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杜 明 杰</b></p> <p class="ql-block"> 過去形容某人在寫作方面有所成就時,常常說的一句話是著作等身,其意是說,把他所寫的書摞起來和本人身高一樣的高。而這僅僅是形容而已,從古到今,真正能達到這一標準的人,恐怕是寥若晨星。近來,筆者為撰寫《鄂邑史話》在考證有關史料中,發(fā)現(xiàn)確有一人不僅達到而且遠遠超出此標準。先看他一生的著書清單:《西寧縣志》20卷、《繁峙縣志》4卷、《蔚州志》20 卷、《代州志》12卷、《壺關縣續(xù)志》2卷、《長子縣志》12卷、《潞城縣志》4卷、《黎城縣志》8卷、《屯留縣志》8卷、《天鎮(zhèn)縣志》4卷、《長治縣志》8卷、《五臺縣志》4卷、《山西通志》184卷,另外還有《山右金石記》12卷、《秋湄詩鈔》2卷和《秋湄遺集》4卷。除這些著作外,他一生中還寫了大量的文章和楹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所編著的部分志書)</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書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此人姓甚名誰?何方人氏? </p><p class="ql-block"> 此人名叫楊篤,又名秋湄,字雅利,號鞏同,乃我縣城內(nèi)城壕巷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卒于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享年僅六十。雖然,縣上為了紀念楊篤,興建楊篤廣場,立起了楊篤塑像,但人們對楊篤的全部人生和精神世界知之甚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廣場的楊篤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楊篤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高祖父楊揩、曾祖父楊文浚、祖父楊陶都是秀才。其父楊恩樹,字鳳岡,自號遇溪老人,學識淵博,文才出眾,曾在平陽府(今堯都區(qū))科試中,名列第一。因“生性戇直,非仕途中人”(《楊鳳岡先生墓志銘》語),便設教鄉(xiāng)里,教書課子。楊篤天生聰慧,好學善悟,愛好習文歌賦,棋琴書畫,自幼學業(yè)出眾。十歲前隨父專攻詩文,擅長長短句。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年僅十歲的楊篤,在縣里應童子試,其敏捷的文才得到精于六書之學的鄉(xiāng)寧知縣王筠的賞識,故留作門下,專攻文字、訓詁和書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現(xiàn)存的楊家私塾)</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參加平陽府試中,又被知府看中,便“留作幕僚,歲終召歸”(楊篤《先考鳳岡府君行述》語)。在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時,由于楊樹恩樂于從教、嚴于治學,被清政府招以教職,歷任解州訓導、天鎮(zhèn)訓導和潞安府學教授,加國子監(jiān)學正銜。楊恩樹為能親手締造兒子,走到哪里便把楊篤帶到哪里。這樣,楊篤不僅走出了地域偏辟、文化落后的山區(qū),而且有機會結(jié)識了一些當時的社會文化名流,使得楊篤更加的開闊了視野,增加了見識,長進了學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現(xiàn)存的楊篤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楊篤被選為拔貢(各省保送到國子監(jiān)的學員),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考中舉人,次年赴京師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刑部尚書潘祖蔭看了楊篤的試卷后,極為贊賞,列為高等,遂留身邊準備考取進士。潘祖蔭乃朝廷大員,和京中名流關系密切。這期間,楊篤得以和當時著名學者往來,眼界大開,進步很快。但是,蒼天有意不讓楊篤走那險惡叢生的仕途之路。在考取進士的會試中,楊篤屢不得意。他不得不在人生的旅途中再作選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像)</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寫下了自嘲詩:“共道廣文冷,誰知是美官?趨公稀跑拜,對客簡衣冠”后,便依然絕然地放棄仕途,在潘祖蔭的舉薦下,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來到直隸西寧(今河北陽原縣)的宏州書院擔任主講。期間,應知縣之邀編修西寧縣志。從此與修志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p><p class="ql-block"> 楊篤利用課余時間,運用自已的全部知識,細心考證,精心撰寫,經(jīng)過三個寒暑的努力,完成了《西寧縣志》的編撰。他在該志的發(fā)凡、起例方面,不受當時名家的成規(guī)所束縛,立意創(chuàng)新,自成體例。在地理方面糾正了《水經(jīng)注》中的若干錯誤,人物方面補充了金元時期的欠缺。該志一出,即被譽為當代名志,楊篤的名字也隨之在志壇鵲起,慕名來聘其修志者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編纂的《西寧縣志》)</span></p> <p class="ql-block"> 這之后的十二年中,他先后調(diào)任繁峙、代州、陽曲、襄垣等縣,擔任教職。其間,受聘編撰了蔚州、代州、繁峙、五臺、天鎮(zhèn)、潞安、長子、屯留、壺關、黎城、長治等地的州志、府志和縣志。其中,在編修《蔚州志》期間,他住在城隍廟中,常常夜間工作,孤燈作伴,“鬼神”為鄰。這年臘月底,他為自己寫下了兩副對聯(lián),形象地描寫出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心情。聯(lián)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滿座圖書橫古墨</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虛堂神鬼伴孤燈</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u>便登第不過一官此去真同蛇畫足</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u>為著書直忙半載將來也算豹留皮</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現(xiàn)存的蔚州城隍廟)</span></p> <p class="ql-block">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編修《山西通志》,成立了通志局,聘請了當時名儒、進士王軒(洪洞縣人)為總纂,主持志局事務。