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讀《道德經(jīng)》14</p><p class="ql-block">不上賢,就是不尊重知識嗎?</p><p class="ql-block"> 近在《論語?學而第一》中,讀列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突然聯(lián)想到這無或許是《道德經(jīng)》中講的“不上(尚)賢”一說最好的解讀,如果這樣的話,那么《道德經(jīng)》第三章的解讀就有了積極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請看第三章:不上(尚)賢,使民不爭;不貴(推崇)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炫耀)可欲,使民不(迷)亂。是以圣人之治也(無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無為之治)而已,則無不治(天下太平)矣。</p><p class="ql-block"> 不尚賢是老子無為而治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如果把“賢”解讀為:有道德,有才干的人。那么不尚賢就與無為而治的最終目的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相悖。而把賢解讀為“巧言令色”,則前后通貫,全盤一致了。</p><p class="ql-block">也與下面的不在百姓中推崇享用高檔物品,不鼓勵炫耀奢侈的生話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賢”和后面的“知(妄想)”“欲(貪圖享樂)”應有同樣的解讀。如果天下的士大夫們(百姓)都的做到這一點,則天下還不太平嗎?(無為而治的目標)</p><p class="ql-block"> 其實,在我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一個特殊時期,那時候最流行的一種自我反省的方式叫“斗私批修”,現(xiàn)在想來,豈不是一種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精神修煉嗎!</p><p class="ql-block">(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