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偶 像 與 粉 絲</b></p><p class="ql-block"> ——學二胡拜師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發(fā)生一啟事件,甘肅一女孩是香港某明星的粉絲,家境并不富裕的她花錢專程去香港求見明星一面,該明星拒見而抱憾自殺,讓人唏噓!</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偶像出席的公共場所,有些粉絲可能過度崇拜偶像而情緒失控,當眾人面摟抱,親吻偶像,被視為突發(fā)事件。所以很多影視明星膽心受襲,專門顧了保鏢。</p><p class="ql-block"> 粉絲的行為讓我不解。</p><p class="ql-block"> 最近幾件事讓我明白,粉絲的慨念原是一個群體,而不是某個個體。名人,明星想方設法圈粉,是其能耐。但就某個特定的粉絲而言,有他不多,無他不少,某粉絲如果自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而去無限度地去親近偶像,馬上會惹得偶像反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喜歡,或者崇拜,是一種原罪。這種認知是我從學二胡拜師的幾次經(jīng)歷中體會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 我小時候有一位姓陳的鄰居長輩,是大學音樂系的二胡專業(yè)老師,二胡拉得很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jù)說很有名氣。</span>每晚他居家的樓上都會傳出二胡琴聲,我每每路過都會駐足聽上很久。有時他拉的晚了,悠悠琴聲飄來,更讓我有了一種陶醉的感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賽馬》、《江河水》、《小花鼓》、《良宵》等名曲都深深地印進了我的腦海。</span></p><p class="ql-block"> 我這種對二胡的喜好保持了很久,直到下鄉(xiāng)插隊時,為豐富我們知青的文化生活,父母工作的高校音樂系將一些淘汰的樂器送給我們知青點,有幾把二胡、幾個笛子。我挑了一把琴桿帶龍頭的二胡,經(jīng)一番鼓搗竟能拉出些殺雞般的調調。母親知我學習二胡,不知從哪搞到一本油印的二胡集回家時送我。沒人教零基礎也從未拉過練習曲的我自己讀譜自己揣摸,每有閑暇堅持練琴。記得還組織幾個同樣愛好二胡的知青伙伴拉《奔馳在千里草原》齊奏,在一次知青組織的文藝活動上演出,只是齊奏變成了亂拉。</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恢復高考上了大學,系里組織樂隊參加學校文藝匯演,我居然也被選中拎把二胡裝腔做勢濫竽充數(shù)登臺表演……</p><p class="ql-block"> 大學畢業(yè)入職忙于工作,再也沒摸過二胡,一把曾經(jīng)玩過的二胡沉睡了近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有了時間,畫畫、習字是本行,幾乎全天候都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為調劑節(jié)奏換換腦子,又撿起了那把老琴,好在網(wǎng)上有一些教授二胡的視頻,每每打開跟著學習??赡苁切r候的印記,愈發(fā)癡迷。繼而想拜師學藝。我供職的學校有音樂學院,同事間相互熟悉,經(jīng)介紹一位后入職并不相識的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yè)年輕的二胡老師,互加了微信。老師言家務工作繁忙婉拒,又推薦了她的琴友,我?guī)е槭侄Y專程拜訪,也只是簡單寒暄幾句并未表達出接納教琴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無奈,又回歸網(wǎng)上。每日有閑翻視頻,看直播,劃屏點贊加關注,終被幾位二胡高手所折服,不自覺間成了他們的粉絲。于是,求加微信,不“恥”下問,啰里啰唆問題一大堆……可互動與我希籍甚遠,人家只是簡單回復或發(fā)幾個表情包應付一下了事,這讓我頗感冷落!</p><p class="ql-block"> 反思自己,豁然開悟。</p><p class="ql-block"> 經(jīng)數(shù)十年的打拼,自己在業(yè)內也算有些成就,小有名氣。職內教授三級,市里撥尖人才,參加全國屆展數(shù)次,央視書畫頻道錄制節(jié)目,國內國外屢辦畫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有私人藏家舍得拿出些銀兩。也引許多業(yè)余繪畫愛好的粉絲“膜拜”,今日請吃飯,明日帶著作品來求教,虛榮心一次次被滿足,被放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友人調侃無論“社會地位”,還是“江湖地位”都有了。</span>而有某粉絲表達出特別的熱情時,自己也有些躲閃不及的趕腳。反觀自己學習二胡的遭遇,我突然有了深深的自責,甚感對不起那些把自己視為“偶像”的“粉絲”們……</p><p class="ql-block"> 人因為喜歡做某種事,從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時,就成了粉絲。粉絲會不由自主地放低自己的身段, 不厭其煩地討好偶像,想博得人家的認可。這也有些像一個單戀的人見到自己心儀的異性,自信心頓失還想和人家套近乎,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搞得自己灰頭土臉,說重一點,這叫“自貶身價”,或“自毀長城”…… </p><p class="ql-block"> 所以,粉絲崇拜偶像是自然的,但粉絲們應當自律,默默地仰視就好,決不要無意義地去巴結,去貼近。否則,終得一個被人厭棄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30日于廈門聞風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