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和2023年分別是爸爸張孝先、媽媽金淑英的百年誕辰。為撰寫《仰望父母》一書,反復翻閱他們遺存的老相冊,力求從中尋覓到更多爸爸媽媽在生命征程的各個階段中留下的“足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本抗美援朝專緝的相冊里,百余張135相機拍攝的小照片,都是爸爸在朝鮮戰(zhàn)場上拍攝的部隊指戰(zhàn)員戰(zhàn)斗和生活的場景、繳獲的武器和戰(zhàn)俘的照片…… 夾雜于其中的這幾張泛黃的老照片,是爸爸媽媽為我們留下的最珍貴的童年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媽媽1939年入黨,入黨時年僅15歲半??谷諔?zhàn)爭時期一直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婦救會工作;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軍,與爸爸并肩參加了濟南、淮海等著名戰(zhàn)役,1949年解放上海后第一次轉(zhuǎn)業(yè)。1950年朝鮮戰(zhàn)爭打響,媽媽積極響應黨和國家征召,再次穿上軍裝重返原部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原準備與父親共赴朝鮮,集結(jié)后卻發(fā)現(xiàn)己懷有身孕,媽媽曾對我說過,“我當時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你爸爸。我每天獨自到操場上跑步,練雙杠爬上跳下,希望能通過大運動量造成流產(chǎn),達到赴朝參戰(zhàn)的目的?!?可是事與愿違,不得己被留在山東曲阜的孔府,擔任81師留守中隊的副隊長。而我則于次年6月在27軍留守醫(yī)院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媽媽很忙,既要照管好本師留守人員的生活和安全,還要隨時做好犧牲干部家屬和遺孤的撫慰及安置工作,同時要組織并參加各種政治教育和文化學習,根本無暇顧及我們姐妹倆的起居,姐姐不滿2歲就送進托兒所;而我剛出生,媽媽不等我滿月就全身心投入工作,除了喂奶不得不親力而為外,將襁褓中的我全權(quán)交付于配屬的媬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新年,媽媽把我抱到照相館,拍下這人生第1張照片,帶給前線未曾謀面的爸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姐妹倆的這2張照片都拍攝于1952年,前面1 張是春節(jié)前后嚴寒的冬季,后面1張是炎熱的夏季。媽媽的目的只是為了在前線的爸爸,能在戰(zhàn)斗的間隙看一眼后方女兒的成長狀態(tài)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10月,爸爸隨27軍從朝鮮戰(zhàn)場凱旋歸國,回到闊別2年的家,心情可想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爸爸赴朝參戰(zhàn)期間出生的,從來沒有見過爸爸,當他進門見到我,伸出手想要抱我時,剛1歲多的我嚇得躲到媽媽身后,緊緊抱著媽媽的腿喊道,“媽媽媽媽,不要這個大叔叔到我們家”。這個場景后來成了媽媽“戲逗”我的經(jīng)典段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赴朝參戰(zhàn)時,姐姐也剛滿1歲,本就沒有什么記憶,又時隔2年未見,面對愛意滿滿陪著玩耍的爸爸,她轉(zhuǎn)過臉去,還噘著小嘴,一副不情不愿的樣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張照片記錄了我們與同齡人不一樣的童年經(jīng)歷。因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媽媽給姐姐起名“張戰(zhàn)地”(2排右3),給我起名“張戰(zhàn)衛(wèi)”(前排右1),我們都是不滿2歲就被送入托兒所全托的。同班的小伙伴中還有女生名字叫“抗美”、男生名字叫“援朝”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部隊實行的是供給制,我們上托兒所是免費的,爸爸媽媽們都沒有工資,而政府和部隊不但按月給我們這些孩子發(fā)放補貼,而且在我們不夠入托年齡時,部隊還配給媬姆…… 媽媽晚年回憶時說,“朝鮮戰(zhàn)場很艱苦,能保證每天吃到炒面和土豆就很不錯了,我就組織留守家屬,用孩子的補貼錢買些肉,自制成便于攜帶和保存的肉松;買點毛線,編織成手套或襪子,想辦法帶到前線?!?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雖然我們的童年缺失了爸爸媽媽的愛,但政府和部隊給予了我們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合影中13名幼童、22名工作人員,嚴重的幼、教比例倒掛,上至托兒所所長、黨支部書記,下至醫(yī)療、總務、保育、警衛(wèi)、炊事等,所有崗位配置俱全,他們盡職盡責地工作,使我們得到了全方位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6月1日是部隊完成抗美援朝任務、凱旋歸國后的第一個兒童節(jié),托兒所非常隆重地舉辦活動,并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日月星辰的循環(huán)往復中,時間已經(jīng)到了2023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70年啦,當年稚嫩的幼童現(xiàn)在都年逾古??;當年帥氣靚麗的叔叔阿姨也都進入耄耋之年。經(jīng)前輩回憶確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排左1為軍醫(yī)段桂楓阿姨、左2為總務長倪素芝阿姨(現(xiàn)住南京干休所)、左3為支部書記李志民阿姨(現(xiàn)住石家莊干休所)、左4為所長叔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排左4為孫秀水阿姨(現(xiàn)住泰州干休所)、左7為金鑫阿姨(該照片的保存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排左4為炊事班長王兆鄂叔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誠摯感謝叔叔阿姨們當年為我們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所付出的努力!衷心祝愿叔叔阿姨們晚年幸福?。〗】甸L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媽媽都是抗戰(zhàn)時期參加革命的老戰(zhàn)士,1944年結(jié)婚,歷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直到1953年才拍下這第1張合影,也是唯一的倆人都穿軍裝的照片。1954年媽媽第2次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媽媽共生育過5個兒女,長女張戰(zhàn)利出生于1946年,正值解放戰(zhàn)爭初期,膠東解放區(qū)最艱苦時期,頻繁的戰(zhàn)事不得己將她寄養(yǎng)于老鄉(xiāng)家。年底的一次國民黨軍還鄉(xiāng)團反攻倒算,媽媽要組織群眾“跑反”,顧不上病中的女兒,十多天后回到村里時,未滿周歲的女兒己經(jīng)夭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957年姐姐、我、大弟弟張戰(zhàn)平、小弟弟張琳先后出生,爸爸的軍人職業(yè),注定我們與他分多離少,我們的童年都寄宿在部隊的托兒所和小學里,爸爸和媽媽分別在鎮(zhèn)江軍營和南京地方工作,我們的寒暑假也多是分居2處,以致于小弟弟出生后竟連1張合影都沒有拍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經(jīng)掰著手指仔細計算過,從出生到10歲,我真正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日子,滿打滿算不超過500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盡管如此,受爸爸媽媽的影響,受生活環(huán)境的熏陶,長大后,我們姐弟4人不約而同都選擇了“軍人”這個神圣的職業(yè),也算是子承父業(yè),接力于爸爸媽媽未盡的國防事業(yè)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