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歡迎來到白蕊藝術空間,在這里讓我們一起進入藝術的世界,一起接受藝術的熏陶,成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圖片收集:網(wǎng)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字編輯:白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物介紹:</b></p><p class="ql-block">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p><p class="ql-block">原名正權,后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nèi)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內(nèi)江市市中區(qū)城郊安良里(現(xiàn)市中區(qū)公園灣半坡井“芭蕉井”)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p><p class="ql-block">張大千對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影響巨大,是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他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開創(chuàng)潑墨與潑彩,發(fā)展了中國畫新的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由于其技法獨到,創(chuàng)立了名聞爾的大風堂畫派,俗稱“大千畫派”。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p> 精品繪畫賞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3年作《擬石濤山水》<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4年作《 匡廬觀瀑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9年作《蜀山行旅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3年作《溪山訪友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3年作《 閑吟策杖倚天風》</h3> 他的畫風,先后曾經(jīng)數(shù)度改變,晚年時歷經(jīng)探索,在57歲時自創(chuàng)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而發(fā)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tǒng)特色,創(chuàng)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2年作《 江靜潮平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8年作《金碧青綠山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作《 擬北宋人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作《 山水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7年作《 滄浪漁笛圖》</h3> <p class="ql-block">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jīng)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后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7年作《 觀瀑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7年作《 臨董源夏山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7年作《溪山蘭若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8年作《秋霧游山圖》</h3> <p class="ql-block">60歲后在傳統(tǒng)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xiàn)代繪畫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啟發(fā),獨創(chuàng)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作《江山無盡圖》</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作《行舟圖》</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作《溪山初雪》</h3> 張大千將一生所繪的精品畫作贈予臺北故宮博物院,81歲高齡時應旅日華人李海天、黃天才之約,擬作巨幅《廬山圖》(高1.8米,長10米),為完成這一畫作,張大千修改畫室布局,偌大的畫室只剩一張可以鋪展巨幅畫作的長桌,張大千終日俯身作畫,全力繪制《廬山圖》,勞累過度,兩次住進醫(yī)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1年作《廬山圖》</h3> <p class="ql-block">張大千說:“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tǒng)、有選擇地讀書。畫畫和讀書都是張大千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朝夕誦讀,手不釋卷。張大千讀書涉獵很廣,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包。讀書的習慣一直伴隨到張大千晚年。他常說,有些畫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讀書才是根本的變化氣質(zhì)之道。</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2年作《 杜甫詩意圖青綠山水 》</h3> 張大千晚年體衰多病,卻依然勤奮作畫不輟。此《杜甫詩意圖》,作于1982年,人物和樹的畫法依然是傳統(tǒng)樣式,只是筆墨變得蒼老了許多,筆墨更趨勁健、蒼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7年作《迎客松》</h3> <div>張大千的山水畫成就最高,尤其是青綠山水獨具個人魅力,創(chuàng)造了新奇清麗的色相世界。<br></div><div>而青綠山水在發(fā)展中,也逐漸于明清后式微,一直到了近代又復興起來,這其中,張大千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結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感謝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抽空閱覽本人分享的名家繪畫作品,僅此獻上本人最真誠的祝福,祝大家夏日安康,天氣炎熱注意防暑;同時希望大家在美篇文豐筆健,歡迎大家常來坐坐!</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