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南方人,動不動就講上火,你看10個病人,有9個都說火氣大。這個也熱氣,那個也熱氣,都不能吃。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涼的東西、清火的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現(xiàn)在要吃寒涼非常方便,打開冰箱就是了。所以,我說冰箱造出來有一半的功,一半的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好不容易養(yǎng)就這一團陽氣,讓這個寒涼的、冰冷的東西下去就給糟蹋了。善護這一團真陽!病人只要是本地人,有80%~90%平常都在喝涼茶。有的病人已經(jīng)虛寒得很厲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還在喝涼茶,醫(yī)生還在清熱??吹竭@樣的情況,真是十分痛心。造成上述的局面,很顯然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人的醫(yī)學知識太貧乏,這方面我們應該加強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就是我們醫(yī)生,醫(yī)生根本弄不清陰陽,也跟著病人湊熱鬧。病人說熱,他就跟著清熱,也不管脈證是否真的有熱。是熱是寒、是實是虛這是要有實據(jù)的,不能光聽病人的一面之詞。</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確實有很多的人稍吃一點煎炒就咽喉痛,就鼻出血,這是不是真的有火熱呢?這個也還得看舌脈,看是否真的有火熱的證據(j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舉個例子,久旱的土地本身很干,很需要水,可是我們把水淋下去以后它卻不吸收,水又從旁邊流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起來好像是土里面的水太多了,滿出來了,可實際上干得很,一點水都沒有滲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地太板結(jié)了,土一點也不松動,所以它不吸水。這一點農(nóng)民非常有經(jīng)驗,對久旱的土地,對板結(jié)的土地,要淋水前必須先松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把土的“經(jīng)絡”疏通,“經(jīng)絡”疏通了,再一淋水,它就全部吸收了,再也不漫溢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的情況也是這樣,你吃一點油炸的東西就上火,甚至聞到一些油炸的東西也上火,是不是你體內(nèi)的火太多了?陽氣太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實際往往不是這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 這是你的經(jīng)絡堵了,氣血不通了。</p><p class="ql-block">經(jīng)絡不通,這就像上面的淋水一樣,稍微淋一點,它就會漫出來。所以,稍微吃一點油炸你就咽喉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咽喉痛了,病人認為熱,醫(yī)生也當成熱,于是就用寒涼,就打青霉素。殊不知寒則凝滯,寒涼下去,青霉素下去,經(jīng)絡只會越來越堵,越來越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余年,寒涼的藥還在用,可是這個“火”照“上”不誤。真是苦海無邊,迷不知返??!</p><p class="ql-block"> 我們看臨床上的這類“上火”病人,有幾個見得到火熱的真憑實據(jù)呢?大多數(shù)沒有!舌脈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虛寒景象。這個時候你給他用溫藥,附子、干姜、肉桂放膽用去。溫熱藥下去,經(jīng)絡的凝滯溫通了,松動了,再多的“火”它也能吸納。加上真水不寒,汞火不飛。再去吃油炸,再去打火鍋,怎么就沒事了呢</p><p class="ql-block"> 清末名醫(yī)鄭欽安云:醫(y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因此,作中醫(yī)的應該在陰陽寒熱的辨識上下功夫。如果陰陽識不清,寒熱辨不準,沒有熱你去清熱,結(jié)果受害的是什么呢?當然是陽氣。</p><p class="ql-block"> 陽氣的功用大家應該知道,特別是《素問·生氣通天論》講的“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為了一個咽喉痛把陽氣損傷了,這個代價就太慘重了。</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有不少的人喜歡中醫(yī),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他們認為中醫(yī)藥沒有副作用,而做中醫(yī)的本身也這樣認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堅決反對這種認識的,我以為中醫(yī)的副作用可能比西醫(yī)還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西醫(yī)的副作用很容易識別,每一藥物有什么副作用它會清楚地告訴你。</p><p class="ql-block">青霉素容易導致過敏,它提醒你必須做皮試。利福平容易引起肝腎功能損害,這就告訴你要定期做肝腎檢查,以便對有可能出現(xiàn)的肝腎功能損害作及時的處理。</p><p class="ql-block"> 可中醫(yī)呢?中醫(yī)披著一層沒有副作用的外衣,什么都可以用,什么人都可以吃,其實這是草菅人命。如果把陽氣耗損了,這個副作用就不僅僅是肝腎損害的問題,而是要折壽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中醫(yī)治病是以偏救弊,用寒去治熱,用熱去治寒。熱者寒之,前提是真正有熱,你才用寒。如果沒有熱,你也用寒,那結(jié)果會怎樣呢?這就是《內(nèi)經(jīng)》說的“氣增而久,夭之由也”。</p><p class="ql-block"> 要不然古人怎么會說“庸醫(yī)殺人不用刀”呢。你要想做中醫(yī),尤其想做一個好的中醫(yī),這個問題千萬不能含糊。這是由寒涼引出的一段話,這個問題不但患者要注意,醫(yī)生尤其要注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