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昆明華亭寺的大門是一個三層高的鐘樓,與它配套的鼓樓早已在上世紀(jì)中期傾塌。后經(jīng)修建,便被作為寺廟的入口使用。臨出門時,才可見“到此做甚”的匾額,自會誘發(fā)游人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到此做甚”是佛教中的一句話,意思是“你來這里做什么”?這是要教會我們學(xué)習(xí)思索,通過相續(xù)不斷對正法的聞思,從而得到真實的功德和受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津大悲禪院有三塊匾,中間的是“來此做甚”,左右兩塊則是“莫向外求”和 “心即是佛”。佛既是大智慧,也是大覺者。信佛也好、皈依也好,佛不是保佑你富貴通達(dá)的,佛因為是大智慧,是讓你去愚頑增智慧、去煩惱得自由的。因為佛是靠心靈去感受、感悟的,所以心即是佛,莫向外求。向外求而離不開心靈,要用心對外,用心感受。佛是大智慧、大覺者,信佛也好、皈依也好,佛不是保佑你富貴通達(dá)的,佛是讓你去愚頑增智慧、去煩惱得自由的。所以:心即是佛,莫向外求。來此做甚?這一問,問得好,問得妙,問得意味深長,問得禪意飛揚!永遠(yuǎn)要帶著覺察和反思去行動,才會找到自己的答案。聽了再多的道理,學(xué)了再多的東西,不去用,不會用,沒覺察,不反思,仍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從每一件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小事開始,做到極致,融入生命。你就會知道自己“來此做甚”。</p> <p class="ql-block"> 至于“莫向外求”,則更是清楚。做人求的其實不過是心的平靜,有人求財、有人求名,為的也不過是得到之后的滿足,心的滿足。但其實,無須向外求取。真經(jīng)從不在天竺,真經(jīng)就是你我的心。這一世風(fēng)雨,不過是吹打著一顆心,從初始的純真透徹,到百煉成鋼后的異彩斑駁。多少人發(fā)愿心似琉璃不染塵,其實不是不染,而是染與不染沒有區(qū)別,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p class="ql-block"> 心即是佛,這句話乃世人皆知,為何說心即是佛呢?即是說明人之心如果是清凈,既使生活在凡間,就如同生活在極樂凈土是一樣的。 人之心其動念變化最大,這是不可否認(rèn)之事實,如個人其能心平氣和, 人見之,如沐春風(fēng)一般;如個人心境躁煩,那人見之,有如情亂意偏的感覺也。所以說: 看心圓滿,天下就無缺陷之境;放心寬平,世間就無險側(cè)之情。這是非常明確的。</p> <p class="ql-block"> “你來了么”原本是道教的偈語,在一些城隍廟里,都可看到這四個字,往往會有醍醐灌頂?shù)男Ч?。城隍廟正是用這四個字來提醒人們要多行善事,不要作惡,唯有內(nèi)心坦蕩的人,在離開城隍廟時才能充滿底氣地回答一句“我來過了”。</p> <p class="ql-block"> 杭州靈隱寺濟(jì)公殿是一座明清風(fēng)格的建筑,大門最上方懸掛“游戲神通”匾額,暗示濟(jì)公大師的性格與生平。 “游戲神通”的“戲”有自在、無礙之義。《維摩經(jīng)》云:“佛菩薩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娛樂,曰游戲?!薄洞笄f嚴(yán)經(jīng)》云:“如來于菩提樹下,初成正果,現(xiàn)佛神通,游戲自在。”《觀經(jīng)嘉祥疏》云:“外道二乘,神通即有礙,不名游戲。今菩薩無礙,云戲也?!庇纱丝梢姡坝螒蛏裢ā狈从车氖瞧兴_的一種境界:證得一切種智而得到無礙神通,去十方世界度化一切眾生,而又實無眾生可度的一種灑脫自在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后門面向大雄寶殿方向供奉著韋陀菩薩,門上掛有匾額書“最勝覺場”。</p><p class="ql-block"> “最勝覺場“,意思是指佛門妙境絕佳之處?!坝X場”為佛教場所,“最勝”可理解為以數(shù)量詞做為形容詞。杭州靈隱寺的匾額“最勝覺場”,書寫者龔勉是明代著名詩人、書畫家,隆慶舉榜進(jìn)士,官授浙江右布政司。龔勉在中榜之前是個潦倒文人,到處躲債,年關(guān)進(jìn)到綠蘿庵內(nèi),特地寫了一首《避債詩》:“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在別人家。今朝大年三十夜,綠蘿庵里看梅花?!本G蘿庵的師太沒有把他趕出去,還留其在庵內(nèi)吃了頓年夜飯。后來龔勉任職浙江右布政司,書寫了“最勝覺場”的匾額,此亦佛緣。</p> <p class="ql-block"> 安徽樅陽浮山會圣巖下,有一塊“因棋說法”的摩崖石刻,它記載的就是法遠(yuǎn)禪師與歐陽修因棋說法的故事。法遠(yuǎn),號遠(yuǎn)祿公,北宋年間,他接受了臨濟(jì)宗葉縣歸省禪師的衣缽,成為臨濟(jì)宗傳人,居浮山華嚴(yán)寺。歐陽修一開始并不信佛,他來浮山,主要是聽說法遠(yuǎn)禪術(shù)奇逸,名氣很大,他非常好奇,很想會會這個和尚。到浮山后,他與客人在會圣巖下棋,法遠(yuǎn)坐在一旁觀看。下了幾棋,歐陽修將棋盤收了起來,請法遠(yuǎn)說法。法遠(yuǎn)知道來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于是擂鼓升堂,因棋說法。</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洗心處”,由明代桐城縣令黎道炤題書于萬歷十九年(1591),在安徽浮山水簾洞內(nèi)二層石室的正上方,如明鏡高懸,寓意不凡?!跋葱奶帯币庵杆煻吹纳衿婊镁常屓遂`魂凈化,境界提升。“洗心”,是晉、宋兩代的常用語,比喻除去惡念、雜念,純潔人的內(nèi)心和靈魂。黎道炤、王安石等眾多先賢曾來浮山,為家國社稷而“洗心”,用他們的干凈、善良和智慧,活出了不凡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行窩”刻石的落款是“方潛夫命子智書”。方潛夫為安徽桐城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4)進(jìn)士,對《易經(jīng)》有深入研究,官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落款中說到的“智”,是方潛夫的兒子,也就是比其父更有名的方以智?!