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癸卯年四月十八日,金華市、洋埠鎮(zhèn)、一樂堂行政村、壩頭自然村舉行挹清堂重建、圓譜、《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癸卯增刊編輯完稿頒發(fā),祭祖慶典盛會。早上五點,全體“村兩委”與工作人員就開始布置會場及準備工作。 </p> <p class="ql-block"> 參會人員,市、區(qū)各界老領(lǐng)導:錢世茂、邱建中、杜安才、邱開祥、伊福泉、豐建林等。洋埠鎮(zhèn)鎮(zhèn)長王卓飚,李丹等主要負責人,《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增刊編撰委員會全體編委,青陽胡氏各居住村代表,洋埠鎮(zhèn)各村主要負責人,及壩頭村全體宗親,參會人員達六百余人,中午宴會坐滿53桌?,F(xiàn)場紅燈高掛,族旗飄揚,喜樂齊奏、腰鼓鏗鏘,胡氏一家在一起格外親切,相互握手問候,一起合影留念,舉杯共飲,歡慶一堂,共慶盛典,感到無比的自豪與幸福。</p> <p class="ql-block"> 在儀式舉行前二小時,胡氏后裔們就先后來到會場。他們中有白發(fā)蒼蒼的大爺、奶奶、長輩們,有從來沒有見過面的宗親,已在外定居半個多世紀的宗親;有在外經(jīng)商辦企業(yè)的老板,也有已出嫁幾十年的壩頭村女兒,他們舉家回村尋根問祖,喜氣洋洋,人聲鼎沸,歡笑握手,親切問候,也有尋根拜祖認祖歸宗的宗親,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團聚共慶胡氏盛典,愛族敬宗。</p> <p class="ql-block"> 大會第一項由胡永余與胡崇德進行重建落成的挹清堂揭匾儀式。</p> <p class="ql-block"> 第二項進行傳《譜》儀式,寓意代代相傳。先點香祭拜,七世孫從大門口開始往廳內(nèi)兩邊排隊,按輩份大小排列傳譜,門口第一個胡建康、康字輩78歲,最后一個是胡梓屹、英字輩8歲,兩排隊伍一直排到始祖供桌。由胡崇德捧《家譜》交給門口第一個胡建康,然后每人相互傳遞到始祖供桌擺放。</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由十五世孫,康字輩胡建康為《家譜》準備開光,首先由二位陪祭人胡崇德與胡海興為胡建康端水,凈臉、凈手。然后由胡建康為《家譜》揭開紅布開光。</p><p class="ql-block">胡建康、胡崇德、胡海興三位祭拜。</p><p class="ql-block">上香:主祭向列祖列宗上香祭拜(拜天、拜地、拜祖宗、),</p><p class="ql-block">敬酒:執(zhí)事端杯、斟酒、站禮桌旁倒酒呈上、三位祭祀者跪著接酒,拜過之后傳酒至供桌,退后復位。</p> <p class="ql-block">由七世孫祭拜:敦字輩德龍,厚字輩壽元,崇字輩祟吉,元字輩德明,泰字輩俊杰等等。</p><p class="ql-block">再敬祖宗酒,一敬酒,拜、興、平身、復位;</p><p class="ql-block">再敬酒,拜、興、平身、復位;</p><p class="ql-block">三敬酒,拜、興、平身、復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第十五世賢孫建康詠讀祭文(先點香,再詠讀祭文,祭文詠讀后把銀錠與祭文一起燒進爐中),</p><p class="ql-block">全體起立: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 大會第三項由壩頭村第十七世賢孫,本屆宗親理事會會長胡永余致辭。</p> <p class="ql-block">洋埠鎮(zhèn)鎮(zhèn)長王卓飚致辭</p> <p class="ql-block">原婺城區(qū)人大副主任,九峰鄉(xiāng)賢會會長邱開祥致辭</p> <p class="ql-block">一樂堂行政村黨支部書記胡長浩致辭</p> <p class="ql-block">《村志》主編胡壽元宣讀青陽胡氏家規(guī)、家訓,并致辭。</p> <p class="ql-block"> 各位代表講話后,進行隆重莊嚴的祭祖活動,全村各戶端著雞、肉、饅頭、香蝕等祭品先后進場祭祖。他們跪拜在祖先的遺像前,祈禱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家人成才,家里發(fā)財,事業(yè)發(fā)達。在隆隆的鞭炮聲中發(fā)《家譜》,每發(fā)一套《家譜》點亮一盞燈籠給持譜者迎回家中。</p> <p class="ql-block"> 胡氏后裔、村民、各位來賓看到面前這座莊嚴、肅穆、宏偉壯觀的嶄新大廳,個個心里都無比的興奮。