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穿越沙漠,這不是想走就可以走的,大多數(shù)人望著地圖猶豫一陣,還是將那些場景留在了想象中。所以,當(dāng)下一些文章,提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古老村莊達(dá)里雅布依時,往往充滿大詞缺乏細(xì)節(jié),一看就是沒有到過實地的信口開河。</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8日早晨,我們從于田縣出發(fā),在塔克拉瑪干的沙漠中一路顛簸,去往一個被稱為“塔克拉瑪干的肚臍”、“世外桃源”和“最難扺達(dá)的古村莊”——達(dá)里雅布依。</p><p class="ql-block">我們的車子沿克里雅河一路向北,車子如過山車一般顛波搖晃,厚厚的沙塵很柔軟,每一次跳躍,就像是掉進(jìn)海綿里一樣,有種說不出味道的舒適感,車輪揚(yáng)起漫天沙塵,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沙漠,用不了多久,路面就會被沙塵全部覆蓋,迷路在這里是司空見慣的事。</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生存環(huán)境極其惡劣:突如其來的沙塵暴、隨時淹沒居所的流沙、極度的干旱,以及幾近絕望的孤獨(dú),真不知村里那些克里雅人是怎么在這里生存千年的。</p><p class="ql-block">一條發(fā)源于昆侖山之北,緩緩流入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生機(jī),為大漠奉上5至8公里寬的綠洲長廊。隨著克里雅河的漲落和改道,多次變換著這里的河灘與洼地,孕育出了紅柳、蘆葦和駱駝刺以及千年不朽的胡楊等植被,野駱駝和狐貍等野生動物也時常穿梭其間。</p><p class="ql-block">在沙漠中行駛了8個小時,次日凌晨才趕到達(dá)里雅布依。</p><p class="ql-block">這是中國最大的村落,面積有2000多平方公里,比我所在的漣源市還大許多,這里僅居住著280戶1300多人。</p><p class="ql-block">克里雅人的歷史是個迷,沒有史料記載,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在向當(dāng)?shù)厝藛柶鹗呛螘r遷居于此時,他們已經(jīng)記不清了,說只怕是千多年前就來到了此地,再問年輕一點(diǎn)的人,他們的回答是:“世代居住在此”。</p><p class="ql-block">長期以來,他們過著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生活,直至上世紀(jì)50年代,于田縣政府才知道在自己轄區(qū)內(nèi),還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原始村落。雖然很晚才被外界知曉,然而,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至秦漢以前。</p><p class="ql-block">當(dāng)克里雅河還尚未在沙漠腹地斷流,當(dāng)西漢的絲綢之路還尚未被張騫鑿?fù)?,?dāng)達(dá)里雅布依還叫做“通古斯巴孜特”時,這里早已人口綢密貿(mào)易繁華,圓沙古城、喀拉墩古城等相繼崛起,卻又隨著克里雅河的不斷改道與沙漠日益擴(kuò)大,人們紛紛棄城而去,達(dá)里雅布依便消失在史書中,然后,隱匿在大漠深處近2000年。</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村里,只見一些胡楊樹枝條、蘆葦與泥沙混搭的窩棚,零星地散落在沙漠的褶皺里,顯得干燥、荒蕪、寂靜。</p><p class="ql-block">當(dāng)?shù)厝说娘嬍澈芎唵?,主要的食物就是“庫麥琪”,此外還有清燉羊肉、抓飯等。</p><p class="ql-block">“庫麥琪”是用小麥粉做成的面餅,先和好面,不用發(fā)酵,攤成圓形,里面也可放入羊肉、洋蔥餡,再埋入燒熱的炭灰中烘烤,烤熟以后拿出,將其表面灰土吹干擦凈,就可食用,口感非常好,其做法也很古樸,不用任何炊具。</p><p class="ql-block">這里人還會做一種叫“羊肚子烤肉”的食物,即把羊宰殺后,將羊的肚子掏空,將抹了香料的羊肉切開帶骨裝入翻轉(zhuǎn)過來的肚子中。將肚子的外表當(dāng)成內(nèi)膽,包起來埋入已被胡楊炭火燒成豬紅色的沙堆。</p><p class="ql-block">每戶人家的院子里都有個壓把井,原來3、4米深就可以出水,現(xiàn)在要7、8米甚至10幾米了。井水是苦咸的,他們便發(fā)明了一種叫“恰伊杜拉”的藥茶,其中參有茯茶、茴香、香草等藥材,據(jù)說,這種藥茶可以使井水的堿味兒變淡,從而變得更好喝一些。</p><p class="ql-block">因水資源匱乏,村民很少洗澡。</p> <p class="ql-block">大十字街是村里的繁華地段,長30米寬8米的沙塵路面,兩旁有飯館,修理鋪,雜貨鋪等。