帮L(fēng)云際會”刻石鐫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是吳孟科、方夢旸、錢元鼎等八人游歷浮山后留下的題記。他們當(dāng)中的方夢旸是“桐城派”創(chuàng)立人方苞的曾祖父。</p> <p class="ql-block"> “枕流巖”刻石的書寫者是時任安慶知府趙壽祖,題刻時間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當(dāng)時陪同這位知府老爺?shù)?,還有安慶府的同知、推官和桐城縣令?!熬艓нz蹤”刻石與“枕流巖”刻石緊鄰,鐫刻時間是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題寫者強存仁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萬歷年間著名書畫家。題刻中說到的“九帶”指北宋著名高僧遠(yuǎn)祿祖師的佛學(xué)著作《九帶》。遠(yuǎn)祿祖師曾經(jīng)在浮山一帶講經(jīng)說法。</p> <p class="ql-block"> 相傳北宋紹圣元年(1094),秦觀北歸途中經(jīng)于此,隱于浮山,結(jié)草為廬,他生病時賀鑄曾陪他在一起。曰:“少游既病洗沐,步上光華亭,手持白玉杯。命取江水立,酌一杯而逝”。人生如過往煙云,刻“穿云徑”在浮山紫霞關(guān)。“日月長”刻石在“九帶遺蹤”刻石的左側(cè),題寫者是朱作鼎。這個朱作鼎是位非常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曾經(jīng)為官,但兼職飛賊;被人揭穿后,隱居浮山為僧。</p> <p class="ql-block">?匾額位置,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前廊左盡闌額背面。“永錫難老”句出《詩經(jīng)·魯頌》“魯候戾止,在泮飲酒,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太原碑林公園也有“永錫難老”的石刻,供人觀賞。</p> <p class="ql-block"> “人道具瞻師像,天梯茲作津梁?!贝寺?lián)書法奇逸,矯健自然,筆畫豐腴飽滿,寓剛於柔,極富氣韻,相傳是明末清初書法家傅山所書,見于太原碑林公園。 “具瞻”,謂為眾人所瞻望。語出《詩·小雅·節(jié)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泵珎鳎壕撸?;瞻,視。 “ 津梁“一詞出自《國語》:“津梁之上,天又難急也。”其意思是在橋梁之上,便可接引而過,化解了所有的障礙。津梁,即是一座通向彼岸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 杭州靈隱寺內(nèi),掛著這樣一幅對聯(lián):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語言雖樸實無華,卻飽含著人生哲理,寫盡了人生。萬事只求半稱心,意味著常常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林語堂先生說,這是“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鞍敕Q心”并非消極無奈,而是一種人到中年后的豁達(dá)與智慧。“半”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心靈狀態(tài),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xué)。</p> <p class="ql-block"> 九成宮位于今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新城區(qū),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二月,竣工于隋開皇十五年(595)三月,開始名叫“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631)修復(fù)擴(kuò)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唐高宗時曾一度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后又恢復(fù)原名。唐朝魏征撰寫、歐陽詢手書《九成宮醴泉銘》,立一石碑。此碑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甚大。</p> <p class="ql-block">“都一處燒麥館”,原本是一家普通的席棚小酒店,于清乾隆三年(1738)在北京前門外大街路東、鮮魚口南開業(yè)。店主叫王瑞福,山西人。開業(yè)初期,因為小店門口掛了一個破葫蘆,人們就管這兒叫“醉葫蘆”。幾年后王瑞福積累了些資本,又蓋了一間有門面的小樓,稱“王記酒鋪”。乾隆十七年(1752)大年三十,皇帝外出私訪,見大多商戶紛紛關(guān)門歇業(yè),偏有王記酒鋪仍亮著燈。乾隆皇帝一行幾人就走了進(jìn)來。王瑞福趕忙將他們迎到樓上,擺出了店里的好酒好菜,并親自伺候著。乾隆皇帝想到京城百姓此刻都在家里吃上了團(tuán)圓飯,只有這家酒店還在做生意,頓時生出幾分感慨,便給賜名“都一處”,意思是“京都只這一處”。一行人離開以后,王瑞福并未將這賜名當(dāng)回事兒。誰知沒過幾天,宮里派人送來“都一處”的牌匾,并告訴王瑞福這是當(dāng)朝乾隆皇帝御筆賞賜之匾。王瑞福連忙叩拜謝恩,將御賜的牌匾掛在了一進(jìn)門最顯眼的位置上。此后,王記酒鋪正式更名“都一處”?!岸家惶帯本痛舜蝽懥嗣枺瑏磉@里吃飯、參觀的客人越來越多。清同治年間,燒麥逐漸成為“都一處”的當(dāng)家菜?!岸家惶帯钡臒溒け○W滿,制作工藝十分精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味齋雖然在山西太原,但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的北京,它是國內(nèi)食品行業(yè)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之一。六味齋,這個中華老字號經(jīng)過一輩又一輩人的努力,一直保持著自開宗立派以來260多年的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風(fēng)味,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強。