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葉下如雨,西風吹我衣。天地氣一肅,回頭萬事非。”</p><p class="ql-block"> 這是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充任清朝翰林院教習庶吉士的曾國藩寫下的詩句,詩名《秋懷》。那時的曾國藩,滿心的秋風秋雨,惆悵長天,躑躅滄溟,望斷南飛雁。</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于公元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荷葉塘,于公元1872年3月12日在南京病逝,時復任兩江總督。巨眸閉合之間,是一段歷史的風云際會。</p><p class="ql-block"> 作為政治人物,曾國藩是貫通于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晚清社會的“第一名臣”,以“立功”“立德”“立言”昭著于世。他是維護晚清封建專制統治的重臣,烙印銑削不掉。作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主要力量,殺人如麻尸山血海,滿手腥穢洗刷不掉。在中國社會告別腐朽、黑暗、落后的舊專制,既接觸西方文化、走向近代文明又維護中華文化正統,既師夷制夷、抵御外侮又反對引進天主神教神權、推翻中國固有道德傳統的重要關頭,曾國藩發(fā)揮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作為文化人物,曾國藩提筆安天下、上馬定乾坤,能文能武,功因事立,文以武彰,被文人仕子尊崇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曾國藩與左宗棠、李鴻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洋務重臣、封疆大吏,都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曾國藩與左宗棠是同鄉(xiāng),年長一歲,二人常有意見相左,但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曾國藩對李鴻章厚愛有加,有相互借重也有重大分歧,但對李鴻章有師生之誼。三人同力,加上胡林翼,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赐砬鍤v史,繞不開曾、左、李。研讀晚清文人,離不開曾、左、李。曾國藩是一段歷史的標記,也是一個文化的標桿。</p> <p class="ql-block"> 作為岳麓書院的學人弟子,曾國藩繼承了以儒學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師崇程朱理學,倡導湖湘文化,又身體力行“師夷長技以制夷”,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建中國第一個兵工廠、印第一批外版書籍、派第一批留學生出國,成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先軀。他的身上,附著了厚重的封建禮教色彩和傳統道德觀念,他的政治主張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文化取向有著鮮明的政治指向,是一位集傳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大成的代表人物??丛鴩?,不能忌言他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建樹。</p> <p class="ql-block"> 曾國藩出身于尋常的耕讀之家。從圣人曾參排下來,他是第70代,殘香余火,不甚旺盛。這意味著曾國藩的起點并不高,但血脈里有遺風可襲、余香猶在。曾國藩24歲到京師會試,一試不中,再試又爽,28歲才及第。履職翰林院,位卑言輕,謹小慎微,官運遠未騰達,生活上尚有窘迫和局促,常常不得不央人到揚州去買廉價書。拮據與艱難,落寞與飄零,飄散在他的詩境中,不是懷秋忡忡便是秋意濃濃,借秋比心,悲秋自憫。進京七年之后想回家看看,但囊中羞澀,且擔心人走茶涼、丟了飯碗,“抽得閑身鶴不如,高秋酒熟鞠黃初。便驅天駟識途馬,歸釣江鄉(xiāng)縮項魚”“好栽修竹一千畝,更抵人間萬戶侯”,既有思鄉(xiāng)歸田之意,更是悲秋嘆人生,隱喻自己的失落與凄涼。</p><p class="ql-block"> 落寞并不寂寞。栽竹不成的曾國藩遍覽史書,學識精進,與名學碩儒、文人士子為友,拜理學大家倭仁、唐鑒為師,受益終身;還結交了不少皇親國戚、重臣顯貴,為日后的建功立業(yè)和逢兇化吉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系和支持系統。</p> <p class="ql-block"> 公元1852年,曾國藩官拜兵部左侍郎,算是事業(yè)告成了。