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去年冬天,我們沿著蘇州河走到華政(華東政法大學簡稱)段,一邊飽覽蘇州河濱景色,一邊欣賞百年校園整體風貌?!耙粠啊钡娘L光令人留戀?,F(xiàn)在華政校園也對外開放了,于是我們昨天再次趕去打卡。我們一起享受這鬧市中難得的一份寧靜,尋訪我國最早創(chuàng)辦、堪稱一流的大學——圣約翰大學的舊址,體會被稱為上海最美的大學校園的神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約翰大學(簡稱約大)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了。1879年美國圣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S. J. Sekoresehewsky)在上海滬西興辦圣約翰書院,1892年起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905年升格為大學,成為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圣約翰大學在諸多方面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式高等教育之先河,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們四位都是華東師大1959級的學生。母校與約大的千絲萬縷的關系也使我們總喜歡常來此走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東師大成立于1951年,是以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為基礎,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chuàng)辦的。光華大學的前身,是圣約翰大學。光華大學是1925年圣約翰大學的553名學生和17名華籍教師脫離圣約翰,自立學校而建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圣約翰大學被撤銷。其理學院(數(shù)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又并入了華東師范大學。原圣約翰大學的38名教職工和128名學生于此時融入了華東師大。圣約翰大學的11萬余冊藏書,包括盛宣懷后人捐贈給圣約翰大學的6萬余冊“愚齋”古籍,6000多份生物標本等教學資源及設備均由華東師大繼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至1956年,圣約翰大學的格致樓、新科學樓等部分校舍,曾是華東師范大學分部,1956年以后才由華政接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東師大首任校長孟憲承、學?;I建之初的籌備委員會成員張祖培和首任體育系主任吳邦偉、歷史學家陳旭麓等都是圣約翰大學的教師。師大圖書館首任館長王國秀曾任約大歷史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我們求讀的化學系而言,許多老師也都來自圣約翰大學。嚴風霞先生1951是約大的學生,她當時兼任約大黨支部書記,后來曾兩度出任華師大化學系黨總支書記,1986年至1989年任華東師大黨委書記。陳聯(lián)盤先生原任圣約翰大學理學院院長、化學系系主任。我們的有機化學老師劉恒椽教授(曾任華師大化學系主任、上海市政協(xié)副主席),分析化學徐鐘雋先生都是就讀于圣約翰大學,后轉入華東師大留校的。我們很幸運在大二的時候聆聽了劉先生的《有機化學》課和徐先生的《分析化學》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約翰曾被譽為“東方哈佛”、“東方劍橋”、“外交人才的養(yǎng)成所”,在其存在的七十三(1879-1952)年里,畢業(yè)生6500人,肄業(yè)生4282人。培育出了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杰出校友。我國現(xiàn)代史上許多名人如南開系列學校創(chuàng)辦人張伯苓,外交家顏惠慶、施肇基、顧維鈞、王正廷,名醫(yī)顏福慶、?;萘?、?;萆?,“中國現(xiàn)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化工科技事業(yè)的開拓者、中國第一個化工科研機構(黃?;瘜W工業(yè)研究社)開創(chuàng)者、“近代化工界的圣人”孫學悟,民族資本家榮毅仁、劉鴻生,作家林語堂、張愛玲,建筑家貝律銘,出版家鄒韜奮,宋氏家族的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民國總統(tǒng)嚴家淦、連橫(連戰(zhàn)的祖父)都是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約翰大學不僅培養(yǎng)了眾多的杰出人才,還留下了上海第二大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群(僅次于外灘建筑群),27棟近代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文化史非常重要的空間載體,呈現(xiàn)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背鞘形拿}。</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華政長寧校區(qū),擁有與蘇州河美景相得益彰的約大近代建筑,深深鐫刻著一百多年來的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印記,呈現(xiàn)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散落在校園內(nèi)的近代建筑,中西合璧、古樸典雅、風格獨特。校長樓、交誼樓、格致樓、六三樓、體育館、東風樓等經(jīng)典風格的建筑,均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2019年10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政現(xiàn)在有三個校門。我們從萬航渡路的校門走進華政??缛胄iT,雅香肆意、幽靜迷人,一種遠離世俗喧囂、回歸純凈質(zhì)樸的感覺猶然而生。筆直的主干道寬闊寧靜,夾道佇立著23棵蒼勁的法國梧桐。走在平和靜謐的林蔭路上,樹葉間投下的陽光如點點碎金,讓人神迷。