</p> <p class="ql-block"> 六必居醬園坐落在前門糧食店街三號,其門面房子是中國古式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著古香古色的建筑風(fēng)格?!傲鼐印苯鹱执筘遥鲎悦鞒纵o嚴(yán)嵩之手。六必居的涵義是:黍稻必齊,曲蘗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p> <p class="ql-block"> 蒲松齡故居位于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nóng)家建筑。蒲松齡故居在抗日戰(zhàn)爭中遭日軍焚毀,1954年依原貌修復(fù)。故居正房為磚石、土坯結(jié)構(gòu)的普通民房,木欞門窗,房內(nèi)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迎門高懸。2006年蒲松齡故居作為清代的古建筑,被國務(wù)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 石隱園原為西鋪村畢氏花園,蒲松齡先生當(dāng)年在此設(shè)館從事教學(xué),寫下了大量有關(guān)石隱園景色的詩詞佳作以及諸多聊齋名篇。園內(nèi)建有狐仙園、萬笏山、遠(yuǎn)心亭、霞綺軒、丈人石、同春堂等景觀。</p> <p class="ql-block"> 山東省鄒城市的嶧山雖然不高,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于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于世。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譽。鐫刻在嶧山上的“鰲”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楊萱庭先生用長2.9米、重達(dá)40公斤的特制毛筆書寫而成,其左下有丹書跋文:“鄒魯嶧山,岱南奇觀。美奪五岳,秀麗贊元。帝王騷客,幸會于斯。古今共贊,以鰲記之”?!蚌棥弊指哌_(dá)15米,寬8米,平均筆畫寬度為1.5米,為當(dāng)今世界上較大的石刻漢字之一,在嶧山東南方向12.5公里內(nèi)清晰可見。當(dāng)游人駐足神雀臺下,仰視碩大無比的“鰲”字時,更覺嶧山之奇美,因而由衷贊嘆人工之巧妙,天地之高遠(yuǎn)。</p> <p class="ql-block"> 山東青州云門山壽字位于大云頂北壁,云門洞西側(cè),以碩大著稱。該字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高7.5米,寬3.7米,僅壽下"寸"部,即高2.3米,是平常人身高所不及,故有"人無寸高"之說,因壽字刻在云門拱壁的崖壁上,故有"云門獻(xiàn)壽,壽比南山"之說,此"壽"字體揮灑俊逸,筆劃圓潤流暢,雖千鑿百斧雕成,卻不露分毫痕跡,為我國古代摩崖"壽"之最,是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九日衡王府內(nèi)掌。據(jù)考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衡王朱禱60壽辰,衡王府內(nèi)掌司周全取“壽比南山”之義,書寫了這個“壽”字,又按原尺寸大小刻到云門山上。</p> <p class="ql-block"> 山東嶗山,是我國大陸萬里海岸線上的第一高峰,不僅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還有“天下第一壽”、“華夏壽字之最”之稱。其中最大的“壽”字,高20余米,寬16米,是仿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之作。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主席沈鵬欣然命筆“天下第一壽”,堪稱“華夏壽字之最”。</p> <p class="ql-block"> 三不猴的造型就是由三只猴面組成的豎形圖案。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勢,模樣憨態(tài)可掬:第一只用手捂著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著眼睛,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謹(jǐn)慎善為、與世無爭的處世性格。三只猴子代表的是,不看,不聽,不說。來歷緣自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lt;/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清朝時,住在西四缸瓦市的一位掌管財政的王爺,偶到這里的一個小館吃飯,店主百般殷勤伺奉,精心烹制了幾個拿手菜,深得王爺歡心,便大加贊賞,小館的生意由此有了轉(zhuǎn)機。為招攬生意,小館常以客為友,使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便取“同懷和悅”之意,定名為“同和居”。民國初年,掌柜牟文卿請御膳房的袁祥福幫廚,袁祥福憑三不沾(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更有名氣。1939年廣和居停業(yè),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紅,名氣越來越大,成為舊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經(jīng)營的萊點更豐富多彩,最盛時期能做四五百種菜。</p> <p class="ql-block"> 通常說的“三山”指的是黃山、廬山、雁蕩山。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nèi),共有71峰,其中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并稱三大黃山主峰,是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唯一的山岳風(fēng)光。