</p><p class="ql-block">街上居住著十幾戶人家,其他村民散居在方圓幾十公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他們保持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很多人至今未走出過村莊以外的地方,放牧和采挖大蕓仍是當(dāng)?shù)厝说闹饕杖雭碓础?lt;/p><p class="ql-block">大蕓是一種珍貴的藥材,現(xiàn)在野生大蕓已越來越少了,政府明令禁止采挖,村外的人挖兩公斤以上就要判三年有期徒刑。</p><p class="ql-block">克里雅人沒有什么休閑活動,曬太陽、睡覺和發(fā)呆是他們的日常,他們是世界上最孤寂的人,手機(jī)要到機(jī)站附近才有信號,村民家里基本上沒有電視機(jī),只有街上食雜店里有一臺。</p><p class="ql-block">我在一個叫“斯迪克爺爺莊園”的院子里,看到幾個像沙漠一樣不知道自己年齡的老嬤嬤老爺爺,坐在毯子上有說有笑,好像是在為自己的茅屋、麥庫其、酸奶手藝自豪。</p><p class="ql-block">那天晩上,在大十字街的路燈下,我看到一群人圍坐在松軟沙塵的地坪里,彈奏著叫不出名稱,有點(diǎn)像東不拉一樣的樂器,即興地唱著略帶憂傷的古老歌曲,我不知道他們在唱什么,其實,根本不必知道,聽見、看見、在場就夠了,聽見那聲音,靈魂必出竅,如果你有的話。</p> <p class="ql-block">沙漠干旱少雨,透風(fēng)透光的木草屋是克里雅人的居所。他們就地取材,用枯死的胡楊木做樁柱和房梁,樹枝和紅柳扎成排墻,房頂上鋪上厚厚的蘆葦,蘆葦上邊再加蓋一層河泥。</p><p class="ql-block">屋子的地面用沙子堆起30多厘米高的土臺,在土臺上鋪上氈墊、毛毯或布毯,這就是床了。</p><p class="ql-block">房子周圍墻上掛上地毯或者花色墻布做裝飾。</p><p class="ql-block">他們將火種視作生命,至今保留了古老的拜火教習(xí)俗,無論你走進(jìn)哪戶人家,首先就會看到一種獨(dú)創(chuàng)的火塘——在屋內(nèi)的平地上挖一個低于地面的方坑,看上去很簡陋,卻可以有效地保證火焰不停燃燒。從古至今,他們無論將家搬到哪里,必須帶走的一定是火種。據(jù)說,有些家世古老的克里雅人,已經(jīng)將祖?zhèn)鞯幕鸱N保存了千余年沒有熄滅。</p><p class="ql-block">克里雅人年長的女性,頭戴白紗長頭巾,重要的場合還要戴“太里拜克”小帽,帽子頂端是彩色緞面,下沿用羊羔皮制成,做工很講究,遠(yuǎn)看宛如一朵小花,精巧別致,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jì)錄。</p> <p class="ql-block">克里雅人大多沿河分散而居,戶與戶之間少則距離幾公里,遠(yuǎn)則十幾公里,曾有人問過他們,為什么如此嚴(yán)峻的環(huán)境之下還要相隔甚遠(yuǎn)?他們的回答是“習(xí)慣”。</p><p class="ql-block">然而,性好離群索居的克里雅人卻在操辦喜事上有著無比的熱情,每逢有喜事,便會提前幾個月派出家中男子,騎著毛驢走上數(shù)百公里的路途去通知全村的人。</p><p class="ql-block">婚事當(dāng)天,本來只有幾個人生活的,用紅柳圍起來的小庭院,能擠上四五百號人,人們載歌載舞其樂融融,婚宴一般要持續(xù)三天左右。</p><p class="ql-block">外界看來嚴(yán)峻的生存環(huán)境,并沒有為克里雅人帶來愁苦,他們把日復(fù)一日單調(diào)清貧的生活,視同四季輪回和日出月落一樣平常,頑強(qiáng)地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傳承著古樸的習(xí)俗,有著純樸簡單的幸福感,他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尊老愛幼,和睦相處,敬畏自然與祖先,不吸煙不飲酒,這里沒有碰瓷,也敢扶老人,一切都是文明社會難以企及的簡單祥和。據(jù)說,這里的民警34年沒辦過一起刑事案件,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清閑的警察。</p> <p class="ql-block">1989年,這里成立了達(dá)里雅布依鄉(xiāng)人民政府,標(biāo)志著現(xiàn)代文明開始走進(jìn)這片古老神秘之地,克里雅人正式由游牧走向定居。</p><p class="ql-block">從達(dá)里雅布依回來已有個多月了,我的思緒,仍停留在那遙遠(yuǎn)的無盡頭的沙漠,那段經(jīng)歷,像是與我所處的生活完全不在一個時空中,至今仍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p><p class="ql-block">我無法形容無邊沙漠里,那連綿起伏的沙丘,蜿蜒的河流,紅柳、蘆葦、駱駝刺,還有那千年不朽的胡楊給我的震撼,那一切,和想象中一樣美妙,又比想象中的更加神奇,只覺得,途中所有的艱辛困苦都是值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