</p> <p class="ql-block"> 全體胡氏后裔,村民真正做到了銘記先人功德,尊祖愛族,重修大廳,胡氏后裔,人人有責,精誠團結(jié),愛心奉獻的高尚精神。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齊,泰山移”,為我們今天的胡氏家族而驕傲。</p> <p class="ql-block"> 據(jù)《家譜》記載:“青陽胡氏家族五世祖昌一公長子:亨一公、名繼亨,天順甲申年(公元1464年),創(chuàng)居壩頭。天順癸未年(公元1463年),次子,亨二公、名繼哲、創(chuàng)居壩頭,亨十九公,名繼彌創(chuàng)居后新屋”。至今已有560年(即公元1463——2023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壩頭村截至公元2020年年底止,全村共有83戶,267人。有胡姓、宋姓和陶姓三個姓氏家族,其中胡氏家族有67戶,占全村總戶數(shù)80.72%,有222人,占全村總?cè)丝?3.15%,宋氏家族有13戶,占全村總戶數(shù)15.66%,有38人,占全村總?cè)丝?4.23%,陶氏家族有3戶,占全村總戶數(shù)3.61%,有7人,占全村總?cè)丝?.62%。新中國成立后,大學生92名,其中研究生6名,本科生38名,浙江大學畢業(yè)7名。盡忠報國參軍人員19名。</p> <p class="ql-block"> 壩頭村挹清堂建于明朝弘治(公元1488—1501年間),至今約530余年,是亨一公、亨二公、亨十九公壩頭胡氏始祖祭拜圣址,占地約500平方米,前寬后窄差30公分,似畚斗型。三進二天井,坐北朝南,前后二層設樓房,前層中設戲臺,后、中層間設屏墻,沙石糯米地,夏涼冬暖,非常宏偉,屬磚木結(jié)構(gòu),是羅、洋埠稀見的廳堂,中層八根中柱,每根都是成年人單人難抱。是典型的古建筑。于公元1976年11月一天深夜火災燒毀。</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13年由壩頭村亨一公后裔敦字輩胡志元提議,胡永慶與其弟胡永余(企業(yè)家)倡議重建挹清堂,得到壩頭“村兩委”的支持與積極配合,經(jīng)商議決定在挹清堂原址重建祖業(yè)挹清堂。于2013年在原挹清堂的地基上奠基動工,由厚字輩胡永慶,壩頭村中國共產(chǎn)黨支部書記厚字輩胡永真與村村長宋土生為首的壩頭村二委負責組織施工,2016年重月立棟,歷時六年,于2018年勝利竣工。經(jīng)過六年多時間的努力重建壩頭村挹清堂,是一座民間罕見宏偉的廳堂。</p> <p class="ql-block"> 重建挹清堂其規(guī)模按老墻腳不變,面積大小一樣、但形式有所改變、材質(zhì)比過去更好、原來的廳柱是用雜木(中柱)、現(xiàn)在是紅木更粗更堅實、邊柱原來用的是杉木但比現(xiàn)在要細,原有后層有木板樓現(xiàn)在沒有,原有中后層之間有屏風現(xiàn)在沒有,原來一層(南邊大門后)有戲臺、有樓房現(xiàn)在沒有,廳堂內(nèi)二個天井大小一樣,原來地面用小石子加糯米漿注成,現(xiàn)在用青石板鋪成更漂亮,原來大門邊門用杉木板做成,現(xiàn)在用紅木及其他等等不同之處。</p> <p class="ql-block"> 挹清堂前后三進兩天井,磚雕門樓為四柱五樓牌坊式,門額陽刻“南山毓秀”,山墻為五花馬頭墻,每進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九檁,明間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梁,次間穿斗式,五柱落地。前后天井兩側(cè)各用廂廊兩間,進深三檁。</p> <p class="ql-block"> 新造的挹清堂中柱直徑是根據(jù)風俗習慣要求:廳堂中柱直徑不大于魯班尺二尺(一尺等于26.66厘米),祠堂規(guī)格要求大于二尺。所以挹清堂中柱的直徑按最大要求53厘米施工。中層的兩根紅木橫梁,直徑60厘米,每根購價13500元。雕梁畫棟,造勢莊嚴宏偉,前天井相對的兩根騎門梁,雕著勤耕細作圖和百壽圖,前天井與后天井沿的各六根紅木柱子上每根鑲著牛腿,雕刻精湛,栩栩如生,雕刻著福、祿、壽、喜、獅子搶球,關(guān)云長出戰(zhàn)等等圖案。</p> <p class="ql-block"> 總之重建的挹清堂比原來更雄偉、更美觀、工藝更精細,是我們青陽胡氏家族三十三個村最好的廳堂,甚至在原湯溪縣范圍內(nèi)沒有第二,其工程之大之好壩頭第一。壩頭村古廳堂的重建是壩頭村人民之幸,是我們青陽胡氏家族之幸,其功德千秋,萬代頌揚。</p> <p class="ql-block"> 挹清堂落成,全靠青陽胡氏后裔厚字輩七十一公永余老板慷慨解囊出巨資,胡永余資助人民幣二百八十五多萬元人民幣(按時價可購大米一萬七千余擔),部分村民的贊助四十多萬元人幣,胡永余資助是重建挹清堂的大功臣。