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及歷史遺存、書畫、文學(xué)、傳說、名人“五勝”著稱于世,有“天下第一奇山”、“天開圖畫”、“松海云川”之稱。1982年,黃山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1985年,黃山風(fēng)景區(qū)被中國旅游報公布為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1990年12月,黃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2004年2月,黃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p> <p class="ql-block">黃梅時節(jié)避雨樂</p><p class="ql-block">山里幽人嘆蒼天</p><p class="ql-block">風(fēng)聲響起晴日定</p><p class="ql-block">景云如此融幽禪</p><p class="ql-block"> 《黃山風(fēng)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展現(xiàn)中華山川的壯美姿態(tài),于1963年10月15日發(fā)行的,志號為特57的特種郵票。郵票全套16枚,均在攝影作品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而成,圖案分別表現(xiàn)了黃山上玉屏峰、迎客松、后海松石、清涼臺、天都峰、剪刀峰、萬松林、夢筆生花、蓮花峰、西海云潮、黃山古松、東海觀潮、石筍峰、石猴觀海、獅子林和蓬萊三島的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nèi),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被譽為“人文圣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廬山文化久遠(yuǎn),而登臨過廬山的文人雅士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在廬山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廬山石刻是廬山歷史文化的最完美遺存。廬山石刻可分為碑刻和摩崖石刻兩類:碑刻內(nèi)容多為詩文,篇幅長而字??;摩崖石刻多為題識,言簡意賅,字?jǐn)?shù)少而字大。</p> <p class="ql-block">廬陵舊隱峰皆樂</p><p class="ql-block">山下歸翁詠晚天</p><p class="ql-block">風(fēng)月滿懷意淡定</p><p class="ql-block">景與情對不亂禪</p><p class="ql-block">《廬山風(fēng)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展示祖國山河的壯麗風(fēng)采,于1981年7月20日發(fā)行的,志號為T.67的特種郵票?!稄]山風(fēng)景》郵票全套7枚,分別描繪了廬山五老峰、含鄱口、黃龍?zhí)丁⑷照辗?、三疊泉、蟾蜍石上古松、龍首崖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 雁蕩山,簡稱雁山、雁巖,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東南第一山”之譽,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雁蕩鎮(zhèn)雁山路88號。雁蕩山分為南雁蕩山和北雁蕩山,甌江斷裂以北稱為北雁蕩,以南稱為南雁蕩。古人云:“游山如讀史”。雁蕩山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或清晰或斑駁的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一摩崖石刻,這是歷代文人墨客游歷雁蕩山之后題詠與贊美,給雁蕩山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名山,現(xiàn)已為國家5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雁過蘆花月歡樂</p><p class="ql-block">蕩然波影浸江天</p><p class="ql-block">風(fēng)飄萬里潮聲定 </p><p class="ql-block">景入千山夜習(xí)禪</p><p class="ql-block">《雁蕩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為了展現(xiàn)中華山川的壯美風(fēng)貌,于2002年9月7日發(fā)行的,志號為2002-19的特種郵票?!堆闶幧健粪]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雁蕩山顯勝門、大龍湫、北斗洞、觀音峰的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 石窟藝術(shù)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興于魏晉,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shù)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tǒng)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shù)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我國現(xiàn)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之間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負(fù)盛名的是大同云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和重慶大足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云岡石窟》特種郵票,全套4枚,小型張1枚。圖案依次為“釋迦牟尼像”(頭部)、“供養(yǎng)菩薩”、“供養(yǎng)菩薩”、“脅侍菩薩”和“釋迦牟尼像”(上身)。