我們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邁進了塵封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著主干道前行,西側驚鴻一瞥的大草坪,鑲嵌著小橋、淺池、涼亭。漫步如此精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草坪,才明白為何華政被公認為“花園”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 校長樓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草坪的這片綠意,一直延伸到四號樓。四號樓現(xiàn)為校辦大樓,原名校長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校長樓的結構之精巧,讓人嘆為觀止。前樓是一排精致玲瓏的落地格子窗——朱紅窗格、銅制窗欄,側樓的樓梯如廊橋一般,將你引入似乎騰空的境地。由此而上的二樓屋頂上是一個彩繪穹頂,隨著光影的變化而幻化無窮;而一道凌空而建的走廊又將你引入后樓。樓內(nèi)的房間保有一貫的貴族氣息,寬闊的空間、暗色的木制地板、寬大的壁爐……一切的一切讓人覺得仿佛置身于歐洲貴族的豪華別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校長樓是校園里最古老的建筑。原是兆豐花園(今中山公園)前主人霍格兄弟的私人鄉(xiāng)間別墅。約大購置后,樓上為校長住宅,樓下改作圖書館(由思顏堂遷來),西北隅設有函電收發(fā)室;樓頂筑有塔樓,可供憑眺;現(xiàn)為院黨政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的辦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步校長樓前,念起執(zhí)掌圣約翰53年,傾盡畢生心血,將一所名不見經(jīng)傳的學校,打造成如雷貫耳的“東方哈佛”的杰出教育家卜舫濟的傳奇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卜舫濟(又作卜芳濟),188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士學,1886年獲紐約神學院學士學位后來中國任圣約翰書院英文教師。1888年6月,年僅24歲的卜舫濟接替施約瑟當上了圣約翰書院的院長。當時的圣約翰書院,是一個小得可憐的教會學校,要資金沒資金,要教師沒教師,要學生沒學生,不過就是打著免費教學的旗幟,才有幾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前來“蹭吃蹭睡”。真正讓圣約翰大學崛起的大貢獻者當屬卜舫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輕的卜舫濟把先進的的大學理念引入中國,對書院的課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書院開設了化學、物理、算術、幾何、寫作、英文語法、會計、科學史、生理學、世界史等課程。1905年,圣約翰書院改名為圣約翰大學,卜舫濟被任命為校長,此后的35年間,他一直擔任該校校長,如果再加上此前擔任書院院長的時間,卜舫濟主持圣約翰的時間超過了半個世紀。正是在卜舫濟的主持和推動下,西方的大學制度被引入了圣約翰,使得圣約翰成為一所中西合璧的著名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歷經(jīng)風雨,校長樓飽含著歷史的滄桑,那屋角的陡檐,依舊驕傲地翹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 交誼樓</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校長樓向東而望,一棟中西合璧的樓房在綠樹掩映下浮現(xiàn)眼前。這棟被譽為“華政小故宮”的仿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名為交誼樓,底層是石材外立面,上部是紅色的磚墻,屋頂覆蓋綠色的琉璃瓦。紅柱、祥云、彩畫的外表已足夠漂亮,其內(nèi)部更是現(xiàn)代版的華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交誼樓原名交誼室,是為紀念上海圣瑪麗亞書院首任女校長,江蘇婦女輔助會的奠基人、首任主席,圣約翰大學校長夫人黃素娥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為圣約翰大學的校長夫人、且亦身為圣約翰教師的黃素娥,熱心于學院教育事業(yè),也為圣約翰的發(fā)展做出很大的貢獻。1918年黃素娥因病去世。1919年11月15日, 約大舉行40周年紀念會,為紀念校長卜舫濟故夫人黃素娥女士,該校同學會和校友們發(fā)起捐銀建筑交誼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9年12月落成的交誼室共兩層,上層分大、小交誼廳各一間。大交誼廳除了用以交誼、會議、文娛活動以外,還可進行籃球比賽,廳的四周上端筑有看臺,東、西、北有數(shù)排長木板坐位,約能容300人就坐,南側還設有放映間。下層有大小房間11個,供學生文體社團使用。這幢富麗堂皇的交誼室落成,殆可為當時中國大學校舍中最華麗的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交誼樓也是華政校園內(nèi)的一處紅色地標:“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1949年5月26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進駐上海,司令員陳毅的第一個宿營地就在圣約翰大學的這幢交誼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8年,圣約翰大學的第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黨支部在交誼樓成立。1945年,上海高校第一個黨總支在交誼樓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1月15日,華東政法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也在這幢樓的大交誼廳舉行。建院初期,學生會及學生文娛團體,則設在交誼室下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3 同仁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交誼樓前是綠樹圍繞的同仁樓。