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一次去光巖是五一假期,因為怕螞蝗,就沒有去上面的村落。十一月份一個天朗氣清的周末,與老公再次去了一趟,想看看層林盡染的光巖,更想看看人們口中那個世外桃源的村落到底是什么模樣。</h3> <h3> 去年夏天酷熱的時間特別長,許多地方的氣溫突破了歷史同期值,有些地方 度過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再加上秋季的干旱,路邊上的楓樹葉子幾乎落光了,看著地上的葉子,大都是枯褐色的,只有一些橡栗樹與木子樹的葉子還是紅的,給山野憑添了一份生機,只可惜手機拍不出那豐富的色調(diào)。</h3> <h3> 沿著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向上,又遇上了上次交談的那位大哥。這次是他主動搭腔的,當時我 與老公正在感慨:砌這么高的石壩,只為這么小的一塊地!這么多的石塊,需要多少時間來打呀!這里的先人真不易……“什么先人,是我年輕時砌的!”正在地里挖紅薯的那位大哥突然說道。一時間我們竟不知該如何接嘴了??粗@些高高的石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年輕時的他,定然是勤勞而又不怕苦的人。難以想象沒有機械化工具可以運用的上個世紀,他是怎樣憑著一根鋼釬、一把錘子鑿出這些石塊的?又是花費怎樣的代價砌成這些石壩的?耗費這么多的時光,付出這么多少的汗水,只為這么一塊平整的田地!或許他壓根想不到自己的兒孫后輩將要搬離家園,不再依賴這些辛辛苦苦平整出來的田地吧!所以他只能自己堅守?。?lt;/h3> <h3> 別人正在勞動,不好意思多打擾,我們繼續(xù)向上。小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翻過這個山坳,就是山腰的橫排路,比較平緩。</h3> <h3>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這樣狹窄的山路并不陌生,只是現(xiàn)在好多年沒有走過而已。靠山邊橫著兩輛廢棄 的摩托車,好奇它是怎樣被弄到這兒的,也好奇在這樣的路況下騎車是怎樣的心理。</h3> <h3> 橫排路的盡頭是這條小溪,山澗流水自然清澈,掬一捧,涼涼的。過了三根橫木的小橋,又開始爬山了,好在路不多。</h3> <h3> 穿過一片杉樹林,又是一片石頭壩,一層一層的,可惜現(xiàn)在只是一片荒蕪。傍邊的小溪水不多,魚卻不少!</h3> <h3> 讓人驚艷的是這片稻田,盡管已經(jīng)收割完畢,只有稻茬,依然讓人驚嘆它的輝煌!</h3> <h3> 終于到了網(wǎng)紅古村落——銀河之上的“仙境”!門開著,卻不見主人,山上的松樹很多,對面的林間有牛叫的聲音,可惜沒有童子可問?!坝腥藛??”老公只好對著山林高聲相問?!坝惺聠幔俊鄙搅珠g有個男子回應著。主人從林間鉆出來,后面跟著幾頭牛。<br> 等待主人歸家的間隙,我打量起房前屋后。由于好久不曾下雨你,今秋,山下的菜園大都零零落落,而房前的這片蘿卜青翠欲滴,屋子西頭菜園里的青菜更是嬌嫩可人。細看原來是主人在地里埋了水管,怪不得如此干旱的秋天,地溝里還在流水。應該引的是山泉水吧,好有心的主人!</h3> <h3> 這里原有五戶人家(弟兄五個),現(xiàn)在常年只有一對夫婦在家。那么多水稻田都是他們夫婦二人耕種的;他們還看了五十多頭牛,每年蜂蜜能產(chǎn)300多斤,還有茶葉、桑葉、茯苓、天麻等產(chǎn)業(yè),一年中幾乎沒有一天休息的,不能不感嘆他們之勤勞!</h3> <h3> 這是老公當天發(fā)的朋友圈。留守此地的男主人,大概五十多歲,瘦削干練,兩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yè) ,發(fā)展得都不錯,這次女主人就是去青島給大兒子臨時 帶幾天娃。問他一個人在家怕不怕,他笑著反問怕什么;問他寂寞不寂寞,他說習慣了,沒想那么多。 </h3> <h3> 男主人的勤勞,讓老公感慨不已,也自然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小哥。老公的小哥年輕時是一個石匠,勤勤懇懇,不分寒暑,打石頭、砌石壩,手藝精湛。忙完了外面忙家里。家中的稻場外面,用石頭砌了大魚池,用大鵝卵石砌墻了花圃——盡管里面菜多過花;再用小鵝卵石鋪一條小徑,兩邊種上小南瓜;見縫插針窖茯苓;幫著嫂子養(yǎng)蠶……侄子侄女們抱怨著父親不知愛惜自己,老公也一直念叨著。與男主人一番交談,或許也有了一份釋然:我們心痛著別人的辛勞,別人或許也在鄙夷著我們的無所事事!<br> 數(shù)字化時代的今天,不敢妄議固守農(nóng)耕文明的父兄一輩。繁花似錦是生活,粗茶淡飯也是生活。日子忙碌充實,收獲肉眼可見,定然 也是幸福的!</h3> <h3> 臨近中午12點了,因為女主人不在家,我們也只得在 男主人的抱歉聲中下山找吃飯的地方。買了兩斤蜂蜜,至于蘿卜山芋,主人很慷慨,任我們拿,想著那五六里的山路,就一樣拿了兩個。<br> 回程路過光巖小學舊址,依然禁不住多看一樣,墻上的小楷讓人對曾經(jīng)堅守于此的同行更多了一份敬佩!<br> 再上光巖,雖無精彩的自然風光,卻并無不值之感,或許別樣的人生也是一種風景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