</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郵票全套4枚,第一、二枚分別選用了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賓陽中洞釋迦牟尼的頭像,第三、四枚分別選用了奉先寺天王、古陽洞左脅侍菩薩的全身立像。</p> <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郵票全套6枚,選用了麥積山石窟的6幅塑像,分別為:“北魏·佛與脅侍菩薩”、“北魏·脅侍菩薩與弟子”、“西魏·女侍童”、“西魏·佛”、“北周·脅侍菩薩”、“宋·供養(yǎng)人”。</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郵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大足北山石刻中的日月觀音、普賢菩薩、華嚴(yán)三圣、三皇洞造像。</p> <p class="ql-block"> 五岳是遠(yuǎn)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皷|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是聞名全世界的風(fēng)景。泰山,又名岱山、岱宗,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jì)南。泰山居五岳之首,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氣勢雄偉磅礴。傳說泰山為盤古開天辟地后其頭顱幻化而成,因此中國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泰山山體雄偉,地質(zhì)古老,歷史悠久,古跡遍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登高必自”碑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境內(nèi)泰山登山起點孔子登臨處石坊稍前東側(cè),為明嘉靖39年濟(jì)南府同知翟濤題。語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遠(yuǎn)必自邇”,意思是登高一定從低的地方開始,遠(yuǎn)行一定從近的地方起步。</p> <p class="ql-block"> 《孔叢子·記問》:“題彼 泰山 ,鬱確其高。”</p> <p class="ql-block"> 惟天在上,此碑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境內(nèi)泰山岱頂玉皇廟院內(nèi),系清順治八年(1651)八月,監(jiān)察御史楊義立。</p><p class="ql-block"> 泰山惟天在上,是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著名詩歌。傳說這首詩可以追溯到宋代,當(dāng)時王安石前往泰山登山賞景,世外桃源的景色令他深深心感愉悅,于是便寫下了這首詩作,意為表達(dá)他心中對自然之美的崇敬之情。詩歌原文如下:“泰山惟天在上,而人不在其間,使誰能登其頂,視其四美天尊。然其巔當(dāng)憑云,靜觀其山形枯,遙見天地廣大,俯瞰馳騁龍虎。”另外宋代寇準(zhǔn)的《詠華山》也寫道::“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lt;/p> <p class="ql-block"> 此題刻位于泰山萬仙樓北面,斗母宮南面,系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仲夏,歷下蘇容德、劉芳桂鐫立。“膚寸升云”,又曰“膚寸興云”,是贊譽泰山能興云致雨,神乎其神。這里是形容在極小的空間內(nèi),泰山的冷氣很快就化為云霧,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雨遍天下了,這是描述泰山云雨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泰山》郵票于1988年發(fā)行。 第一枚“岱廟晴雪”圖案描繪了泰山古建筑代表作岱廟的人文景觀。第二枚“盤道通天”圖案描繪了泰山險道十八盤的自然景觀。第三枚“大觀雄峰”圖案描繪了泰山大觀雄峰的石刻景觀。第四枚“云海日出”圖案描繪了泰山云海日出的壯美自然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華山,雅稱“太華山”,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華山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于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清代著名學(xué)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 華山同時也是道教名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p> <p class="ql-block">華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遺跡。這是一筆留給后人的財富,華山即以山勢險峻著稱,也以歷史悠久而聞名,自唐以來,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寶。驚嘆"奇險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險秀之余,更感山崖中多達(dá)千余的摩巖石刻是華山的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華山石刻以摩崖石刻為主,是一個書法藝術(shù)寶庫,被譽為鐫刻在崖石上的書法博物館。石上書法,行、草、隸、篆琳瑯滿目,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登上陡峭的千尺幢,穿過驚險的百尺峽,經(jīng)過云頭石的時候,看到“作平等觀”四個大字。民國時期,為了表達(dá)佛教禪修的最高境界,弘一法師在《滑稽傳題詞四絕》中寫道:“斗灑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觀。”