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又看到一個學生墜樓事件,痛心之余也沒有太大的心里波動,畢竟這種事情太多,也見怪不怪了,但評論區(qū)里有一條評論刷新了我的認知,說是現(xiàn)在蓋的樓房太多,不應該蓋那么多樓,看看以前,也沒有那么多跳樓事件,呵呵,真的是覺得非常獨特的思維角度了,甚至呼吁國家出新政策限制蓋高樓。怪不得有的學校為防止學生墜樓用彩繩網(wǎng)兜底,但目的是博人眼球,還是出于本心的愛的教育就不得而知了,也不知道想出這個點子的聰明人究竟怎么想,真正想死的人會冒著死不成的風險玩兒一次別具風格的蹦蹦床嗎?他不怕調(diào)皮想玩兒蹦蹦床的孩子面臨死亡威脅嗎?</p><p class="ql-block"> 都說會哭的小孩兒有糖吃,的確是,現(xiàn)在的我們個個都是要糖高手,從應試教育走出來的孩子長大了,知道了應試教育的弊端,便從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過渡,想把人才輸出由書呆子變成多面手;以前我們小時間條件不好,受過的苦不想讓孩子受;我們讀書時吃的苦太多,所以給孩子減負,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但是我們的教育目的達到了嗎?以前確實有書呆子,現(xiàn)在的都是多面手嗎?我們吃的苦讓孩子避開了,但是孩子真的快樂了嗎?</p> <p class="ql-block"> 我沒有表達素質(zhì)教育不好的意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在素質(zhì)教育還不是很完善的階段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即使將來素質(zhì)教育基本完善了,也會存在許多實際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發(fā)現(xiàn),一起去改善。</p><p class="ql-block"> 一個窮孩子向父母索取能力之外的東西時,我們可能會去覺得這個孩子不懂事,但是我們一直喊著給教育減負的時候,教材內(nèi)容確實越來越簡單了,但考察的內(nèi)容還是原來的要求,課本上沒有的東西需要老師去補充,越來越簡單的教材背后需要的是詳細的知識點總結(jié)和教輔的結(jié)合使用才能學好的客觀事實,我們省力氣了嗎?我們減負了嗎?是教育階段的殊途同歸還是自欺欺人的表面游戲?我們也不好去妄下結(jié)論,更沒資格去質(zhì)疑權(quán)威。</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的我們被散養(yǎng)長大,確實吃過不少苦,但記憶中那些風雨背景下的天真面龐不正是健康結(jié)實的表現(xiàn)形式嗎?而且那些苦真的是苦嗎?在我們的記憶中不都是有趣和難忘的代名詞嗎?現(xiàn)在的孩子也能吃苦,只是沒有吃苦的機會,他們也有想要的東西,只是得到的過程太過容易,所以感恩和珍惜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像酒精那樣被醞釀出來,或者是有,但卻不醇香。他們沒能茁壯成長,是因為我們舍不得讓他們被熱曬雨淋,冷了暖氣,熱了空調(diào),無聊了玩手機,他們除了喜歡要求各種可速達的垃圾需求之外,似乎沒有特別強烈而又有意義的延時性欲望,我親眼看到過一個媽媽給自己十歲的兒子讓座,沒有任何特殊情況,就是單純地給兒子便利,習慣性地犧牲自己成全對方,他的孩子還指責她起身太慢,她甚至還道歉。沒有原則的溺愛真的是讓人無語,你可以愛自己的兒子,但你不能讓他覺得對他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你力所能及的時候傾你所有,將來呢?你能永遠為他的需求買單嗎?你不能,終有你力不能及的一天,而習慣索取,習慣快速滿足的孩子在突然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時候,缺乏感恩之心的他們會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你嗎?你能拿準在自己無力的時候不會遭到他們的抱怨?連一個讓座位的速度都能遭來嫌棄,將來不會給你更大的氣受嗎?這是你想要的嗎?你在他們心中是角色豐滿的父母親,還只是單純承擔責任的監(jiān)護人?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什么,快樂成長的同時,除了學習,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內(nèi)涵,但我們通常忽略這些非物質(zhì)形式,所以很多東西在很多方面起到了本末倒置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復大投毒案,北大弒母案,是最讓我覺得痛心的案子,如果沒有這聳人聽聞的駭世之舉,林森浩和吳謝宇是多么出類拔萃的孩子,太可惜了,如果說林森浩的父母平賤無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給到恰到好處的精神輸入的話,那么作為教師子弟的吳謝宇呢?教書育人的謝宇媽媽不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嗎?她能察覺不到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也許她最知道,但是對于一塊兒上好的瑜來說,她可能認為這點瑕疵成不了什么氣候。她永遠也不會想到瑕竟掩瑜,毀掉了他們一家。我們評判一個孩子的時候,成績占的權(quán)重最高,這正是教育中最急功近利的表現(xiàn),我們不能不說教育的導向有失偏頗。</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優(yōu)雅而緩慢的過程。對于教育來說這是多么浪漫而美好的詮釋,深以為然。它不是粗暴而快速的填鴨,而是春風化雨般的綿延無聲;它不是爭名逐利般的惡意競爭,而是不斷突破自我的歡喜滿足;它無需急功近利,但卻根植于內(nèi)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一個小芽芽,到一棵參天大樹,不僅要在意它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更要關(guān)心它扎根的深度,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將來它能抵抗多少風雨的洗禮都是無法預知的,唯有助其練就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擁有堅韌無畏的品質(zhì)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社會喧囂,人心浮躁,口號天天喊,政策日日更,講求民主,人皆可言,無論怎樣變化,都該守住本心,看好孩子,教育的初衷都是正向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家長是第一責任人,我們不該讓孩子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很多家長都說孩子被手機害了,我們家長難道就沒有責任嗎?在我們抱怨孩子敏感,玻璃心的時候我們難道只是旁觀者?我們習慣在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各種不滿,但如果能在問題出現(xiàn)以前防患于未然不是更好嗎?我們享受于孩子玩手機時帶給自己的安靜時光,卻無法忍受孩子沉溺手機影響學習的糟糕狀態(tài);我們習慣在孩子小的時候替他們包辦一切,卻無法忍受長大后的孩子缺乏主見;我們溺愛孩子不忍心他們受一點苦,卻無法接受他們面對困難時的脆弱和退縮;我們享受自己工作之余的獨處,卻無法接受跟孩子心靈溝通的漸行漸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種什么因得什么果,質(zhì)疑和吐槽的時候不妨多一些反思,教育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表達,是成長過程的一次次治愈,是愛和歡喜的情感抒發(fā),孩子是一面鏡子,孩子身上問題應該讓我們想到自己的輸入方式,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的教誨或能讓我們少走些彎路,與君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