不久,他外放江西任鄉(xiāng)試正考官。不料在赴任途中接到喪母的噩耗,趕緊掉轉馬頭回家守制。這也讓好不容易爬到一個高處的曾國藩滑落回來,就地轉了一個圈。走長江、入洞庭,千里奔喪之路顛沛流離、出驚入險,讓他威風喪盡、斯文掃地。威風也好,斯文也罷,都是需要背景襯托的,一旦少了權杖的支撐和風雅的附庸,誰都不過是一介江湖浪子或凡塵俗人。但從廟堂到江湖的位置轉換,讓感受過“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曾國藩既憂其君、且憂其民,有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求學求官,從文從武,注定曾國藩一輩子都要趴在懸梯上,上上下下疲憊不堪。只有在荷葉塘為母親守制的日子,是他一生中片刻的寧靜。雖然哀腸百轉,但這位曾氏家族的光彩人在給全家?guī)順s耀的同時,在天地萬物親情之間找到了身心的憩園。遠離官場競斗和繁文縟節(jié),擯棄市聲嘈雜和往來應酬,亦無案牘之勞形。兒時玩耍的場景,讀書時的記憶,親倫的纏繞,辣呵呵的湘菜,熱乎乎的鄉(xiāng)情,鄉(xiāng)野村舍里的腐儒學究,傾慕已久的圣賢遺作,都讓他經脈松弛,神游八極。人生需要適時的充電。</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朝為臣,便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散淡之情、平靜之心,曾國藩篤定成不了閑云野鶴?;剜l(xiāng)不久,揭竿于中國西南部阡陌之間的農民起義,如狂飆烈焰席卷到湖南,清廷地方政權敗勢如摧枯拉朽,不堪一擊。曾國藩盡管孝義在身,但在朝廷的敦促和眾人的苦諫下,不得不移忠作孝,墨绖出山,與太平軍作起戰(zhàn)來。</p> <p class="ql-block"> 受命于危難之中的曾國藩辦起了團練。這本是一群只會薅草插秧拖竹排的烏合之眾,但在曾國藩的調教訓練下,迅速形成原發(fā)性戰(zhàn)斗力,蠻力勇猛,銳力逼人,不遜于正規(guī)部隊的精銳之師,讓清廷的綠營旗兵等官軍相形見絀。讓人吃驚的是,從曾國藩以下絕大部分軍官竟是一幫讀經吟詩、連刀都沒摸過的文人書生。但正是文人以柔克剛的韌性、以謀制勇的韜略,鑄就其銳氣與膽識。從團練初辦之日起,曾國藩的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就與湖湘子弟、湘軍鄉(xiāng)勇命運相連,榮損與共。當團練壯大成湘軍,從犬牙交錯的急流險灘中拼殺出來,控制了長江沿線,很快被朝廷視為救命的刀把子,揮殺沖刺,不惜鋒卷刃折。曾國藩本應輕裝上陣策馬揮戈,但是官場上的昏潰、貪婪、腐敗、無能、虛偽、嫉妒、掣肘、陷害,使得“不忮不求”的他不得不兩面作戰(zhàn),疲于應付內耗,練兵習武和統兵打仗的精力十不及一。正是在這種砥勵中,他堅韌不拔,意志如磐,有一股咬定青松不放松的精神。每遇困厄屈辱、劣勢慘境,每遇損兵折將甚至犧牲了親人、愛將,曾國藩總是咬牙勵志:“好漢打脫牙,和血吞”,聲聲見泣見恨,字字斬釘截鐵。</p> <p class="ql-block"> 他具有極其復雜的多面、多層性格,具有多重價值標準和價值評價系統。用人善從其優(yōu),順我者以長補短、以功掩過,逆我者用其所長、以過克功。對忠勇壯士,他烈馬佩金鞍,寶刀贈英雄。對儒道賢達,他以奇文共賞,珍品相送;對愛財之徒,他散盡千金,慷慨大方。他治軍練兵,力奉封建禮教思想,以“忠義血性”育人,訓練出一支能吃苦不怕死的湘軍。他整飭吏治,獎掖忠勇,為晚清中興團結了一批德才之人。正是曾國藩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在他的勢力范圍內形成了一套道德規(guī)范,局部地、暫時地、淺層次地制止了晚清頹廢風氣的急劇惡化。晚清中興大業(yè),曾國藩功不可沒。</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終生手不釋卷,枕書而眠,留下1500萬字的文字,尤以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著稱,寫了300多首五言七言詩。他的文人學者情結甚重,終身追求爐火純青的千古美文和流芳百世的道德文章。他給家人寫了1400多封家書,堅持記日記達200多萬字,著多篇經典范文,可謂字字珠磯,直到臨終的前一天才擱筆。他還編篡了《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書籍。他對書法、繪畫、詩文、收藏等多方面有精深的造詣和見地,其書論、畫論、文論、書評等精當深刻,為后世效摹。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的這些咬文嚼字多在風聲鶴唳的危局中、四面楚歌的軍營中、顛沛流離的車轎里、危機四伏的城墻邊、軍旗獵獵的戰(zhàn)船上完成的,多在夜深人靜時、燈火斕珊處進行的。陣地的堅守、疆土的擴展與精神的爬高,都耗人心智、苦人筋骨,一點點地熬干他心燈的油。