</p><p class="ql-block"> 華山險要在五岳之中首屈一指,登山須小心才能確保平安無事,作者卻反其意而言:膽子大了才能在險境中穿越自如,反而安全。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說的“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要觀非常之景,就要冒非常之險,而要冒非常之險,首先就要有“志”,這個“志”不僅包括意志毅力,也包括膽量和勇氣?!澳懘鬅o險”石刻1936年所題,落款處是范本中、郝振霆、管英章、吳德修四人,這大概就是他們游覽華山時的一點感觸吧。</p> <p class="ql-block"> “雙扶靈曜 ”,光緒甲午仲秋 督學(xué)使者黎榮翰書。華山夏秋季節(jié)多云雨,白帝看到雨中石多路滑,險象環(huán)生,夜間游人登山多有不便,危險四伏,于是令日暈月暈同生光芒,照亮山路,便有了“云天弧光”的現(xiàn)象。此奇觀被列為華山十大謎之一。今日月崖壁的“雙扶靈曜”、“云天弧光”題刻即由此起。</p> <p class="ql-block"> 華山三元洞的前面就是御道了,上面刻著“膽大無險”,是民國五年刻的。這里相傳漢武帝劉徹唐玄宗李隆基都曾由此登山,地方特為帝王修平道路,所以稱為御道。上面刻有民國時期石成濬等寫的石刻“乘龍攀云”。站在御道看蒼龍嶺是非常壯觀的,遠(yuǎn)遠(yuǎn)望去兩邊都是深淵,青黑山脊上夾著鐵索道,黃白燈光點綴期間,在夜幕中宛如蒼龍升空。</p> <p class="ql-block">《華山》郵票于1989年發(fā)行。第一枚“西岳五峰”圖案描繪了鳥瞰華山五峰的壯觀景象。?第二枚“ 遠(yuǎn)眺華山”圖案描繪了華山群峰的人間仙境之韻。?第三枚“千尺幢”圖案描繪了華山千尺幢的奇險景觀。第四枚“蒼龍嶺”圖案描繪了華山蒼龍嶺的雄險氣勢。</p> <p class="ql-block">衡山,位于中國湖南省中南部,綿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間。衡山以壯美的自然風(fēng)光和佛、道兩教并存的人文景觀而著稱。七十二群峰,層巒迭嶂,氣勢磅礴。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因景色秀麗,有“南岳獨秀”的美稱。南岳衡山壽文化源遠(yuǎn)流長,歷代史志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敬稱,因而被譽為“中華壽岳”。</p> <p class="ql-block"> 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國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海拔1300.2米。由于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岳獨秀"或稱"五岳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之巔,有一處刻石“五岳獨尊”。衡山的“五岳獨秀”刻石,不在尊卑上和其它名岳爭鋒,而突出了一個“秀”字,不可謂不高明。特別有意思的是,這處刻石竟然還出自一位來自“東岳”的人士之手,頗像大哥對小弟的撫慰。另有“秀出群峰”刻石的題寫者是張伯英,題寫時間是1936年。 衡山腳下,南岳市區(qū),街心有南岳廟,此處有王震將軍所書的“秀冠五岳”。</p> <p class="ql-block"> 祖師殿的右側(cè)有“壽比南山”石刻,是聳立于南天門脊梁之上的著名石刻,是南岳衡山眾多石刻中的杰作,為唐代草書大師懷素和尚所書。衡山,也稱南山,因其應(yīng)對天上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之壽,故被歷代帝王尊為壽岳。南岳“壽岳”之實由來已久?!皦墼馈笨淌鄠鳛楸彼纬鐚幩哪辏?105)宋徽宗趙佶游歷衡山時所題,但正史沒有明確記載。衡山被道教奉為“主壽”之山,從漢代起即被稱之為“壽岳”,因此山上有“壽”字刻石多處,“壽岳”之名也著稱于世。</p> <p class="ql-block"> 南天門牌坊是座落在祝融峰下的一座精致的石牌坊,又稱“通天之門”,過了南天門牌坊,就越過凡間,進(jìn)入九天之上的仙境了。它是一座高大的石砌牌坊,牌坊上書寫著“南天門”三字。石坊為三孔牌坊,1935年所建。此牌坊高10米、寬9米,由4根石柱組成,每一柱頭上雕飾著云彩圖案。牌坊頂中央雕刻著一名手持鋼槍、騎著坐騎、把守天門的天兵天將。坊額兩邊刻著“云行”、“雨施”四字,語出《周易·乾》,意思是比喻廣泛施行恩澤。中間石柱上刻著一幅對聯(lián):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此副對聯(lián),把南天門高峻的地勢,所觀景物特色及給人的感覺,刻劃得淋漓盡致,使人看后精神不禁為之一振,平添了奮力向上攀登的勇氣,以凌絕頂飽覽祝融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 福嚴(yán)寺的北側(cè),一座天然的的石臺上,有一方巨大的石刻,上面刻著“極高明”三個雄渾有力的大字。這就是南岳赫赫有名的高明臺?!皹O高明”三字,由唐代著名宰相李泌書寫?!皹O高明”出自儒家經(jīng)典《中庸》:“故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睘槿颂幨?,為官為隱,適時進(jìn)退,恰到好處,守中和諧,達(dá)到天人合一、心身和諧的境界,就是“極高明”。李泌既學(xué)道,又學(xué)佛,還學(xué)儒,儒釋道三者在他身上恰到好處、和諧統(tǒng)一,已達(dá)到自我完善,內(nèi)外合道,至仁至善、至德至圣,既現(xiàn)實又超凡的理想境界,即是極高明也!</p> <p class="ql-block"> “雍容大雅”刻石的題寫者是國民黨元老鄒魯,題寫時間是1937年5月。從跋文中知道,衡山是鄒魯這年夏天一系列游覽景點的一站,之前已經(jīng)游歷了黃山、九華山和廬山。</p><p class="ql-block"> “舞獅”刻石出自一位名叫賴貴山的貴州人之手,題寫時間是1940年。當(dāng)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全國軍民都在苦苦支撐,賴貴山題寫“舞獅”當(dāng)有中華睡獅已醒,必將舞動于世界之意。這個賴貴山就是貴州著名“賴茅酒”的創(chuàng)釀人。