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的教材?!彪p減政策落地后,老師們在減負增質(zhì)的路上摸著石頭過河,努力探尋有實效、有意義、易操作的特色教學活動,為提質(zhì)賦力。野三關(guān)鎮(zhèn)民族中心小學的科學老師們,結(jié)合本土自然資源,深鉆新課標,進行學科整合,開展了有趣的實踐探究活動,讓無聲的世界充滿有生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先猜猜我們本期探究的朋友是誰呢?</p><p class="ql-block"><b> 說它像只牛,不會拉犁頭</b></p><p class="ql-block"><b> 說它力氣小,背著房子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對,就是蝸牛。</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p><p class="ql-block"> 雙減背景下的科學教學要以豐富學生科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激發(fā)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為主。</p><p class="ql-block"> 二年級科學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觀察小動物,這個主題的設(shè)置非常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p> <p class="ql-block"> 基于課本,結(jié)合實際,二年級的科學老師們經(jīng)商量,確定以“我和蝸牛做朋友”作為科學實踐活動主題,讓學生在觀察、養(yǎng)殖蝸牛的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和探究的興趣。一場奇妙的蝸牛養(yǎng)殖、觀察之旅開始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初 探</b></p><p class="ql-block"><b>我與“小可愛”的快樂時光--觀察本土蝸牛</b></p> <p class="ql-block"><b>(1)“小可愛”,你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 天公作美,雨后是最容易找到蝸牛的,于是在二年級老師的陪同下,這些小“科學家”們開始在校園里找蝸牛了。</p> <p class="ql-block"> 到底是小小“科學家”,本領(lǐng)還真大,找來的蝸牛還不少呢。同學們緊緊的圍在蝸牛旁邊,和老師一起開始了蝸牛觀察之旅。 </p> <p class="ql-block"> 本土蝸牛雖然個頭比較小,但是在鏡頭下顯得格外可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調(diào)皮的學生們找來樹枝和樹葉,用樹葉去逗弄蝸牛,它還會伸出腦袋和你互動呢。</p> <p class="ql-block"><b>(2)“科學家”的小發(fā)現(xiàn):</b></p><p class="ql-block"> 小小“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蝸牛是黑色的,殼是左旋的,有四圈,形狀很像田螺,仿佛背了一間房子一樣。它沒有腳,腹部肌肉發(fā)達,是用腹部爬行的。而且頭上還有兩對觸角。蝸牛在爬行的時候會留下足跡,為了減少摩擦力,它在爬行時會分泌一種粘液,有深黃色的也有白色的。所以,蝸牛爬過的地方都能看到一條長長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b>(3)珍愛生命,放歸自然</b></p><p class="ql-block"> 為了培養(yǎng)同學們關(guān)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思想品質(zhì),老師組織學生們將找來的蝸牛又送回了它的家。瞧,他們多不舍啊,就那樣盯著蝸牛一步步慢慢的爬,要不是上課鈴聲響起,他們還不舍得回教室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再 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白富美”的校園行--養(yǎng)殖白玉蝸牛</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 25, 25);">目的</b>:</p><p class="ql-block"> 蝸牛的種類有很多,為了滿足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經(jīng)學校領(lǐng)導同意,二年級組決定網(wǎng)購一批蝸牛,把白玉蝸牛請進課堂,在班級內(nèi)共同飼養(yǎng)蝸牛。</p><p class="ql-block"> 白玉蝸牛,別名為非洲大蝸牛,又稱白肉蝸牛,因其肉雪白如玉而得名。它是腹足綱柄眼目動物。白玉蝸牛鉆土棲息、晝伏夜出,對環(huán)境極為敏感,是雜食性動物。有兩對角,長的那對是眼鏡,短的是觸角。喜歡水,不管它是不是縮在殼里睡覺,只要用水噴一噴,它準會從殼里伸出頭來。</p> <p class="ql-block"> 盼望著,盼望著,學校購買的蝸牛終于到了。</p> <p class="ql-block"><b>養(yǎng)殖過程:</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給“白富美”洗個澡</b></p><p class="ql-block"> 網(wǎng)購回來的寶貝經(jīng)過長途跋涉,一路顛簸,非常勞累,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將身子縮進了漂亮的殼里呼呼大睡。李智平老師正在用補給水分的方式喚醒這些睡美人。蝸牛,蝸牛,別睡啦,這么多小朋友還等著和你一起玩兒呢!</p> <p class="ql-block"> 知曉蝸牛被送來了學校,充滿好奇心的同學們趕緊跑到辦公室來瞧一瞧,他們等不及要和蝸牛一起玩兒了。</p> <p class="ql-block"><b>(2)“白富美”的新房子</b></p><p class="ql-block"> 幫蝸牛鋪上了舒適的床,給它們分好別致的新居,各班的老師和同學早等不急做它的新主人了。</p> <p class="ql-block"><b>(3)“白富美”做客我家</b></p><p class="ql-block"> 將白玉蝸牛給學生輪流帶回家養(yǎng)殖幾天,讓他和父母一起觀察交流。</p> <p class="ql-block"><b>(4)“白富美”的新生</b></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小心呵護,精心喂養(yǎng),把蝸牛養(yǎng)的可好了,沒幾天就產(chǎn)下了許多蝸牛卵。經(jīng)了解,白玉蝸牛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殖孔開口位于頸部右大觸角的后方。只要溫度適宜,一年四季都可繁殖。同學們異常興奮,心想:這么多的卵,全繁殖出來,夠每個小朋友領(lǐng)養(yǎng)一只啦!</p> <p class="ql-block"> 蝸牛卵的孵化需要極高的要求,受環(huán)境還有蝸牛自身的品種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蝸牛卵可孵化出蝸牛的時間并不確定,在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情況下,蝸牛卵才能正常孵化:1.