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同華嚴寺,一個非常低調且被低估的佛教寺廟。來大同前我們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是游古城墻時當地人驕傲地向我們推薦的。今天貿然前來,不知呈現給我們將會是怎樣的體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它座落在大同城清遠街南側,這是華嚴寺的山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不同的是它的朝向,顛復了座北朝南的傳統(tǒng),獨樹一幟地座西朝東。這是因為契丹民族的太陽崇拜,他們要面向初升的太陽,面向光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意外的是“華嚴寺”三字落款顏真卿。首先反應是真是假?百度搜索專家解答是真,而且原書法就收藏在華嚴寺內。我還是有疑問:盡人皆知顏真卿是中國牌兒最大的書法家,自成一派,稱“顏體”。我們上學時大字課的字貼就是“顏體”。顏真卿是唐代政治家、書法家,生活年代公元709年—784年。而該華嚴寺建于遼代重煕七年(公元1038)年,晚出生半個多世紀,二者沒有交集。所以有微弱的聲音說華嚴寺建于唐代。但除了顏真卿題字外沒有發(fā)現其它史料佐證,疑點將繼續(xù)撲塑迷離,有待進一步考證?,F在的我們只要知道“華嚴寺”牌匾是顏真卿題字就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華嚴寺—遼代契丹人的杰作,后被金代女真人戰(zhàn)火所毀,1140年金人重建。所以說華嚴寺是集漢遼金建筑藝術之大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遼代華嚴宗盛行,各朝皇帝的石像銅像供奉在寺內,道宗皇帝親撰《華嚴經隨品贊》,雕刻《契丹藏》并廣集經書安放于寺中,也就成為皇家祖廟。也許今人對千年前的遼代契丹族很陌生,其實他們并不遙遠,有點耳熟的耶律阿保機就是遼代開國皇帝,金庸先生《天龍八部》里武功蓋世的蕭峰就是契丹人,今天漢化的契丹族兩大姓“劉”和“蕭”已和漢族姓氏混合,沒準兒他們就是你的同亊、朋友,或者就是我們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山門內的普光明殿。(現代仿古建筑)采用的是傳統(tǒng)工藝純木制榫卯結構。進入山門,沖擊視覺的首先是遼闊的殿前廣場,頗有“天蒼蒼,地茫?!敝?,廣場盡頭有如聚天地之精華般矗立著普光明殿,暗紅墻灰色瓦雄偉、挺拔、莊重、大氣,沒有采用皇家規(guī)制的金色琉璃瓦,這也是它略顯低調,彰顯肅穆的原因,非常契合華嚴經“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教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普光明殿中的毗盧遮那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鼓樓(仿古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鐘樓(仿古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高高的大雄寶殿前瞭望普光明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普光明殿后身的輔助建筑—長廊。(現代仿古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雄寶殿建在4米高的基座上,是自金代(1140年)重建后又歷經800年戰(zhàn)火五個朝代更迭,多次重修幸存下來的主殿,1961年被列入國家首批文物保護單位。其氣勢恢弘,古樸大氣。殿內采用減少立柱增大空間的營造法,建造技藝之高超,規(guī)模之宏大僅次于故宮太和殿,是我國古代寺院中最大的大雄寶殿之一,也是遼金時代最大的殿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精典的是它一南一北兩個琉璃鴟吻,北鴟吻是金代遺產,南鴟吻是明代遺產,高達4.5米。比故宮太和殿鴟吻還高0.5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一次工匠們毫不吝惜皇家專屬頂級建材,用全部的聰明才智打造了這對琉璃鴟吻,遠望像雄起狀的牛角,近看是氣呑屋脊的龍頭和高高翹起的龍尾,豪橫霸氣。似乎又在乞求上蒼保佑,驅災避邪。遺憾的是歷史證明這只是個良好的愿望,它不但沒能護佑朝廷的平安,自身也飽經滄桑、沐浴八百年腥風血雨、歷經五代朝廷更迭之后,才得以幸存,最終淪為被保護的對象。直到2010年大同古城復興計劃才重現近千年前的輝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雄寶殿內佛像與藻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華嚴寺幸存的另一座重要大殿—薄伽教藏(該圖片來自網絡《觸手可及的千年歷史…》),就是安放經書的館藏殿。1961年與大雄寶殿雙雙列入國家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建設年代實際比大雄寶殿還要早幾年,與大雄寶殿一起在1125年遼金戰(zhàn)火中被毀,1140年由金女真人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該圖片由我的同伴拍攝,致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和大雄寶殿一樣,它也有著兩個很霸氣的琉璃鴟吻,髙度略低,也有3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琉璃垂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殿內藏經閣樓(該圖片來自網絡《觸手可及的千年歷史…》),頗有現代圖書館的風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梁思成先生拍攝的“合掌露齒菩薩”(該圖片來自網絡)有“東方維納斯”之說。露齒微笑的菩薩在廟宇中實屬罕見,一定是當初某個工匠私下的心愿,把自己喜歡的模樣塑成菩薩以求流芳永世,他做到了。讓看起來千佛一面的菩薩仿佛活了起來,也有了“親民”的個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華嚴木塔(現代仿古建筑),國內唯一可與應縣木塔毗美的純木榫卯結構木塔,塔高43.5米。原塔已在戰(zhàn)火中毀壞,現塔根據史料記載、描述重建。它曾是大同城的標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木塔中供奉的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壁畫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佛塔樓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讓人驚艷的是佛塔地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全銅打造,連樓梯都是銅的,整個地宮金壁輝煌。在中國佛教界絕無僅有,真的是說不出的震撼。只有一個想法,對佛教的無比尊崇。這意思不是我要改變信仰,而是端正了對佛學的態(tài)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銅雕佛祖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銅雕飛天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整座地宮有千尊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銅雕藻井,佛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這里供奉著元代慧明法師的佛舍利子,他曾主持過華嚴寺的修繕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該圖片由我的同伴拍攝,致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梁思成先生對華嚴寺的盛贊:“千年國寶、無上國寶、罕有的國寶”。這是對華嚴寺最高的評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看到的華嚴寺,總面積66000平米,建筑30余座。其中僅大雄寶殿和薄伽經藏殿是古代文物,其它均為現代仿古建筑。但我們看到了主持修復者,充分利用梁思成先生留下的測繪資料,尊重歷史,尊重藝術,把握適度,重現輝煌的正確理念,在古建與仿古之間融匯慣通,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違和感,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非要給華嚴寺的游覽體驗打分的話,我打滿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同華嚴寺何償不是一顆慈悲之華所結的莊嚴之果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唯一遺憾的是游覽后期非常疲勞,有的殿沒有逛到,為了完整的介紹華嚴寺,不得不借助同伴拍攝的圖片和網絡下載的圖片,這里致欠并再次致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