</p> <p class="ql-block"> 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zhàn),初戰(zhàn)即敗,再戰(zhàn)又敗,狼狽不堪,兩次跳江亡命。即使是在戰(zhàn)績輝煌之時,糧草、軍餉、輜重、獎賞,仍事事時時牽制他,隨時都會因觸及地方官僚的利益和敗露一些人的劣跡而舉步維艱、前功盡棄。朝廷的猜疑和責難,滿蒙皇親勢力的恐懼和排漢,使他身邊線人密布,暗哨林立。危樓既倒,一木難支,心力交瘁的曾國藩時常感到自己是戴著鐐銬跳舞。封建體制的弊端叢生,帝國王朝的行將坍塌,外憂內患,民不聊生,禍害四伏,國勢走向衰微的末端,常有暴風驟雨起于青萍之末。</p><p class="ql-block"> 無論位居兩江總督,還是官至直隸總督,曾國藩忠賢性情不改、品質矢志不移。對朝廷,他肝膽涂地忠昭日月;對朋友,他誠實守信義薄云天;對家人,他老老幼幼孝感陰陽。論文,他才高八斗滿腹經綸;論武,他揮兵點將縱橫捭闔。做人,他力奉圣賢;做事,他克勤克儉。論謀略,他能掐善斷,胸藏萬千丘壑;論相人識才,他馭人有術,不拘一格廣納群賢,善聽諫言忠告,身邊謀士密友如云。</p> <p class="ql-block"> 曾國藩終生手不釋卷,枕書而眠,留下1500萬字的文字,尤以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著稱,寫了300多首五言七言詩。他的文人學者情結甚重,終身追求爐火純青的千古美文和流芳百世的道德文章。他給家人寫了1400多封家書,堅持記日記達200多萬字,著多篇經典范文,可謂字字珠磯,直到臨終的前一天才擱筆。他還編篡了《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書籍。他對書法、繪畫、詩文、收藏等多方面有精深的造詣和見地,其書論、畫論、文論、書評等精當深刻,為后世效摹。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的這些咬文嚼字多在風聲鶴唳的危局中、四面楚歌的軍營中、顛沛流離的車轎里、危機四伏的城墻邊、軍旗獵獵的戰(zhàn)船上完成的,多在夜深人靜時、燈火斕珊處進行的。陣地的堅守、疆土的擴展與精神的爬高,都耗人心智、苦人筋骨,一點點地熬干他心燈的油。</p> <p class="ql-block"> 天津,是曾國藩人生的滑鐵盧。從這里,曾國藩步入了人生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走完這一段路,一頂帽子“賣國賊”的帽扣在頭頂,海內聲討一片,他為京師湖南長郡會館題寫的匾額被憤怒的國子監(jiān)學子們砸爛。一代名臣,落得如此落寞、如此凄涼的晚景,雖屬個人宦海沉浮、聲望起落,卻也是一個朝代的投影、歷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處理“天津教案”不久,曾國藩又奉旨回到兩江總督的位置。不知是圣意還是天意使然,曾國藩人生的坐標,又一次回落長江,再現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晚景。</p><p class="ql-block">不過,這輪黯淡失色的長河落日,仍然發(fā)出了最后一縷回光——公元1872年2月,也就是病逝的前一個月,他領銜上奏朝廷獲準,與李鴻章、丁日昌等人一道,把包括詹天佑等在內的第一批40名中國幼童,派往美國留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海外派遣公費留學生,這項前所未有、功在后世的創(chuàng)舉把近代中國的洋務運動推進了一大步。幾天之后,曾國藩卻腿腳發(fā)麻,一步也挪不開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1872年3月12日,一代中國傳統文人的代表、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病逝南京寓中,終年62歲。他沉重而勞累的一生,終于謝幕了。大江浩蕩,巨浪淘沙,淹沒了在長江上廝殺馳騁了半輩子的一代驍雄。</p> <p class="ql-block"> 展開歷史的畫卷,定格曾國藩的一生,他既是中華傳統文化釀造的精英,也是封建腐朽文化孵出的惡果。他成帝王之業(yè),修自己之德,既有忠君愛民之心,也有成全一己之德的宅心;有誠實守信的一面,也有虛偽奸詐的一面;既有扼斷江河占山為王的赳赳霸氣、匪氣和豪氣,也有文人腐儒特有的怯懦、自卑和心虛;他既可以把道德文章做得冠冕堂皇讓人心悅誠服地奉為圭臬,又可以翻覆云雨殺人不眨眼。歷史的局限、時代的局限、社會的局限,成為曾國藩逾越不了的紅線,框就了他的人生形象。</p><p class="ql-block"> “芒鞋鎮(zhèn)日踏春還,殘臘將更卻等閑”,這是曾國藩寫的思鄉(xiāng)詩,季節(jié)恰似深秋。</p><p class="ql-block"> 晚清置身晚秋,暮年又逢幕秋,曾國藩等不到自己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