這是一幢中式四合院建筑,青磚黑瓦,紅磚相間,假三層磚木結構,古樸典雅、端莊平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仁樓曾是圣約翰大學醫(yī)學院的教習醫(yī)院——同仁醫(yī)院的院址,現(xiàn)在是學生宿舍,也是華政園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宿舍樓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4 紅樓圖書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院長樓的右邊,是又一幢典雅且毫不張揚的建筑與我相遇。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紅樓。紅樓的誕生距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這里原來是圣約翰大學的圖書館。華政于1984年建造新的圖書館大樓后,老的圖書館因外墻用紅磚砌筑,改稱作“紅樓圖書館”,以示區(qū)別。如今,這里是研究生和教師的圖書館,也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法律文獻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l</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5 思孟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9年建成,三層磚木結構,沿蘇州河而建,當時用作高年級學生宿舍。關于這棟樓的名字,背后還有一個讓人悲痛又感人的故事。其緣由是紀念孟嘉德牧師。美藉牧師孟嘉德于1904年到圣大任職,教授哲學。他是第一位將西方社會科學系統(tǒng)地介紹到中國的外國學者。曾為約大創(chuàng)作校歌。1907年7月29日,孟氏在廬山旅游時因營救一個落水的中國朋友而同溺于瀑布中。圣大學生為哀悼孟氏,發(fā)起捐款建堂。該樓曾幾度更名,1998年復名思孟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東政法學院創(chuàng)建時,將思孟堂改名為宿舍2號樓,1979年復校后又改名恩孟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6 格致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蘇河濱水步道起點思孟園往前,目光越過開闊、精美的大理石“彈格路”,格致樓的身影便映入眼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格致樓又名科學樓、辦公樓,是華政校園中的“明星樓”,迄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其外廊、庭院是西式的,屋檐則是中式的,被稱為“中國裝”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華東政法學院成立時為辦公樓。1998年暑期,改作學生宿舍,并重新取名格致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格致樓有三層,基地面積是93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2331平方米,磚木結構,共計60間房。一樓和二樓分別設有物理化學實驗室、神學教室;三樓為醫(yī)學系實驗室和教室。此外,學校的博物館也設在樓中。由于1909年,電力才通入校園,所以當時大樓還無燈光照明。所以屋頂呈U字形,U中部裝有玻璃天窗,可以采納自然光線。格致室的建成使得圣約翰成為中國學校中最先擁有科學館的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格致室是當時中國所有院校中第一座專門教授自然科學的校舍。1952年華東政法學院成立時,院長辦公室、教務處及有關教研組、總務處及所屬科室均設在該樓,故改名為辦公樓。1998年暑期,華東政法學院將辦公樓改作學生宿舍并重新取名格致樓。格致樓又稱42號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7 韜奮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韜奮樓建于1894年,原名懷施堂,為紀念創(chuàng)辦人施約翰而命名,1951年改名,是華政早期最大的教學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幢主體為磚木結構的教學樓,平面為四合院,計87個房間,外墻為紅磚清水墻,墻身是連續(xù)的兩式圓拱外廊構圖,正面為一鐘樓,安置1876年制造的大自鳴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還記得《情深深雨濛濛》中圣約翰大學里那悠揚的鐘聲嗎?這幢華貴的鐘樓,其實就是韜奮樓的中心樓。當年的這個鐘不僅適應約大師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帶群眾。在當時,該樓是創(chuàng)始中國式學院的建筑,也是教會學校建筑中最佳校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懷施堂是圣約翰大學校園風貌形成的起點,也是最具標志性的建筑。這座最早落成的主體建筑,為校園建筑奠定了基調(diào)。時任校長卜舫濟明確約大校園建筑要秉持“務將中國房屋之特質(zhì)保存。如屋頂之四角,皆做曲線形”的設計理念。從此,“屋角起翹的歇山頂”樣式運用在了校園內(nèi)幾乎所有的校舍建筑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韜奮樓內(nèi)中式四合院的建筑風格在眾多樓宇中可謂獨樹一幟?,F(xiàn)在,樓上還有一個模擬法庭,未來的法官律師們,經(jīng)常會在這里“開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幢約大第一建筑物,由該校美籍校長卜舫濟經(jīng)手籌建,耗資2.6萬美元(折合白銀31834兩),其中2萬美元在美國募得,其余在中國募取。為紀念約大創(chuàng)始人施勒楚斯基,在該樓落成典禮上,正式命名該樓為懷施堂。施氏生于立陶宛,猶太血統(tǒng),1859年來華傳教。他能讀20國文字,講13種語言,對中國語言文字頗有研究、教會譯《圣經(jīng)》及《公禱書》為中國文言文時,出力居多。