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幾天在讀著名作家王蒙的《天地人生》。第一章生死,其中王蒙先生列舉了好多古代的先賢們在生死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思想深刻,發(fā)人深省,給人以力量。</p><p class="ql-block">”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鬃釉诤哟ㄖ蠂@息的這句話,概括了人對于生命的初始的感受,因此他認(rèn)為更要積極進(jìn)取的生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勸勉世人珍惜時間,講仁義,有氣度,勤奮進(jìn),要比不仁義,沒有氣度,不奮進(jìn)的人要快樂,因此樂而忘憂。</p><p class="ql-block">而孟子的說法就更顯得英雄主義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跟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以及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都闡述了死要有所價值。</p><p class="ql-block">老子的說法是:“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老子的這個說法太深奧了,揣摩半天也沒懂什么叫道。“大道至簡”,我想就是一切順其自然,不強(qiáng)求,不過猶不及吧。</p><p class="ql-block">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莊子。他老人家通透,以人為本,其中這句話我特別的喜歡,“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說,大自然承載了我們的身體,讓我們?yōu)榱松疃鴦诳?,讓我們老了以后有所安逸,讓我們從死亡中得到休息。道法自然,順理成章,生死銜接一體,生自死來,死還生前,自能節(jié)哀順變。哇,死,如此輕松簡單。</p><p class="ql-block"> 讀完了以后,感覺內(nèi)心對死亡的那份恐懼感似乎消除了很多。 不知到了真快要死的時候,能否做到坦然,目前還不能驗證(哈哈哈)。如今很多的大型醫(yī)院里都有一個臨終關(guān)懷這樣的一個科室。這也是人類精神文明向前邁了一大步,值得慶幸哈。我想莊子老先生如果活在當(dāng)下的話,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心理疏導(dǎo)師,他一定會讓瀕臨死亡的人們走得從容,安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