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心出發(fā),向陽而行,2023年7月16日,何教授分別從“認知行為治療的基礎理論”和“非暴力溝通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兩大主題,對全縣50名專兼職心理教師進行了培訓與交流。</p> 專家簡介 <p class="ql-block"> 本次邀請的專家是北京聯合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何麗。何麗教授是北京聯合大學拒學研究與服務中心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臨床與健康心理學博士,長期致力于青少年拒學厭學、喪親及哀傷的相關研究,著有《失獨者的喪子應對:哀傷、掙扎與超越》、參與翻譯《哀傷治療:陪伴喪親者走過幽谷之路》《撫平傷痛:創(chuàng)傷性心理障礙治療指南》《書寫的療愈力量》等。</p> 培訓感言 <p class="ql-block"> 杜菁老師有話說: 學習了認知行為療法,我認識到一個人的自動化思維和核心信念的重要性。我們是擁有想法、感受和行為的媒介,任意改變三者其中一點就可以促進整個循環(huán)的改變。因此人的情感、行為及生理反應總是被我們對事件的解釋或評價所影響,從而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對非暴力溝通的初步學習,我們發(fā)現語言溝通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人生的內在自我成長與修行。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不去討論事件本身、策略和妥協之道,而是首先集中注意力找到雙方的需要,然后再尋求策略滿足那些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看見自己,看見他人。在對與錯的區(qū)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將在那里遇見你。</p><p class="ql-block"> 師巧紅老師有話說:何教授開場風趣幽默的引用一則笑話,幫我們重新梳理了這幾年來所學的心理咨詢理論流派,使我豁然開朗。用盲人摸象來比喻當前各種心理咨詢治療,著重講解了認知行為治療,“事件本身并不會帶來困擾,困擾我們的正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認知)”。認知模式分三級信念系統:自動思維、中間信念、核心信念,以及生活中如何識別、運用。下午講得非暴力溝通療法,是一種向內的生長,是對生命的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中,尤其是提醒我們老師,課堂上的言辭運用,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心理學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郭超麗老師有話說:非暴力溝通是一種修養(yǎng),可以讓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系,它強調的是傾聽自己心聲的同時也要傾聽別人。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把沖突歸咎于對方,是造成暴力溝通的根源,我們要改變的是:把暴力評判轉換為暴力需要,才能解決根本問題。</p><p class="ql-block"> 高燕老師有話說: 通過認知治療法的學習,讓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更有效地緩解壓力和焦慮。讓我明白想法、感受和行為的關系,學會區(qū)分感受(情緒)和想法,以及情緒表達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課程的學習,讓我明白“暴力”不僅是身體的暴力,還有指責、說教、否定等“隱藏的暴力”,通過了解“非暴力溝通”的理念和四要素,讓我反思自己平時的溝通方式,并對我在以后教學和家庭中更好的溝通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老師們接受了一場快樂的心靈旅行,學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積極主導情緒,調試不良情緒,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和精神面貌對待自己,對待生活,對待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