</p><p class="ql-block"> “平正真誠”是清代學(xué)者龔自珍所寫,原詩是用來描寫岳陽樓的,意思是說岳陽樓的氣勢雄偉、端莊正直,是一座非常值得敬仰的建筑,后來這句話被人們廣泛引用,并成為了南岳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不語掛錫”指的是不語禪師修行居住的地方。掛錫:禪林用語。與‘掛搭’同義。又稱留錫。即懸掛錫杖之意。昔云水僧行腳時必攜帶錫杖,若入?yún)擦?,得允許安居時,則掛錫杖于壁上之鉤,以表示止住寺內(nèi)?!皰戾a”一語,現(xiàn)特指禪僧至修行道場之住宿?!蹲嫱ナ略贰肪戆溯d,西域比丘,行必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于壁牙上。又任一寺之住持,亦稱掛錫。</p><p class="ql-block"> “不語掛錫”刻石位于祝融峰不語巖下邊的石洞中,鐫刻時間是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題壁者是一位自稱“岷藩禋黎”的人。“岷藩”是指明洪武年間冊封的岷王一支宗室,第一代岷王朱楩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子,而朱禋黎是朱楩曾孫。據(jù)《船山師友記》記載,朱禋黎信佛好禪,書法頗有功力。刻石中所說的“不語”,是指一位在石洞中修行的自號“不語”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 這套郵票第一枚《大廟巍峨》,描繪了南岳大廟的景觀,顯示出了南岳作為佛教圣地的威嚴(yán)氣派。第二枚《南岳如飛》,郵票圖案中心的那座山峰即天柱峰,因奇峰陡峭,巍然挺拔,形似擎天之柱而得名。第三枚《衡山獨秀》,郵票主圖為藏經(jīng)殿,左下角是梳妝亭, 立于無礙林山峰之上,與藏經(jīng)殿遙遙相望。第四枚《祝融雄峰》,圖案描繪了祝融峰的景觀,生動地表達(dá)了祝融峰的內(nèi)涵,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 恒山山脈位于山西省東北部,西起雁門關(guān),東接太行山,一百多座山峰高低起伏,綿延數(shù)百里氣勢雄渾。北岳恒山指的是其主峰天峰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北岳恒山自古即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風(fēng)景游覽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fā)祥地之一,林海松濤、古廟奇閣、道佛仙蹤、怪石幽洞,構(gòu)成了著名的恒山古十八景。</p> <p class="ql-block"> 北岳恒山飛石窟南崖有“一德峰”,所云“一德”兩字,涵蓋了儒、釋、道的玄機?!耙坏隆睘槲拿髦刃虻钠瘘c,正心誠意,是心靈境界;格物致知,是認(rèn)識世界;修齊治平,是改造世界 。以“一德”對古老致敬,以“一德”向未來傳承,以“一德”為當(dāng)下正名,這就是“一德峰”的根緣。</p> <p class="ql-block"> 琴棋臺,位于會仙府西北處,有巨石進(jìn)裂,西南有條崖縫,沿石縫而上,陡壁高處有一片風(fēng)蝕巖石,臺上刊棋一局,崖壁上是雙鉤書“琴棋臺”三個字,此處傳說是仙人對弈弄琴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天臨日月古今明</p><p class="ql-block">下界星辰紫微真</p><p class="ql-block">巨筆題字無限意</p><p class="ql-block">觀此不盡霞客情</p><p class="ql-block"> 恒山懸空寺,坐落在渾源縣北岳恒山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并保存最完成的高空木構(gòu)摩崖建筑。該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徐霞客稱之為“天下巨觀”,在《游恒山日記》中大書特書:“西崖之中,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臺者”。</p> <p class="ql-block">公道世間奇絕塵</p><p class="ql-block">輸與魯班壯觀名</p><p class="ql-block">天上廟堂今有意</p><p class="ql-block">巧制妙構(gòu)驚仙翁</p><p class="ql-block"> 懸空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公輸就是魯班,春秋戰(zhàn)國時代人,是建筑工匠的祖師爺。用“公輸天巧”贊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p> <p class="ql-block">云霧退去心里樂</p><p class="ql-block">邊月劃破水中天</p><p class="ql-block">覺有故人已談定</p><p class="ql-block">岸頭相對細(xì)說禪</p><p class="ql-block"> 這塊“云邊覺岸”石刻是在2003年清理渾河河道時發(fā)現(xiàn)的,系元代的遺物,落款是“宣慰使孫公亮在渾源州西二十五里畫錦山之陽”,而現(xiàn)今懸空寺所在的翠屏山曾被稱為“畫錦山”,也正是在畫錦山的陽面,是實實在在的瑰寶?!霸七叀毙稳莞哌h(yuǎn)之貌,”覺岸“佛家術(shù)語,迷者此岸,覺者彼岸,迷者為娑婆世界,覺者極樂世界。佛教以迷喻海,以覺喻岸,由迷惘而入覺悟的境界謂之“覺岸”。</p> <p class="ql-block"> 1991年7月20日,《恒山》特種郵票發(fā)行。 第一枚“懸空古寺”,圖案描繪了恒山古建筑“懸空寺”的奇險神采。第二枚“恒山雪霽”,圖案描繪了雪后恒山的奇幻景象。第三枚“北岳恒宗”,圖案描繪了恒山大字嶺的人文景象,突出表現(xiàn)了“恒宗”二字的遒勁筆力和磅礴氣勢。第四枚“云中勝跡”,著名景點“北岳寢宮”就坐落在形似缺一壁的井底??呖诠潘缮n郁,花木繁茂,石徑清晰,環(huán)境險中有幽。</p> <p class="ql-block"> 嵩山石刻,林林總總,蔚然大觀。這些石刻可分為碑碣、造像、石幢、石厥、牌坊、墓志、塔銘、石雕及摩崖題等九大類。在這九大類石刻中,以碑刻居多,達(dá)2000多品。蔚然壯觀的石刻藝術(shù),是嵩山石文化的濃縮,是歷史煙云、滄桑歲月的恒久印證,也是嵩山獨特的魅力所在。