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研手記:背默作文是一種隱性抄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梅|文</p><p class="ql-block"> 在作文閱卷中,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雷同作文,此類作文從何而來,無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抄襲,在監(jiān)考不嚴的情況下,通過手機或者紙質材料抄襲,一種是背默,考生提前背好相關題目的作文,考場背記并默寫下來。記憶會有遺忘,會有字面上的出入,但也不排除有記憶力超強的個別同學,不過如果真有這般記憶力,考場作文倒也可以自我抒寫和發(fā)揮了。大概率來說,雷同作文多為抄襲。</p><p class="ql-block"> 對于背默的作文,在實際閱卷的過程中,閱卷老師評改時會有顧慮,也會有一些同情心,覺得孩子不容易,能夠背下來這么長的文章,會稍加寬容。在我看來,考場上的背默作文是一種隱性抄襲。一個作者的作品寫出來,就有了自己的權屬,如果覺得別人寫得好,想要背下來作為詞匯積累和技法借鑒,我覺得是可以,但如此辛苦地寫在自己的試卷上,就應該被視為是抄襲。</p><p class="ql-block"> 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背一篇《小石潭記》,在考場作文里屬上自己的名字,不算抄襲柳宗元?背一篇《一顆小桃樹》,寫篇托物言志的作文,不算抄襲賈平凹?我們不能因為學生背的是考場范文、學生佳作,作者沒有名氣,不廣為人知,就認為背別人的作文寫在自己的試卷上就不算抄襲。即使不是名家名作,他人的經歷、思想不同于自我,只要閱卷教師稍加認真,總會不難看出其中破綻。</p><p class="ql-block"> 寫作文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想認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表達和抒寫,要以“我手寫我心”,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有鮮明的個人印記。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寫作要善于從閱讀中得法,學會領略一篇好文章自帶的光芒、氣息和姿態(tài),從中學習和思考,作者為什么要裁剪生活中的這個片段,某個具體的人、事、物和寫作者的聯(lián)系是什么,有什么樣的觸發(fā)點、情感鏈接以及寫作路徑,好文指路,少走彎路,讀懂讀透一篇好文章,弄清楚其中的紋理,分析其立意、構思和筆法等,是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的。</p><p class="ql-block"> 但不能因此就提倡背默作文。如果只是簡單地背默、抄寫作文,不加入技法分析,不能借鑒其中的“法”,是不能完成真實有效的閱讀借鑒的,這就相當于,僅僅把簡單的范文示例當做作文教學的過程,也是沒有真實的作文教學發(fā)生的。學生粗略地看范文,看示例,并不能看出其中的門道來,多半可能是囫圇吞棗,“臨淵羨魚”罷了,教師期待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學生寫作的學習來說,其結果不過是“看花容易繡花難”。</p><p class="ql-block"> 背默作文在考場上的不少出現(xiàn),一是學生寫作困境的真實體現(xiàn),一方面也是教師教學心理和當下寫作教學土壤缺乏改良的真實呈現(xiàn)。仍然有不少老師,在思考作文教學不得法的時候,默認甚至支持學生會背作文、考場背默作文。認為這是一種捷徑,其實是一種惰性和作文教學的不作為。有背作文的時間,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和體驗生活,嘗試做一些表達,即使表達起初是笨拙的,也應該鼓勵,這畢竟是學生自己的語言。</p><p class="ql-block"> 如果鼓勵學生背誦、積累、借鑒,有那么多的名家名篇可以選擇和借鑒,可以根據學生寫作的困惑點設置難度、精品細讀。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某些方式和方法上,過于依賴一些商業(yè)化的資料、范文和試題,反而限制并挫傷了學生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積極性,阻塞了學生的四維空間和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 不僅在學生考場作文上,即使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抄襲也總是時有發(fā)生,屢禁不止。只要有人有不勞而獲的思想,有沽名釣譽的想法,抄襲總是如斬不斷的野草,有著纏人和可恥的倔強。但在教育教學上,我們不應該鼓勵學生的這種所謂“辛苦”,也不應該鼓勵教師作文教學的低效行為。</p><p class="ql-block"> 在實際閱卷中,考場上的雷同卷應該給予低分,將背默作文視為一種隱性抄襲,真正介入作文教學的真實過程,通過有效地作文教學路徑,幫助學生真誠寫作、真實寫作,踏實為人、踏實為文。(作者系平橋區(qū)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