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一)尋探圈成長</b></p> <p class="ql-block">① 2021.11.25和2021.12.01</p><p class="ql-block"> 我在“尋幽探秘旅行家”圈子里首發(fā)的兩篇游記加精;</p><p class="ql-block">② 2022.05.30</p><p class="ql-block"> 我提交了“尋幽探秘旅行家”星級評定申請;</p><p class="ql-block">③ 2022.06.10</p><p class="ql-block"> 我獲得了“星級尋幽探秘旅行家”證書;(這是我在尋探圈中獲得的第1個證書,也是在美篇獲得的第3個證書)</p><p class="ql-block">④ 2023.07.06</p><p class="ql-block"> 至今為止,我在美篇里一共獲得44個證書,其中尋探圈獲得了23個證書,占了半壁江山???,F(xiàn)在我正在申請“四星尋幽探秘旅行家”稱號……</p><p class="ql-block"> 所有這一切,都和尋探圈主持人老師和管理員老師們的熱情鼓勵和具體幫助分不開。尋探圈人才濟濟,每一次參加征文,我都認真對待,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寫作水平;同時也是為了拋磚引玉,向美友學習,</span>期待看到更多美友的佳作問世。但我的確文學水平有限,時間精力有限,有些征文活動就沒有參加。</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2023.07.03收到的最新證書。</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在尋探圈獲得的部分證書(沒有完全下載)。</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2023年三月底去山東聊城的一段記憶。在尋探圈推出七月“四箭齊發(fā) 四重大獎”活動的感染下,算是為本次“追夢尋探圈”征文添磚加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二)運河古都聊城之一</b></p> <p class="ql-block"> 山東省聊城已有5000余年的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表農(nóng)耕文明的黃河文化與代表商業(yè)文明的運河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 聊城境內(nèi)遺留文物古跡400多處,有六處遺產(chǎn)點和兩段河道被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單,有明代光岳樓、清代山陜會館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等書中的許多故事都發(fā)生在聊城。</p> <p class="ql-block"> 東昌湖,原名環(huán)城湖、鳳城湖,位于?聊城市中心城區(qū)東昌府區(qū)。為中國北?少見的??湖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水深平均達3米,最深處5米。水質(zhì)清澈,景色宜人。</span>東昌湖由10個湖區(qū)和20塊水面組成,總面積6.3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16千米,有“南有西子,北有東昌”之美譽。</p><p class="ql-block"> 東昌湖始于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湖為宋代掘?筑城時形成的護城河經(jīng)歷代挖?、蓄?形成。后引?京杭運河、黃河之?予以補給,形成了穩(wěn)定的湖?。</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在東昌府區(qū)西登上了游船,向著湖中心慢慢駛?cè)?。東昌湖水面寬闊,煙波浩渺,微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遠遠望去,湖中心是一座四面環(huán)水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我們要探尋的古城——“運河古都 江中水城”。這座古城是北宋時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墻始建于宋熙寧三年(1070),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東昌平山衛(wèi)指揮僉事陳鏞改筑為磚城。</p><p class="ql-block"> 城墻周長3.5千米,高11.7米,頂寬6.7米。城設(shè)四門,上筑門樓,外設(shè)甕城。南、東、西甕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四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武”。</p><p class="ql-block"> 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城東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綠云”二樓。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又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山東聊城解放,為防止敵軍重新占領(lǐng),將城墻拆除?,F(xiàn)僅存城墻墻基,并被辟為環(huán)繞古城的道路。保留明代所建光岳樓仍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p><p class="ql-block"> 我們上岸后,從西城門進入城中。(西曰“清遠”)↓</p> <p class="ql-block"> 因位于光岳樓西而得名"樓西大街"上,街道兩側(cè)仍保留的了一些老建筑,如明清兩代的縣治所,民國期間的專員公署和縣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聊城專區(qū)行政公署,均先后設(shè)址于樓西大街中段偏東的路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樓西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七賢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聊城有一座“七賢祠”,在這座鄉(xiāng)賢祠里祀奉著王文道、穆孔暉、孟秋、王汝訓、逯中立、張后覺、趙維新飽讀經(jīng)書的七位清官。</p><p class="ql-block"> 進入七賢祠,就進入了心學的最高殿堂。(沒有開放)</p> <p class="ql-block">進士坊↓</p> <p class="ql-block">招親樓↓</p> <p class="ql-block">聊城縣署↓</p> <p class="ql-block"> 樹上掛著的小木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經(jīng)導游介紹,原來是“吊關(guān)公廟”。</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城關(guān)大小路口都建有關(guān)帝廟,廟有大有小,形式各異。民國年間,西口四角都有民居,因古城內(nèi)空間局促,關(guān)帝廟不好選址,于是有人急中生智先做了一個神龕,將關(guān)公供奉起來。后來進一步完善精雕細琢,做成微縮版的關(guān)帝廟,將其吊掛在大樹上,便于信眾祭拜。