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蓮英,你爸爸從臺灣回來了!”田埂上傳來鄰居的大喊聲。這是1987年九月底的一天,看似平常卻又非凡的一天。四十多歲的母親第一次見到了爸爸——我的外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母親初聽這消息時,愣了半晌,爾后才反應(yīng)過來。對母親來說,“爸爸”這個詞太過陌生,只存在于別人口中和近幾年的書信中。她現(xiàn)在已為人妻為人母,最大的女兒已出來工作。幾十年間,她沒有見過爸爸,沒有叫過爸爸,只在腦海里想象過爸爸。在她需要爸爸的懷抱時,沒有爸爸寬闊的胸膛;在她需要爸爸牽手上學時,沒有爸爸溫暖的大手;在她受人欺負需要爸爸的庇護時,沒有爸爸高大的身影……母親孤零零地長大,沒有兄弟姐妹,唯有外婆一人陪伴她成長,陪伴她經(jīng)歷人生的風風雨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據(jù)說,在外婆懷上母親不久,走家串戶彈棉被的外公很長時間沒回家,四處打聽后才得知,外公和他大哥被退守臺灣的國民黨軍隊抓去當苦力了。這一去就是幾十年杳無音信,直到海峽兩岸可以互通信件才聯(lián)系上。這中間漫長的幾十年里,不知對方生死,只以為此生再不復(fù)見。那時,多少人勸年輕貌美能干的外婆改嫁,可外婆信奉的是“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她用柔弱的肩膀擔負起外公該承擔的一切責任:贍養(yǎng)父母,給父母養(yǎng)老送終;照顧弟妹,為弟弟娶妻成家。因大哥也去了臺灣,大嫂去世,外婆還撫養(yǎng)侄子侄女,直至他們成家立業(yè)。外婆將自己的愛分給了幾十口人的大家庭,讓小時候的母親倍感失落,以致長大后還有些許抱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當母親匆匆趕到娘家時,她終于在滿屋的人中見到了天天惦念又倍感陌生的爸爸 :個子不高,頭發(fā)有些花白稀疏,膚色白晰,笑容慈祥。額頭上條條細紋記錄著人生滄桑。母親雖然初見外公,不知是因為面容的相似,還是骨子里的血緣親情,他們很快就親親熱熱地坐在一起說個不停。外公看到母親并沒有因為他的缺失而走上歪路,而且屬于有點文化的農(nóng)村婦女,處理里外事情都是一把好手,很是欣慰。他激動地對母親說:“看到你,我的背都可以挺直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外公回鄉(xiāng)后,幾乎天天都要走親訪友,畢竟幾十年沒見了,他要看看變老的童年玩伴,看看曾對他噓寒問暖的親戚后人,祭拜去世的父母親人。這忙碌之中,外公每天都要擠時間看看女兒,看女兒的生活,聊女兒的生活,了解女兒曾經(jīng)遇到的溝溝坎坎。母親曾因為外公在臺灣,讀書時受同學嘲笑;有招工機會時,因是臺屬而失去資格;甚至結(jié)婚時,男方還會因這一點而挑剔她。外婆因長期思念外公,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本來她是遠近聞名的接生婆,也因為這個病沒法繼續(xù),以致家中經(jīng)濟更加拮據(jù)。當外公了解到這些艱難過往,不勝唏噓。他眼圈紅紅的,喃喃自語:“這都是我的過錯呀!”母親安慰他;“這不是你的錯,這是那個時代的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其實,外公在臺灣的四十多年也過得極其不易。剛到臺灣,外公和他大哥靠做苦力維持生活。后來,機緣巧合,外公憑借一手好字,躋身小公務(wù)員階層。他勤奮工作,刻苦學習,慢慢地,他的能力得到許多人的肯定。他寫的小楷和草書小有名氣,引許多朋友求取。外公在臺灣又成了家,有兒有女,雖然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經(jīng)濟并不寬裕。等孩子大了,家里狀況才好起來。這次回鄉(xiāng),他給家人親戚朋友都帶了一些禮物,表示一份心意。那五個二十多英寸的飛利浦大彩電最引人注目。八十年代的農(nóng)村,彩電還是稀罕物。我想,為了這次返鄉(xiāng),外公也是傾其所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我很佩服外公,沒有進過學堂門,卻學到了文化,練得一手好字,算是個有功底的文化人。我問外公這本領(lǐng)怎么學來的,外公說:“都是用心在生活中學來的。誰有本事就向誰學,只要你虛心好學,大部分人還是愿意教的。”他摸摸我的頭,又微笑說:“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人都要愛學習,敢吃苦,能堅持,總會走出一條路來的?!?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外公返回臺灣后,母親也去了幾次臺灣,外公介紹母親去一些公司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外公說:“我沒什么錢給你,一切要學會靠自己?,F(xiàn)在沒法送你去讀書了,只能給你介紹一些工作機會。”母親很是珍惜,來回幾趟后,她也增長了不少見識,她說得最多是:“人只要有本事,肯吃苦,就一定能過得好?!?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有本事,肯吃苦?!边@是否也該是我們姐弟恪守的人生信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