</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后裔胡永余、胡永慶、胡志洪、胡金寶、胡貢堂、胡載友、胡嘉智、胡阿榮等八人,于2018年8月7日成立了青陽胡氏編撰委員會,經(jīng)歷了四年零八個月的日日夜夜,終于將一部完整的《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癸卯增刊呈現(xiàn)在宗親面前。它記載了公元1765年至公元2023年,258年內(nèi)的胡氏人文地理的歷史,青陽胡氏的發(fā)展,補充了《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中公元1874年到公元2023年的148年的內(nèi)容,《文獻錄》共826頁,約56余萬字。</p><p class="ql-block"> 為了搜集資料,走遍了江南大地,安徽合肥市、黃山市、江西婺源市等,胡氏密集地采訪收集,跑過了金華市文化局,杭州市文化局,最后在華東局文化部的上海圖書館找到青陽胡氏原始資料。在塔石鄉(xiāng),東店村胡厚泉家找到了《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古籍,在合肥找到了流失在外的8冊《文獻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續(xù)修《家譜》</span></p><p class="ql-block"> 在村二委的重視和領(lǐng)導下,由賢士胡永余牽頭,并為續(xù)修家譜承擔全資,值得稱贊。積極開展家譜的纂修工作。組建了壩頭家譜編撰委員會:顧問胡永余,決策胡永慶,村志主編胡壽元、家譜主修胡樟庭。裔孫厚字輩永慶獻出了在文革時當作四舊廢紙,由他冒著風險盡心保存下來的一九四七年續(xù)修的本村長房家譜。同樣由裔孫崇字輩土財之子元善也主動獻出了本村一九四七年續(xù)修的本村四房與小房的家譜,這樣為家譜的續(xù)修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從二○一八年十一月開始纂修,至二○二○年十月勝利圓譜,歷時二年。</p> <p class="ql-block"> 續(xù)譜是為了尊祖啟后,傳承愛國、愛族、愛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美德。其志可佳,其心可鑒,千古流芳。仍希國強,宗興,宗枝綿綿,青陽胡氏萬世其昌。希望寄托后人,光榮屬于子孫。</p> <p class="ql-block"> 十一點正,全體胡氏后裔及全體村民與來賓聚集在挹清堂宴會廳,整整坐滿53桌,歡聚一堂,大家頻頻舉杯,共祝國家盛世太平,慶賀壩頭村續(xù)譜,挹清堂重建,《青陽胡氏家譜文獻錄》增刊完稿的大喜事。同時可以告慰我們的祖先,我們這一代人終于把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廳堂重修落成,《家譜》圓譜,《文獻錄》增刊編輯完成。有一位長輩講:我活了八十多歲,我們村這么隆重、這么多人參加的盛會還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慶典活動在震耳的鞭炮聲中落幕。</p> <p class="ql-block"> 一樂堂村是青陽胡氏發(fā)源地,一村二進士,是原湯溪縣的文化中心,1942的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年代創(chuàng)辦湯溪中學,創(chuàng)辦維二中學、是湯溪縣第一所高中,金華地區(qū)辦干部培訓學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是安定胡氏后裔,在原湯溪縣范圍,湯溪縣成立共544年,在這544年間共有12位進士,其中青陽胡氏有7位,在《湯溪縣志》人物記載中青陽人物特別耀眼,</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家譜》記載:胡堯輔,元時由蘭溪河西遷居石埠頭,生五子,次子鈺“維二”入贅楓林(今上境)劉氏家,其子亷一公即青陽胡氏始祖亷一公---胡麒,就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于洪武十年(1377),奉母劉氏與三子一侄,從楓林(上境)遷居青陽(今一樂堂)。胡氏子孫恪守“家規(guī)”、“家訓”,耕讀傳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家族很快興旺發(fā)達,繁榮昌盛,子孫后代繁衍,遍居青陽洲并散居各地。