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家對成語“對牛彈琴”應(yīng)該不那么陌生比較熟悉吧,那是否知道它的出處是來自那里呢?其實追根溯源,原來它出自牟子撰寫的《理惑論》書中的一個寓言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理惑論》成語“對牛彈琴”原文:“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zhuǎn)為牛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lt;/span></p> <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音樂天賦超常,他既能作曲又能演奏,而且樂器演奏都能表達(dá)出自己的情緒及情感,總而言之對音樂的熱情投入估計沒有人能比得過他。他特別擅長用七弦琴來彈奏,彈奏的曲子非常好聽、很有節(jié)奏感而且優(yōu)美動聽,因此很多人都非常樂意愛聽他彈琴,認(rèn)為是一種生活享受,人們很敬重他。</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的春天,公明儀帶著自己的愛琴來到了城郊的田野間散步,面對著晴朗湛藍(lán)的高空萬里無云,好像碧玉一樣青翠美麗,和煦的春風(fēng)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了他的面前,讓他春風(fēng)吹拂心情非常舒暢。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不遠(yuǎn)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野外不停的吃草,田園生活令他興致勃發(fā),突發(fā)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演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p> <p class="ql-block"> 雖然公明儀演奏的曲子曲調(diào)歡快、動感十足、悠揚悅耳、旋律美妙,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么高雅的曲調(diào),仍然低著頭繼續(xù)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奏出的美妙意境。</p><p class="ql-block">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fā)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了起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公明儀的簡介,戰(zhàn)國時代人物。自幼有音樂天賦,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調(diào)鏗鏘殊妙。然而家境貧寒,買樂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后有宮庭樂師彌留之際,以為孺子可教,便將其一生鐘愛之琴饋贈于他。從此,公明儀見人就笑,人以為他瘋了。</span></p> <p class="ql-block">作品鑒賞:</p><p class="ql-block"> 一、思想內(nèi)容。公明儀給牛彈奏《清角》這樣優(yōu)美的樂曲,牛卻照樣低頭吃草,并不是牛沒聽見,而是樂曲不合它的耳朵。假如換成蚊子、牛虻 的聲音,或者小牛犢孤獨的叫聲,它馬上就調(diào)轉(zhuǎn)尾巴,豎起耳朵,走來走去地聽。這個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要看清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而不能高曲和寡。后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就是白費心機(jī),最終徒勞無益的。</p><p class="ql-block"> 二、藝術(shù)特色?!皩ε椙佟边@個成語,一詞本是譏笑對方的人不看對象,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nèi)行話,所以引用的時候必須區(qū)別對象來處理。對于某些頑固的人來說,同他們講道理,有時確實是“對牛彈琴”,白費勁兒的。但是對于各種不同水平的群眾來說,這個成語卻不適宜亂點鴛鴦譜或亂濫用。</p><p class="ql-block"> 三、對后人影響。成語“對牛彈琴”對后人影響很大,如清朝具有很高藝術(shù)水平的四大僧侶畫家之一石濤的《對牛彈琴圖》,構(gòu)圖奇險,筆墨老到,意境突出,是人物畫的杰作。此圖通過作者自題“世上琴聲盡說假,不如此牛聽得真”等詩句,反映出作者難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聲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獨落寞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插圖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