團隊伍到達磨西,宿營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樓。</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在神甫樓住宿時,還有一個小故事,毛澤東長征途中難得見到書,當(dāng)晚,在天主教堂發(fā)現(xiàn)這里有書,激動不已,一直讀到了深夜。5月30日凌晨4點,他離開教堂向瀘定橋進發(fā),走時還借走了幾本書。當(dāng)毛澤東行至摩崗嶺半山坡時,接到了先遣團派人送來“紅四團已攻占瀘定橋”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紅軍在磨西休整期間,打土豪、把糧食分給窮人,和老百姓結(jié)下情誼。磨西也成為長征這段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 紅軍在長征途中也得到了藏族百姓土司和寺院的大力支持,這種紅色傳統(tǒng)相信也會在新的一代各民族人民心中不斷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b>油畫 《紅軍到川北》(劉國框作)</b></p> <p class="ql-block"><b>紅四方面軍在甘孜</b></p><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奉命退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開始長征。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達維會師。由于張國燾拒絕執(zhí)行北上方針,電令北上的左路軍南下。在遭到重大挫折后,于1936年4月進入甘孜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鄧小平接見西北、中南民族參觀團代表。</p> <p class="ql-block"><b>紅色甘孜</b></p><p class="ql-block"> 在紅軍長征最為艱難的時候,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經(jīng)長途跋涉,艱苦轉(zhuǎn)戰(zhàn),先后進入甘孜藏區(qū)。紅軍足跡踏遍甘孜藏區(qū)的15個縣,歷時15個月,活動時間之長、區(qū)域之廣,在整個紅軍長征中都是很少見的。</p> <p class="ql-block"><b>磨西入伍的啞巴紅軍</b></p><p class="ql-block"><b>長征途中的無名英雄</b></p> <p class="ql-block"> 紅軍在磨西時,當(dāng)?shù)匕傩折x躍參加紅軍。據(jù)陳列館史料記載,當(dāng)年郭代貴、林向榮、熊啞巴等人毅然隨紅軍北上。</p> <p class="ql-block"><b> 紅軍長征的艱苦歲月 </b></p><p class="ql-block"> 翻越了雪山還要穿越川西草地,8月,雨季的草地,泥濘無路可行,人跡稀至,氣候變化無常,但是紅軍還是克服饑餓,御寒、宿營的困難走出了草地,創(chuàng)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奇跡。</p><p class="ql-block"> 同時,也有不少紅軍戰(zhàn)士長眠在雪山和草地上。</p> <p class="ql-block"> 萬里長征舉世無雙。它把瀕臨絕境的紅軍引向坦途,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磨西會議彪柄千秋,它把險象環(huán)生的大渡河浪潮譜寫為一曲勝利的凱歌,為紅軍北上抗日奠定了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 紅軍將士是用鮮血和生命凝聚的“長征精神”,是一座豐碑,將在磨西的歷史長河中,更加弘揚廣大,栩栩生輝。</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7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勝利翻越了長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山一六盤山(六盤山山路曲折險峽,須經(jīng)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這幅《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油畫,展現(xiàn)了紅軍的各方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肅勝利會師的畫面,標(biāo)志著紅軍長征終于勝利結(jié)束了。</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感謝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b>磨西天主教堂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年毛澤東雕像</b></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67周年華誕之際,毛澤東單體雕塑在磨西紀(jì)念館順利落成。該雕像是藏區(qū)各族群眾為追憶偉大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光輝歷程、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感恩黨的光輝政策、偉大主席毛澤東而捐資敬立。雕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中年毛澤東單體雕像,采用青銅鑄造工藝制作,雕塑總高8.3米,意味毛澤東83歲高壽;雕塑凈高5.29米,意為毛澤東于1935年5月29日率工農(nóng)紅軍長征經(jīng)過磨西,在磨西召開“磨西會議”,具體部暑飛奪瀘定橋戰(zhàn);雕塑最寬處周長4.1米。意為毛主席來到莫西時年齡為41歲;雕塑基座呈梯形,上底面積9.6平方米,意為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下底面積為14平方米,意為我國陸地和水域面積1430萬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來到毛主席雕像前,望著偉人的相貌,觀瞻毛澤東中年時期的風(fēng)采,被紅軍長征的偉大故事感動,縈繞在心間久久不能離去。</p> <p class="ql-block"><b> 磨西會議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會議,會址成為了這段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伴L征精神”將薪火相傳,永放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磨西紅軍長征紀(jì)念館,成為中外游人瞻仰革命故地,感受紅軍長征精神的必去之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編:黃河</p><p class="ql-block"> 拍攝:黃河</p><p class="ql-block"> 主要資料來自景區(qū)及網(wǎng)絡(luò)選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