適宜的溫度。2.適宜的濕度。3.無蟲無菌的環(huán)境,蝸牛卵過于脆弱,昆蟲可以將蝸牛卵食用,一些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食用蝸牛卵,吸取其中的營養(yǎng),不利于蝸牛卵的孵化。</p> <p class="ql-block"><b>(5)“白富美”的颯爽英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在養(yǎng)殖過程中,同學們開展了觀察小能手、妙筆小畫家、巧手“小科學家”、優(yōu)秀“小主播”、妙筆下的蝸牛等一系列活動,形式多樣,成果豐碩!</p> <p class="ql-block"><b>①觀察小能手</b></p><p class="ql-block"> 小小養(yǎng)殖員們可不是只養(yǎng)著好玩兒,他們通過幾天的觀察,還制定了蝸牛檔案。看來他們是在認真養(yǎng)殖。</p> <p class="ql-block"><b>②妙筆“小畫家”</b></p> <p class="ql-block"><b>③巧手“小科學家”</b></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根據(jù)自己觀察到的蝸牛樣子,親手制作了這些漂亮的手工藝作品。是不是非常像呢?</p> <p class="ql-block"> 快瞧,他們制作了一個蝸牛王國呢,蝸牛一家生活在這個漂亮的王國里。</p> <p class="ql-block"><b>④優(yōu)秀“小主播”</b></p><p class="ql-block"> 要為這位優(yōu)秀的學生點贊,他一邊觀察蝸牛還能一邊給我們做介紹呢。</p> <p class="ql-block"><b>⑤妙筆下的蝸牛</b></p> <p class="ql-block"> 通過觀察、養(yǎng)殖、記錄、討論、交流,同學們對蝸牛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每個班的同學都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寫了蝸牛觀察日記,全年級共收集了100多篇優(yōu)秀作品裝訂成冊。一起來欣賞二年級小朋友們的才華和學識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蝸之愛</b></p><p class="ql-block"> 總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由于天氣驟降,各班的班主任擔心凍壞蝸牛,趕緊采取緊急措施,找來了一個泡沫箱,將每個班的蝸牛一起放進溫暖的箱子里,然后放在辦公室給蝸牛們保暖。晚上是它們的活動時間,白天還好好呆在盒子里面,第二天來就發(fā)現(xiàn)它們爬的到處都是,看來,蝸牛像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一樣,都很好動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結(jié) 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悉心照料下,白玉蝸牛與同學們相處的十分融恰,已經(jīng)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許是環(huán)境的原因,白玉蝸牛在大野城生活一段日子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它不像剛開始那么健康了,成活下來的蝸牛越來越少,而且蝸牛卵至今都沒有被成功孵化,最終,我們不得不宣布此次白玉蝸牛的養(yǎng)殖暫時以失敗告終。</p><p class="ql-block"> 孩子們很傷心,老師們也很遺憾,但更重要的是總結(jié)反思,大家在一起討論交流,整理了一些失敗的原因:①不具備適宜的保溫條件,野三關(guān)的四月雖已入春,但依舊比較寒冷,室內(nèi)室外、晝夜溫差較大,如果遵循教材,將養(yǎng)殖時間定為五月或六月,氣溫會更適合白玉蝸牛生存。②蝸牛岀現(xiàn)不適沒有第一時間查明病因,對癥治療。養(yǎng)殖前,應(yīng)提前利用網(wǎng)絡(luò)了解白玉蝸牛的疾病預防相關(guān)知識。③我們對蝸牛的認識太少,養(yǎng)殖前預判面狹小,經(jīng)驗不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再出發(fā)</b></p><p class="ql-block"> 二年級組探究蝸牛的熱情不減,孩子們沒有就此放棄,仍再次掀起了探究蝸牛的熱潮。有的孩子繼續(xù)尋覓了一些本土蝸牛帶回家精心養(yǎng)殖,有的自行購買白玉蝸牛接著探究……</p> <p class="ql-block"> 瞧,她和蝸牛玩的多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尚自然之師,向未來生長。通過這次探究活動,我們不僅了解到了關(guān)于蝸牛的相關(guān)知識,還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科學素養(yǎng),也讓他們領(lǐng)會到了做人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蝸牛雖然行動緩慢,但它始終不急不躁,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難道做人不也是一樣嗎?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我們要像蝸牛一樣腳踏實地,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我們養(yǎng)殖的白玉蝸牛,那潔白的身軀仿佛在昭示我們,做人就應(yīng)該這樣清清白白。望著蝸牛背著重重的殼慢慢爬行的樣子,我們明白了:如果那殼是責任和擔當,那他就是負重前行的榜樣;如果那殼是貪欲所獲,那是多么沉重的負擔,多么醒目的警示啊!</p><p class="ql-block"> 回眸深思:教育,也就像牽著一只只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不成熟的歲月,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著生命中最淳樸的一面。我們放慢腳步又何妨,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傾聽孩子內(nèi)心聲音在俗世的回響,這其中成就的,又何止是孩子?</p><p class="ql-block"> 一次實踐,一份收獲,一路成長!百年野小的師生們將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繼續(xù)開展多學科整合的探究活動,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逐夢人而努力奮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動策劃:李智平 鄧艷芬</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寫:李艷梅 黃江蘭</p><p class="ql-block">視頻剪輯:洪銀松 艾康生 譚傳勇</p><p class="ql-block">圖片收集:譚千桃 鄧淑玉 李龍英 譚田英</p><p class="ql-block">成果指導:譚喜翠 譚桂萍 何桂芳 張偉 鄧金秀 黃美玲 楊薇薇 </p><p class="ql-block">審 核:趙學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