這是不是聊城的發(fā)明呢?</p> <p class="ql-block">吊關(guān)公廟↓</p> <p class="ql-block"> 這座位于城中心的四層樓閣就是著名的光岳樓。</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亦稱“余木樓”、“鼓樓”、“東昌樓”,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zhèn)海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沿河過往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多都登臨此樓,憑欄詠月,作詩賦詞?!稏|昌府志》、《聊城縣志》及現(xiàn)存碑刻中就記載了120篇詠贊光岳樓的詩文。清康熙四次登樓,并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登光岳樓,并題匾賦詩,并將光岳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gòu)樓閣,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雖幾經(jīng)重修,其建筑構(gòu)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時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遺物,許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風格。</p><p class="ql-block"> 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通高33米,由墩臺和4層主樓組成。四層主樓筑于高臺之上,全為木結(jié)構(gòu),方形帶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p> <p class="ql-block"> 進入一樓,門內(nèi)北面,在明間檐柱與金柱穿插枋上設(shè)魯班神龕。龕內(nèi)設(shè)塑魯班神像,左右設(shè)小梯可供升降。龕上方懸掛一“巧奪天工”木質(zhì)匾額。白底黑字,為溥杰所題。</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層在金柱一周內(nèi)以板壁圍成一長方形室。此室過去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閣。據(jù)說,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東巡,9次過東昌府,6次登光岳樓。并多次住在文昌閣內(nèi),曾先后為光岳樓賦詩計13首。因此文昌閣也名“乾隆行宮”。</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層系暗層(結(jié)構(gòu)層)。利用橫木穿插,梁枋扣合,將自下直貫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從上端構(gòu)成一個整體,使之更加牢固和穩(wěn)定,故三層也是樓的主要框架?!爱斝拈g”即樓之正中為空井,四周置欄桿。第三層東次間由北向南上13級臺階抵第四層。</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層為樓的最高層,共有柱28根,平面正方形,明間設(shè)窗6扇,次間裝冰紋圓窗。中間為空井,四周設(shè)欄桿。</p> <p class="ql-block"> 以光岳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古城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四條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東、西、南、北4口、4門、4關(guān)。城區(qū)街道,經(jīng)緯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盤方格網(wǎng)狀骨架。</p> <p class="ql-block">站在四層樓上俯視東大街↓</p> <p class="ql-block">下面分別為西、南、北三面大街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屋頂為十字頂,頂下正中懸垂蓮柱,以八道斜脊分別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整個建筑雕梁畫棟,宏偉大氣,不愧為華夏十大名樓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層和第四層拍了一段小視頻。</p> <p class="ql-block"> 在領(lǐng)隊多次打電話催促下,我才戀戀不舍的下了樓。</p> <p class="ql-block"> 為了不走回頭路,我們沿樓南大街出城。</p> <p class="ql-block">南門(南曰“正德”)↓</p> <p class="ql-block"> 南門內(nèi)城墻邊有一段橫臥巨木,上面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祈福牌,走近一看,原來是金絲楠木博物館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鎮(zhèn)館之寶”。</span></p><p class="ql-block">千年古樹——金絲楠木↓</p> <p class="ql-block"> 古城兩個小時的游覽結(jié)束了,我還遠遠沒有盡興。聊城——這座明清古城文物古跡多多,值得再登光岳樓憑欄詠月,再訪古城尋幽探秘。(光岳樓文字介紹來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2023.03.29拍攝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2023.07.06整理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三)成長感悟</b></p> <p class="ql-block"> 自從發(fā)現(xià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尋幽探秘旅游家》,</span>我就喜歡上了這個美友圈,把這里當成汲取上至天文,下至歷史地理的知識樂園。在加入尋探圈中的一年多時間里,通過圈子里的一系列活動,遵循:“探尋歷史古跡、尋幽奇趣山水、追覓壯美景觀,提升旅游品質(zhì),宏揚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知識?!钡睦砟?,不斷在旅行中探尋實踐,感悟多多、收獲滿滿。</p><p class="ql-block"> 正如主持人快樂大海蟄在公告中所言:“發(fā)現(xiàn)隱秘于大千自然世界中的幽美景觀;記錄出現(xiàn)在尋幽探秘旅程中的奇趣經(jīng)歷;挖掘沉淀在滄桑歷史地理中的璀璨史詩?!惫芾韺?lt;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群策群力,把圈子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有亮點。</span></p><p class="ql-block"> 我會一如既往的盡量參加尋探圈的討論、猜謎、征文活動。我再次感謝主持人和管理團隊對我的支持鼓勵,為你們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精神點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