嵩山主體部分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由東部的太室山和西部的少室山組成。在先秦時代,嵩山被認(rèn)為是座溝通天地的神山。古老的嵩山起始于36億年前,擁有“五代同堂”的地質(zhì)奇觀。同時這里文化遺存星羅棋布,佛教儒三教薈萃,內(nèi)涵博大精深。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珍稀的地質(zhì)遺跡相互輝映,構(gòu)成了嵩山地質(zhì)公園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迷人景觀。</p> <p class="ql-block">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學(xué)府,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qū)北3千米峻極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1035)重修太室書院時賜名嵩陽書院,并設(shè)院長掌理院務(wù)。嵩陽書院為宋代程朱理學(xué)的發(fā)源地之一。其建筑風(fēng)格是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biāo)本”。</p> <p class="ql-block"> 嵩山,文字記錄最早見于《爾雅》“釋山篇”夏禹時稱嵩高、崇山,商湯時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東周時定嵩山為中岳,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岳?!栋谆⑼ā份d“中央之岳,加嵩高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正所謂“尊位中天,雄冠四岳,體勢之峭,峻極于層霄”。</p> <p class="ql-block"> 中岳廟,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秦(前221—前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時也是河南省規(guī)模最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位于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孝文帝為了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而興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不僅是禪宗的發(fā)祥地,還是中國功夫的發(fā)祥地,有“禪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chuàng)和不斷發(fā)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嵩山》郵票于1995年發(fā)行,是最后一組五岳題材郵票。郵票以“夏、秋、冬、春”的順序展現(xiàn)了嵩山四季的經(jīng)典景致,并以中國畫技法描繪了嵩山的雄與峻。?第一枚“中岳古廟”,描繪了中岳古廟氣勢巍然的景色。第二枚“嵩門待月”。 嵩山南麓有座法王寺,建于東漢,寺東玉柱峰西壁下,有兩座山,山巒對峙,嶙峋崛突,其狀如門, 故稱“嵩門”。第三枚“少林晴雪”,描繪了少林寺在銀裝素裹中的景色。少林寺位于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面對少室山,林木蓊郁,景色迷人。第四枚“嵩山如臥”,描繪了嵩山如猛虎蹲伏,似金剛醉臥,穩(wěn)定厚重,氣勢磅礴的雄偉壯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 開封古城的西門,古稱“大梁門”,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北宋時又稱閶闔門。其城門樓后屢經(jīng)戰(zhàn)亂和風(fēng)雨水患,殘敗破落,終遭拆除。今大梁門系于1998年重建,是開封重建的三座城門之一,其中還有北門安遠(yuǎn)門,小南門新門,在宋都文化產(chǎn)業(yè)園中,即將重新建設(shè)兩個東門曹門和宋門,這兩個大門是當(dāng)時東京城最大的兩座城門,和北京前門的恢弘有一拼,他們成為古都的重要象征。城門基采用青磚結(jié)構(gòu),設(shè)拱形門洞三個,城樓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風(fēng)格,雕梁彩繪,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城門北側(cè)現(xiàn)已探明多層古城馬道,為開封獨特的城摞城歷史,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證,現(xiàn)已被辟為古城墻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佛山梁園為佛山松桂里梁氏家族私家園林的總稱,主體位于禪城區(qū)松風(fēng)路先鋒古道。佛山梁園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1796),主要包括梁藹如的“無怠懈齋”,梁九章的“寒香館”,梁九華的“群星草堂”及梁九圖的“十二石山齋”和“汾江草廬”等五組各具特色的園林建筑。鼎盛時期的梁氏園林曾達(dá)到兩百多畝,是以宅第、祠堂、園林三位一體的古建筑群。秀水、奇石、名帖并稱梁園三寶。</p> <p class="ql-block"> 趙州橋,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橋,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大石橋,以區(qū)別于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小石橋)。趙州橋始建于隋代,由匠師李春設(shè)計建造,后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jì)橋,并以之為正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