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高高的山崗,腳下是綠波碧浪?!黄~子講著巨變的故事,心里有多么歡暢。”悠揚的歌聲從車窗外傳來。</p><p class="ql-block"> 6月4日星期天,我們一行7人,應(yīng)邀到溪龍鄉(xiāng)黃杜村里黃杜自然村盛子方家做客。進(jìn)入“中國白茶第一村”道路,邊上是彩色健康游步道,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別墅、茶廠映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 到了盛子方家,他拿出珍貴的白茶、黃茶、水果招待我們,妻子朱文潔一直在廚房忙碌,并約來胞妹盛偉琴早早地來幫忙擇菜、洗菜、切菜,做好后勤服務(wù)工作,屋里屋外一派熱情洋溢的氛圍。中午一大桌盛宴,子方說:“切(吃),切(吃)完,晚上還有新鮮菜?!贝蠹冶M情地享用。</p> <p class="ql-block"> 下午,子方首先領(lǐng)我們參觀了他家旁邊“黃杜一號院”民宿。聽女主人姜紅黃介紹:2020年建成,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連地下室3000多平方米。共有房間15個,餐廳包廂8個,可接納上百人就餐。免費提供游泳池、棋牌室、臺球桌等活動設(shè)施。</p> <p class="ql-block"> 接著,我們來到游客中心,瀏覽了金葉子景區(qū)簡介,景區(qū)總面積234.46公頃。并了解到,2023年2月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qū),從游客中心這里可乘坐免費觀光車游覽。</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沒有乘車,邊走邊欣賞,路過帳篷客,來到當(dāng)年習(xí)總書記走過的地方,中國安吉白茶源。</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觀景臺,看到兩尊塑像,一位是白茶之父劉益民,一位是安吉白茶第一人盛振乾。這里增添了一片葉子新式茶飲室和賣茶攤位。大家在此處合影留念。子方讓大家下山,到一戶人家歇息,喝茶聊天。</p> <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黃杜水庫水微微蕩漾,沿著水庫大壩走到了西端,子方指著一片剪伐后剛剛冒出嫩枝葉的茶山,說:“這就是我的茶山,30畝。另外還有20畝,共有50畝。”“這是你的發(fā)祥之地,這座金山要好好地珍惜它,保護(hù)好它。”不知誰說了一句。</p> <p class="ql-block"> 是呀,盛子方一家,還有那么多茶農(nóng)致富,靠自己勤勞雙手種茶、賣茶,過上了富裕生活。里黃杜自然村位于村的最南端,與遞鋪街道魯家村交界,人均只有7分田。據(jù)他夫妻倆介紹:</p><p class="ql-block"> 盛子方妻子朱文潔是上海長寧區(qū)人,1969年,17歲下放到云南勐臘縣,勞動鍛煉了四年,1974年,因離上海家太遠(yuǎn),被朋友介紹到浙江安吉黃杜村參加勞動,認(rèn)識了子方,1976年1月結(jié)婚。當(dāng)時子方兄弟4人,排行老大,姊妹2人,加上父母奶奶共10口人吃飯。因婚后生子,1980年上海安排工作,文潔沒有回上海,就在曉墅東風(fēng)塑料廠當(dāng)工人。1994年下崗,回村開始種茶。1997年擴(kuò)種,至1999年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50畝。每年采茶季節(jié)要請采茶工70多名,茶葉主要銷往上海、安徽等地,因質(zhì)量好于其他地方白茶,不愁銷售。毛收入每年50多萬元,扣除成本開支費用等凈利潤只剩下20多萬元。兒子華東師范大學(xué)經(jīng)濟(jì)管理碩士畢業(yè),在普陀區(qū)工作,已結(jié)婚生子,有房有車。</p><p class="ql-block"> 老倆口在山青水秀農(nóng)村,加上文潔退休金,一年30萬元的凈收入。2021年,黃杜村農(nóng)民人均收入63805元,超出全縣農(nóng)民人均24310元,走在全縣前列。應(yīng)了習(xí)總書記的話,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 晚餐,村書記盛阿偉和我們一起就餐。和我們同去的熊老板原打算晚餐不飲酒,見到大家高興,氛圍好,他也十分興奮,“我們辦企業(yè),你們種植業(yè),靠的是黨的富民政策,有一個黨的好領(lǐng)導(dǎo)。來,來,干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