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代人的稱謂</p><p class="ql-block">【名和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韓愈字退之等。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古人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p><p class="ql-block">【號】 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等。</p><p class="ql-block">【官爵】 對為官之人稱官爵的比較多。如:孫討虜(孫權(quán))、杜工部(杜甫)、王荊公(王安石)等。為尊稱。</p><p class="ql-block">【郡望】 包括出生地和住地。如:韓昌黎(韓愈)、王臨川(王安石)等。為尊稱。</p><p class="ql-block">【官地】 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長沙(賈誼)、柳柳州(柳宗元)等。為尊稱。</p><p class="ql-block">【齋名】 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古代文人多喜歡給自己的書齋起個齋號或室號,于是稱齋號或室號就成了尊稱。如:楊誠齋(楊萬里)、聊齋先生(蒲松齡)等。</p><p class="ql-block">【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著名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分為美謚與惡謚?;实鄣闹u號為一個字,如:漢文帝、漢武帝。其他人的謚號大多為兩個字,如:文忠公(歐陽修)、武穆王(岳飛)。</p><p class="ql-block">【廟號】 廟號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是稱呼死去的皇帝的。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chuàng)立基業(yè)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從漢代始,開國皇帝一般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稱“宗”。如唐代: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p><p class="ql-block">【年號】 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是封建皇帝紀(jì)年的名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當(dāng)然,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唐太宗李世民年號為“貞觀”,而唐玄宗開始的年號為“先天”,后又改元為“開元”,后又改元為“天寶”。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上不在任內(nèi)改元,所以可以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明代的萬歷皇帝、嘉靖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p><p class="ql-block">【謙稱】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p><p class="ql-block">1.一般的謙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xué)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不才、不佞、不肖(謙稱自己沒有才能或平庸);在下(晚輩或地位低的人稱自己);老朽、老夫、老拙(老人稱自己);晚生、晚學(xué)(讀書人謙稱)。</p><p class="ql-block">2.帝王謙稱:孤、寡、寡人、朕、朕躬。(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p><p class="ql-block">3.官吏謙稱:下官、末官、小吏、卑職。</p><p class="ql-block">4.“家”稱:家父、家尊、家嚴(yán)、家君,家母、家慈,家兄、家姐。</p><p class="ql-block">5.“舍”稱:舍弟、舍妹、舍侄、寒舍。</p><p class="ql-block">6.“犬”稱:犬子。</p><p class="ql-block">7.“小”稱: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稱自己)、小兒(對別人稱自己的兒子)、小女(對別人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p><p class="ql-block">8.“拙”稱:拙著、拙作、拙見。</p><p class="ql-block">9.“鄙”稱:鄙人、鄙意、鄙見。</p><p class="ql-block">【敬稱】 稱別人時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p><p class="ql-block">1.“令”稱: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p><p class="ql-block">2.“賢”稱:賢弟(可以表示對自己的弟弟的尊稱,也可表示對自己的結(jié)拜義弟的尊稱)、賢侄(對侄輩年輕人的尊稱)。</p><p class="ql-block">3.“先”稱:用于敬稱已死去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先帝(死去的皇帝)、先父或先考(死去的父親)、先慈或先妣(死去的母親)。</p><p class="ql-block">4.“太或大”稱: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大(太)父(祖父)、大(太)母(祖母)。</p><p class="ql-block">5.稱帝王: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p><p class="ql-block">6.稱皇太子、親王:殿下、千歲。</p><p class="ql-block">【百姓稱謂】 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民、黎庶、黎元、蒼生、氓等。</p><p class="ql-block">【職業(yè)稱謂】 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扳叶 ?,“丁”是名,“庖”是廚師;“師襄”,“襄”是名,“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優(yōu)孟”,“孟”是名,“優(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表明職業(y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朋友關(guān)系稱謂】</p><p class="ql-block">1.貧賤之交: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p><p class="ql-block">2.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p><p class="ql-block">3.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p><p class="ql-block">4.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p><p class="ql-block">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p><p class="ql-block">6.竹馬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p><p class="ql-block">7.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p><p class="ql-block">8.忘年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p><p class="ql-block">9.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p><p class="ql-block">10.車笠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p><p class="ql-block">11.君子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p><p class="ql-block">12.神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或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年齡稱謂】</p><p class="ql-block">1.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lt;/p><p class="ql-block">2.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p><p class="ql-block">3.豆蔻:女子十三四歲。(豆蔻一詞,典出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蒄梢頭二月初。春風(fēng)十里揚(yáng)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p><p class="ql-block">4.束發(fā):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p><p class="ql-block">5.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dá)到壯年,故稱“弱冠”)。</p><p class="ql-block">6.而立: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p><p class="ql-block">7.不惑: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p><p class="ql-block">8.知命: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p><p class="ql-block">9.花甲:六十歲。</p><p class="ql-block">10.古?。浩呤畾q。</p><p class="ql-block">11.耄耋:八九十歲。</p><p class="ql-block">12.期頤:一百歲。</p><p class="ql-block">【性別稱謂】</p><p class="ql-block">1.巾幗: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p><p class="ql-block">2.須眉:古時男子以胡須眉毛稠秀為美,故以須眉為男子的代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