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兗州的粥做的好。</p><p class="ql-block"> 兗州的粥做法很獨特,小米黃豆泡好,擱在一起上磨加水磨成糊,再放進大鍋熬制而成。料放的足,火候掌握得好,稠乎乎,粘乎乎,白細滑嫩,象漿糊一樣。通常民間對好粥的評判都說粥能站住筷子,這可能說的是臘八粥,但這個標準還真適用我們兗州的粥。不是吹牛,立一根筷子還真能站得住,不信?你試試。今天早上吃早點,突發(fā)奇想,真試了一下,不過用的是一次性的筷子,分量輕、筷子短,粥中站立非常輕松;其實,粥稠不是標準,主要的香,豆香加上米香,特別是專門讓大火猛燒,鍋底沉降下的一層糊鍋味,很有歪打正著神來之味道,所以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糊粥”。粥盛碗里粥香四溢,頂著腦門子的香和淡淡的糊味,讓人不禁口舌生津,一碗下肚,上下通透。特別是頭天喝高的幾個哥兒們,第二天必定相約喝粥,要的就是那個通透,喝得就是那個味兒,保胃護肝,生津止渴,兩、三碗下肚,舒服!中午,肯定還能接著喝(酒)!</p><p class="ql-block"> 過去兗州的粥攤大多在街頭巷尾,兩口大缸,包裹的嚴嚴實實,不透半點熱氣。打開缸蓋,半個街筒都有香味撲鼻,整個攤子都熱浪滾滾,大人孩子到了附近就拔不動腿。這幾年,城市有了新變化,簡陋不堪的小吃攤逐漸進店經(jīng)營,這傳承了多少年的粥攤也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堂而皇之地進店了。前些年,曲阜新發(fā)展的羊肉泡粥勢壓兗州,不少兗州人為了這一口,不惜早晨驅(qū)車幾十里去曲阜喝粥,弄得兗州的粥一下子沒有地位似的。好在兗州也有聰明人,這幾年羊肉泡粥在兗州也落了戶,一碗幾毛錢的粥,放上幾片切的飛薄羊肉,價值翻了幾十番,喝一碗怎么也得個十元八元的,這還不算再吃個包子油條,但人們照舊吃得是不亦樂乎。據(jù)說那最早開業(yè)的某記粥鋪,早就發(fā)大發(fā)了,于是便有其它記應運而生,其發(fā)財?shù)膭蓊^一點不亞于一般的小型飯館。這不是猜測,這是實際情況,幾個朋友相約去吃個早點,平均一個人吃上十幾二十元是常事,算算吧,這粥鋪能不掙錢嗎?</p><p class="ql-block"> 粥做得好,這喝粥還是個技術活。</p><p class="ql-block"> 兗州人喝粥有特點,而且絕對是有技術含量的。那么粘稠、那么熱的粥,不用勺舀,不用筷子劃拉,直接插嘴就喝,沒點技巧還真是不行。我就眼看著有不諳世事的小娃,小嘴一插就給燙哭的,都是功夫不到啊,日子長著呢,還得繼續(xù)操練。你看那喝粥的老手,手托粥碗,頭先斜向一邊,嘴搭碗沿,頭再猛得一轉(zhuǎn),手順勢跟進,基本上是半圈,180度,隨著“呼呼啦啦”的一聲,半溫半熱的淺表一層,瞬間進口,絕燙不著,真是個技術活。所以,進得粥鋪,特別是高峰時,人多勢眾,定是呼嚕聲響成一片,那時你鴉雀無聲不參與其中,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就這手,苦練了好幾年,也沒有掌握好技藝,不是燙著就是沒那個氣勢,還是老老實實地拿勺舀吧,但真是沒有喝粥的勁兒,也沒有喝粥的味兒……</p><p class="ql-block"> 粥就得那樣喝,才有味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