</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的青陽洲農(nóng)業(yè)十分發(fā)達,青陽胡氏后裔,把重視農(nóng)業(yè)作為胡氏家族成家立業(yè)、治家處世之本。胡氏后裔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致富后,建造了集雅堂、一樂堂、積善堂、軒松、文昌閣等私塾,為子孫提供了寬敞優(yōu)良的學習場所,并從祠堂八百余畝祀田收入中捐出很大部分,用作胡氏子弟讀書的教育經(jīng)費,這些經(jīng)費也為子孫后代讀書、求取功名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 青陽胡氏功名顯赫,據(jù)《湯溪縣志》記載,明清時代,湯溪出了十二位進士,其中有七位屬青陽胡氏人。根據(jù)《康熙金華府志》的記載,湯溪境內(nèi)共有十五座科舉功名牌坊,其中有十一座為青陽胡氏而立。青陽胡氏還有“四部世家”之稱,即:刑部主事胡文善、吏部主事胡森、工部主事胡超、胡斐,刑部主事胡公廉,禮部儒士:胡光家、胡以熙、胡敦德、胡世調(diào)。史稱“人物挺生,簪纓蔚起,獨冠一邑”。</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中葉,青陽胡在科舉考試上取得的功名有:進士七人:胡文善、胡超、胡斐、胡佩、胡森、胡公亷,胡邦盛。舉人九人:胡懷、胡琰、胡節(jié)、胡孟修、胡翱、胡綬、胡東、胡子方、胡擢標。貢監(jiān)九十人,例貢三十七人,任各地知縣(州)十四人,縣丞五人,州判、府通判、知府及中央官署官員等八人,禮部儒士四人,由貢生出任國子監(jiān)學正、各地府縣教授、教諭、訓導、學正及八旗教習等共八十六人,其文教之盛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而這些青陽胡氏科舉人物,他們大多學有所長,有的精通政事,有的熟諳禮儀,有的懂工程建設,有的則是法律方面的專門人才,在走向仕途之后發(fā)揮了他們獨特的作用。與其說這是青陽胡的科舉盛事,不如說是青陽胡的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豐碑。所以史籍上有“湯溪縣巨族青陽胡氏”,故有“一胡二戴三劉四范五豐六?!敝Q,也有“青陽地一胡二洪三鄭”等描述,為古婺的歷史文化譜寫了濃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 據(jù)《湯溪縣志》載:“潛溪宋學士表其門曰:集雅。不數(shù)傳而族滋大,如九峰(胡森)、簡齋(胡公亷),后先輝映。人以為厚積之驗”,銘七公建造了廳堂后,并以“集雅堂”命名堂名。一樂堂村曾經(jīng)建過一樂堂、積善堂、松軒等,一樂堂村迄今只留存集雅堂,胡氏家廟(胡氏大宗祠)與崇報祠后層。其它都先后倒塌損毀,有的只留下廢墟遺址與殘缺的建筑青石。至今,胡氏家族尚有古建筑:湖前尚睦堂、尚睦墓,進士坊,黃稍光遠堂、壩頭挹清堂、關(guān)帝廟,東田重德堂、讓宅世辰堂、大公殿,馬站基教中堂、西上陳慶善堂等。而東田村還曾建有綠野堂、翠微堂、忠裕堂等等廳堂都已倒塌損毀。</p> <p class="ql-block"> 當前,青陽洲的新農(nóng)村建設也在不斷深入開展。各村紛紛修繕了古民居、古廳堂,對遺存的牌坊、古橋、古墓等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筑和設施,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政府將按規(guī)劃對琳湖進行改造,以“尋古訪今,漫步琳湖”為主題,配套建設各類宣傳文化設施,諸如村莊歷史典故、名人軼事、風俗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將在淋湖上建造棧道、亭子,在青龍湖種植荷花。</p><p class="ql-block"> 正在修繕集雅堂門廳倒塌部分,把集雅堂建成青陽胡氏始祖、進士及名人紀念館,弘揚先祖文化,建成“勤廉教育基地”,以先祖的功德為楷模,激勵后代努力奮斗創(chuàng)業(yè)。</p> <p class="ql-block">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黨和政府的重視支持,青陽洲百姓將不斷努力,古老的青陽洲面貌將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一個現(xiàn)代、文明、富足而又有古老和富含著文化底蘊的青陽洲,一定會凸顯出特色地域文化,一定會成為鄉(xiāng)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