施氏于1877年升任美國圣公會上海主教,他見到中國人尊師重學由來已久,于是主張并創(chuàng)辦了教會學校圣約翰書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該樓以西方建筑式樣和中國古典同林集合形成的特色風格被作為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件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8 思顏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4年,學校用庚子賠款基金興建而成。這是當年圣約翰建筑群中唯一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建筑,紀念為圣約翰大學建校貢獻最多的中國牧師顏永京(外交家顏惠慶之父)先生。建筑總體呈U形,磚木結構,樓頂四角為曲線形,東側南頂以陽臺護欄裝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3年2月1日,約大舉行學期結束儀式,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 中山 先生應邀于思顏堂的大會堂演講。大會主持人介紹孫 中山 先生時,師生歡呼,謹聆訓詞。 中山 先生首先論說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語辭是:“今且言責任,圣經(jīng)中云,已見光明,應為人導。既有知識,必當授人。民主國家,教育為本。人民愛學,無不樂承,先覺覺后,責無旁貸,以若所得,教若國人,幸勿自秘其光?!?中山 先生在演講詞中反復闡述教會傳布教育的功勞,對約大的教育事業(yè),尤為稱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9 六三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紅樓的東側,有一幢鋼筋水泥和磚木混合結構的大樓。該樓原名斐蔚堂,是1939年約大師生和校友為紀念約大神學科主任郭斐蔚主教(1893年~1940年期間圣公會 上海 教區(qū)第五任主教),捐款建筑的教室樓。1998年大修后改為行政職能部門辦公用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約大師生具有反清、反殖民主義的光榮傳統(tǒng),上海歷次的學生愛國運動,都有約大學生積極參加。1925年夏,滬上爆發(fā)五卅運動。6月1日,圣約翰大學的師生向校方提出要停課,集會降半旗,悼念在五卅慘案中遇難的中國同胞。校方拒絕師生的請愿。6月3日,正在為死難同胞舉行的紀念活動遭到強制干預,參與活動的學生也被要求脫離圣約翰大學。離校師生后在社會各界資助下創(chuàng)辦了光華大學,寓意中華民族如“日月光華”(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時光華大學并入華東師范大學),并確定6月3日為校慶日。1952年6月3日,由華東師大黨委發(fā)起,在約大原址(當時是華東師大的分部)舉行了升旗典禮,以紀念“六三”事件,并將約大斐蔚堂更名為六三樓,以昭示后人,并作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0 體育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體育館位于韜奮樓(懷施堂)以北,原名顧斐德紀念體育室。顧斐德教授于1894年到約大任科學系主任,是約大最初體育運動發(fā)起者。顧斐德于1915年6月4日病歿英國倫敦。1917年,約大學生和在美國的校友,為紀念這位英籍教授,而建筑體育室。樓內(nèi)體育設備,始臻完善。南端,下有體育教師辦公室,上筑一看臺,可依欄俯視場中球類比賽。體育室東側為游泳池,上架玻璃天棚,池之南端,備有來賓參觀席,池長60英尺,闊20英尺,池底和四壁均用白磁磚砌成。此室內(nèi)游泳池,實為中國前所未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約翰大學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強健學生的體魄。學校將田徑、足球、籃球、排球、網(wǎng)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體操、游泳等體育項目引入中國,還開展了拳擊、賽船、越野跑、擊劍、騎馬、壘球、美式足球(橄欖球)等項目。1890年,學校組織了第一屆運動會,開創(chuàng)了中國學校運動會的先例。學校還成立體育部,有專職體育教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8年,圣約翰大學在懷施堂以北修建了帶有室內(nèi)游泳池體育室,1919年竣工,命名為顧斐德體育紀念室。顧斐德(Frederick C. Cooper)教授于1894年到約大任科學系主任,他是圣約翰大學?;盏脑O計者,是學校體育運動最早的發(fā)起者。于1915年在英國去世,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體育室。1952年改名為體育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體育館。是一座紅磚建筑,門前有石鼓,屋頂有飛檐,突顯中國風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舉行的遠東運動大會全國預選大會,曾在此田徑運動場進行。中國學校的體育運動,實以約大為嚆矢。 1952年至1956年,華東體育學院曾設在華政園內(nèi)。</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體育運動也讓當時的圣約翰大學出彩的領域。不僅開設有網(wǎng)球、足球、劃船等課程,還曾組建中國第一支足球隊“圣約翰辮子軍”,舉辦了中國首次學生運動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時圣約翰大學學校體育活動十分活躍,這里不僅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足球隊,而且其他體育項目成績斐然。校網(wǎng)球隊蟬聯(lián)華東高校網(wǎng)球錦標賽冠軍;1913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遠東運動會上,圣約翰校友韋憲章獲跳高冠軍,潘文炳獲男子十項全能冠軍。當時學校的體育設施完善,運動場占地80畝,還有高爾夫球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1 小白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幢白色的樓房,原為外籍教員的家庭宿舍,后改為同仁醫(yī)院的職工宿舍。