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3日,廣西八桂教育家搖籃工程第十次集中研修的第八天,我們繼續(xù)在河南大學進行研修。研修主題是《綜合素質評價何以育人:誤讀與澄清》,由河南大學教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洪席主講。他主要從政策指向,誤讀偏離和路徑澄清三個方面和我們進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 從一幅動物爬樹的漫畫和一段視頻《最震撼的演講》談起,說明在單一的指標下去考量不同的個體,是評價體系出了問題,很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多元智能理論,目的就是“讓花成為花,讓樹成為樹,讓每個生命都成為他自己?!狈謹抵?,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才有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就提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錯誤傾向。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文件,于是多重指標將成為高一級學校選拔人才的標準和尺度。然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不僅僅是為高校招生服務的,而是要為全面育人服務的。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梢?,培養(yǎng)時代新人是需要且必須要堅持做好的重大任務。</p> <p class="ql-block"> 關于誤識偏離,綜合素質評價改革不是“三、六、九等”式評價思路,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并在同學互評和學生成長記錄的基礎上,經集體討論,給予學生客觀公平的評價。不是完全量化的“單向度”評價路徑,不是諸多素質之間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類素質的組合和組裝而是綜合判斷。</p> <p class="ql-block"> 綜合素質評價何以育人?關于澄清路徑,一是回歸本源定位:堅守育人初心。關鍵詞是觀察、記錄和分析,培育良好品行、發(fā)展個性特長。王教授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的本質是鑒賞式發(fā)現或欣賞性評價。Eisner認為教育是一個激勵個性發(fā)展的過程,教育評價需要一幅精到的、解釋性的地圖。華中師范大學的羅祖兵教授則認為欣賞性評價是發(fā)展并欣賞學生特質與優(yōu)勢的評價。中國教育學會尹后慶教授認為發(fā)現和認識學生是綜合素質評價的根本目的。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要找出孩子作為個人發(fā)展根源的“機靈點”。而我認為,教育要讓孩子找尋更好的自己,更好地為將來服務社會做準備。單純發(fā)現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是不夠的,做更好的自己的目的要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與社會發(fā)展聯結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大寫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二是聚集關鍵事件。王教授提醒我們避免評價變成監(jiān)控,認為細節(jié)評價,容易對學生產生束縛。建議基于“關鍵事件”做評價,指向于學生深度參與其中有深刻體驗的事件。三是消弭“學段壁壘”:強化一體化的育人設計。注重評價指標設計的“進階性”,彰顯評價方法的“差異性”,深化評價結果應用的“協(xié)同性”。楊茂慶副部長點評王教授的課,政策精準,講解系統(tǒng),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fā)。</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們到了百年老校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河南大學身居千年古城,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彰顯著他的百年風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河南大學的建筑,大禮堂、齋房、圖書館、鐵塔、城門、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處處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p> <p class="ql-block"> 包公。包公祠坐落在開封包公湖西畔。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清官包拯到紀念地,陳列有包拯銅像、銅鍘、詩作遺訓、刻碑拓片、演繹故事等史料典籍。走進包公祠,聽著各種包公的傳說,發(fā)現包公不僅“鐵面無私”,而且以孝文明。而一些為人們口耳相傳津津樂道到故事,也不一定真實存在。</p> <p class="ql-block"> 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旨在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在育人的過程中,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以及社會各有其責任,但是人與自然、社會是密不可分的,打破壁壘,形成合力,建立更加緊密的育人新格局,我們依然任重道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