楊篤為纂修,聞喜人氏楊深秀(戊戌六君子之一)、趙城人氏張鐵生任分纂,歷經(jīng)幾年,進展不大。后來,王軒、張鐵生相繼病逝,楊深秀調(diào)任刑部主事,支持編志工作的巡撫張之洞也調(diào)任湖廣。志局人員離散,經(jīng)費拮據(jù),纂修工作幾乎停頓。在此危難之時,楊篤受命承擔起了通志總纂的重任。這年他雖然已經(jīng)年過半百,進入老年行列,但他懷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把修志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不顧勞累和疾病,不計條件優(yōu)劣,任勞任怨,身先同仁。他曾在日記中寫到,“一身之壽夭,命也。倘通志不成,三晉文獻由我而斬,其罪大焉”。為了早日成書,他叫來外甥閻干達(鄉(xiāng)寧人,秀才)繪制通志總分圖、沿革圖及州府縣圖,讓其子楊之培幫助檢校書策、訂正謬誤。他親自纂修,監(jiān)督刻印。為了早日完成《山西通志》,他常?!岸嘁砸箷r為之,雞鳴試寢為?!?,歷經(jīng)幾度寒暑,終于于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長達184卷的《山西通志》刻梓完成,楊篤夙愿以償。這年秋天, 他終以積勞成疾,在太原病逝,終年60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主修的《山西通志》)</span></p> <p class="ql-block"> 楊篤一生的成就,不僅僅在于他編志數(shù)量之多,而在于他求實、嚴謹、敬業(yè)、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在《山西通志》的編纂中,他敢于修正錯訛,添補遺漏,博采眾長,不斷創(chuàng)新。他認為,“志非史也”,“古只詳?shù)乩?,今必及人物,古只辨風土,今必兼政治”,他首創(chuàng)并運用的“圖以辨方,譜以敘世,考以嵇古,略以紀今,記以述事,錄以存入” 的“六門入志法”,所編著的《山西通志》,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和肯定,是同時代的佳作之一。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在《書目答問》、鴻儒梁啟超在《清代三百年學書史》中,對《山西通志》都作了很高的評價。該志也一度成為引領全國志書編寫的旗幟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楊篤像 陳殿文繪)</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調(diào)查整理楊篤先生的生平時,不少人在問,楊篤這樣的修志大師,在其修志生涯中,為啥沒有給生他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留下一本志書呢?這事不能怨楊篤。眾所周知,修志是一種政府行為,需要官方倡導和經(jīng)營,而不是個人有修志能力就能可以修的。自1866年開始編修《西寧縣志》,到1894年主修《山西通志》,計28年時間,鄉(xiāng)寧縣府走馬燈似的換了近十位知縣,沒有一個知縣邀請楊篤編著縣志。這個歷史遺憾是官方造成的,而不是楊篤個人所能左右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縣文化研究會編輯出版的《楊篤詩文選》)</span></p> <p class="ql-block"> 楊篤除修志方面的成就以外,他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大家。他的詩詞在清代晚期的文壇中,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律詩工雅而氣足,凝重而流暢,“尤為唐人矩雙”(《學博楊秋湄先生事略》語)。他的書法造詣更高,名重四海,尤其隸、篆,更為精湛,當年張之洞為慈禧太后送的壽禮,就是請楊篤書寫的條幅。在他去世多年后,還有東瀛游士,不遠萬里來其故里,重金購其墨跡,可見其影響之大?,F(xiàn)山西省博物館還藏有他不少的書法作品。此外,楊篤還喜歡考古,對當時榮河縣(今萬榮縣)出土的齊鮑氏鐘,進行斷代、考訂、翻譯,其結(jié)果轟動全國。他還喜愛篆刻、琢硯、制箋、彈琴等各種文玩,所制印、硯、箋,深受人們的喜愛。</p><p class="ql-block"> 楊篤去世后,鄉(xiāng)寧縣人為了永久紀念這位鄂邑驕子,把他家祖居的城壕巷改為楊公巷。直到今天,鄉(xiāng)寧縣城幾經(jīng)擴建,各個巷名幾經(jīng)改變,而楊公巷的名字始終未變,人們叫著楊公巷,懷念著楊篤。 進入兩千年后,縣政府興建新城區(qū),又以楊篤名字命名了好幾條街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楊篤名命名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 2004年7月,鄉(xiāng)寧大儒王景玲先生領銜的縣文化開發(fā)集團為紀念楊篤誕辰170周年,成立了楊秋湄先生研究會,對楊篤進行了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2009年,鄉(xiāng)寧文化研究會成立,對楊篤文化進行專題研究,并編輯出版了《楊篤詩文選》。</p> <p class="ql-block"> 楊篤,鄉(xiāng)寧的驕傲!</p><p class="ql-block"> 楊篤,鄉(xiāng)寧文人的旗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4年紀念楊篤誕辰170周年會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鄉(xiāng)寧文化研究會召開楊篤文化研討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臨汾名人廣場的楊篤像)</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b></li></ul> <p class="ql-block"> 杜明杰,中共黨員,曾任中小學教師,黨政干部,現(xiàn)退休。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擅長人物傳記、敘事詩、信天游寫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