因樓墻面為白色,故名為“小白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白樓,白墻紅欄。白與紅的邂逅,秀美與大氣的碰撞,曲徑通幽之處,淺踱幾步,是有著世外桃源般韻致的小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2 東風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憨片刻后繼續(xù)前行,過小白樓,來到東風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風樓原名西門堂,文革中將其改名東風樓。這幢落成于1924年的兩層長方形磚木結構建筑,原來是上海圣瑪利亞女校的早期的校舍。1881年6月,美國圣公會施主教將文紀、俾文兩校合并,成立了圣瑪利亞女校,首任校長為中國人黃素娥女士。1920年,由于學生增多,學校購買白利南路70畝地建造新校舍(今長寧路凱旋路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3 樹人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體育室之北側的樹人堂擁有54間房,一層12間,二、三層各21間。因圣約翰高中部學生逐年增多,西門堂難以敷用,于1935年建成這幢學生宿舍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約翰大學的建筑多以人名來命名,為了是紀念對學校有突出貢獻的人物或者建筑的捐助人,比如懷施堂是紀念施約瑟;思顏堂是為了紀念顏永京;顧斐德體育室是為了紀念顧斐德;羅氏圖書館是為了紀念捐助人羅氏兄弟……不過這座稍后落成的校舍沒有以人名來命名,而是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稱之為“樹人堂”。文革期間,樹人堂被牽強地與魯迅(周樹人)掛上鉤,很應景地被改作“魯迅樓”,直至1999年才恢復原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4 華政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覽了蘇州河右岸校區(qū)后,我們跨上華政橋,參觀左岸校園。關于華政橋,這里還有一個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4年以前,這段蘇州河上并沒有橋,學生們是要靠渡船往來于兩岸校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榮毅仁考入圣約翰大學歷史系。榮毅仁入學的第二年.其父榮德生為學校捐款5000美元修建了一座木質(zhì)橋梁,取名為學堂橋。學堂橋的修建大大方便了學校師生往來于兩個校區(qū),一時傳為美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結構學堂橋歷經(jīng)30多年,因橋梁失修,故在1967年拆除。1980年10月復建鋼筋混凝土的校園橋。20多年后,在眾多師生同時過橋時橋面有晃動感,為確保安全,于2001年拆除,當年改建鋼梁的新橋。2009年改名華政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5 河東校區(q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蘇州河東岸的光復西路1347號和1437號,是華政的河東校區(qū)?,F(xiàn)有的歷史建筑包括理科樓舊址、美籍教師宿舍、四盡齋和小教堂、操場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理科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理科樓又稱新科學樓。位于光復西路1347號內(nèi),坐東朝西,面臨蘇州河。1923年6月在蘇州河東岸校園建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理科樓為磚混結構三層樓房,物理、生物和化學各占一層,各層設有教職員辦公室和實驗室(以及生物系的標本室),一層設有一間階梯式課堂,地下室一層。歇山屋頂,連排寬敞大窗,清水紅磚外墻,三樓墻面飾有如意柱。該建筑屬當時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校園建筑。樓內(nèi)全部配備現(xiàn)代化的儀器設施,堪稱當時國內(nèi)最先進的大學理科教學樓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后,理科樓先由華東師范大學使用,1955年4月,華東師大將該樓移交給華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盡齋</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盡齋",其名取義自《圣經(jīng) 路加福音》中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0年代,河東校區(qū)為獨立的中央神學院建了四盡齋,這是約大歷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幢建筑,為三層的教學樓,包括圖書館、男生宿舍宿舍樓,與小教堂連在一起。建成的四盡齋,再也不見中式屋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覽了河東校區(qū),我們從華政橋東墩旁轉入蘇州河濱河步道,離開華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約翰大學留下的三十多幢建筑,歷經(jīng)百余年的時光雕琢,彰顯著現(xiàn)代建筑永遠筑造不了的高貴氣質(zhì)。它的美麗,它的端莊,它的優(yōu)雅,難以用言語能言明。汩汩河水,悠悠鐘聲,縱使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這一切都不會更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覽在圣約翰大學的舊址,尋覓著散落在校園中呈現(xiàn)中西合璧特色建筑風格的建筑,如儒風撲面,讓我領受到一代名校的神韻。</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松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6月1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