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一個自以為很聰明記者去山區(qū)采訪,看見一個瘦弱的孩子正在大口的吃著泡面。他天真的以為,這個孩子吃泡面是導(dǎo)致瘦弱的原因,于是一臉認(rèn)真地對孩子的媽媽說:“您知道嗎?泡面是垃圾食品,孩子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少吃泡面?!?lt;/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媽媽聽完這句話愣了一下,然后認(rèn)真的看著記者回答道:“也沒有總吃,只是今天他過生日,才給他吃一次。”</p><p class="ql-block">聰明的記者怔在那里,久久沒有再說一句話。</p><p class="ql-block">所以當(dāng)我們?nèi)σ患虑橄陆Y(jié)論的之前,首先要考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經(jīng)全面的了解的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有在全面掌握事情的基礎(chǔ)上,才有資格對結(jié)果進(jìn)行評判,而不是仗著自己的小聰明妄下評論。</p><p class="ql-block">就像是出自《晉書·惠帝紀(jì)》的“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故事的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qū)υ唬骸霸诠俚貫楣?,在私地為私?!奔疤煜禄膩y,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p><p class="ql-block">這個故事如今聽來是多么的荒唐,但如果從事實來講,這也是非常可能存在的。就像現(xiàn)在很多城里的孩子分不清哪些是麥苗,哪些是韭菜一樣。</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不要貿(mào)然地去評價一個人、一件事。在沒有正確理解別人的傷痛之前,請不要隨意對一個人進(jìn)行道德的審判;在沒有完全了解事件的始末之前,請不要自以為是地去勸別人大度、寬容,未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p><p class="ql-block">在沒有搞清楚狀況之前,就不要隨便給出結(jié)論,這是一般人都懂得道理。</p><p class="ql-block">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講的: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井底之蛙,區(qū)別僅僅在于所在的井口大小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所以多一些聆聽,少一些判斷;多一些觀察,少一些指責(zé);多一份寬容,少一分計較,做人學(xué)會換位思考,畢竟誰都不容易,少說些尖酸刻薄的話,多給別人一些微笑和鼓勵。</p><p class="ql-block">這樣的人,才是大智慧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