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上半年,我連續(xù)籌劃了兩個攝影展。二月初,我與銳影工作室成員在芝加哥周氏兄弟藝術(shù)中心舉辦了一場名為《Light & Beyond》的攝影展。而五月初,我又在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個人攝影展《科藝同輝》。參觀攝影展對欣賞者而言是一次獨特的體驗。大幅的照片懸掛在墻上,帶給人們一種無法在顯示屏上體驗到的氛圍和質(zhì)感。而對于攝影師來說,攝影展則是一次考驗。當作品被打印成大幅照片進行展示時,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引以為傲的作品中存在著許多技術(shù)上的缺陷,甚至有些照片在放大后顯得粗糙無比,令人失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的作品在小尺寸展示時通??雌饋硗昝罒o瑕,但當尺寸變大后,細節(jié)問題就會暴露出來。這時我們才意識到畫質(zhì)并不僅僅是技術(shù)上的要求,它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美學價值:畢竟,觀眾對瑕疵的反應也是一種情感,盡管它并不是作者希望傳達的情感。而高質(zhì)量的畫質(zhì)可以幫助攝影師更好地傳達情感、表達觀點,并創(chuàng)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攝影作品都是要打印出來,掛在墻上供人欣賞的。然而如今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多數(shù)攝影作品可能永遠都不會離開手機屏幕,即便能在筆記本電腦上欣賞已經(jīng)算是一種奢侈。今天的社交媒體及其算法造成了一個信息的陷阱,限制了讀者的思維空間,使其越來越狹隘。這不僅改變了讀者的欣賞習慣,也對攝影師的拍攝與后期制作過程帶來了深刻的負面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機屏幕相對于實體展示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如今幾乎人手一機,許多人在有空閑時第一時間拿出手機。因此手機作為傳播媒介具有廣泛性:能夠讓全世界大多數(shù)人成為潛在的讀者。不過手機傳媒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性:全世界的作品都在幾寸見方的屏幕上爭奪每位讀者的注意力。盡管通過社交媒體在手機上展示一件作品可以讓所有人看到,但并不能確保所有人都會成為你的讀者。因此,手機展示的讀者數(shù)量未必能超過同一張實體印刷作品在展覽廳里的觀眾數(shù)量。我在《攝影范談》的文章中已經(jīng)詳細討論了這一問題,這里就不再重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手機屏幕尺寸較小,一般只有幾寸見方,因此圖片的尺寸也相對較小。在一般情況下,高質(zhì)量的攝影作品輸出需要300DPI(每英寸的點數(shù)),這意味著每個英寸的邊長需要300個像素。對于要求嚴格的高清晰度輸出,需要達到600DPI,而一張普通的圖片可能需要150DPI,否則會很容易看到像素塊。因此,在一個長邊為5英寸的手機屏幕上,圖片的長邊大約需要1500像素(=300 x 5),這已經(jīng)足夠了。換句話說,第一代擁有一百萬像素的數(shù)碼相機基本上可以滿足要求,而今天的六千萬像素圖片即使裁剪掉98%,在手機上展示時的質(zhì)量也幾乎沒有明顯影響,簡直是殺雞用牛刀。此外,社交媒體網(wǎng)站會對圖片進行大幅壓縮,手機對畫質(zhì)的要求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張圖片的用途直接影響著攝影師的拍攝過程。如果一張圖片最終只是用于社交媒體上,那么對于拍攝的要求會很低。特別是對于野生動物攝影師而言,在這種低像素要求下的拍攝難度將大大減少!如今許多一流的專業(yè)攝影師的收入來源與過去大不相同,攝影作品的最終用途不再是用于大幅實體展示,而是放在手機上爭奪社交媒體中的商業(yè)流量,所以手持拍攝已經(jīng)足夠!這種拍攝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也影響到許多初學者在拍攝和后期處理上的嚴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張圖片擁有很多像素并不意味著它的展示尺寸可以很大。我常常強調(diào)一張圖片至少要經(jīng)得起1:1的考驗,也就是說將圖片在顯示屏上放大到與輸出相同的尺寸時,細節(jié)上的瑕疵是看不出來的;而對于圖片中重要的細節(jié)部分,更需要經(jīng)得起放大到400%的考驗。一張圖片的像素和畫質(zhì)共同決定了它輸出尺寸的極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認真的攝影師至少不會僅僅在手機上看片修片,至少會使用一臺十幾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在這樣的條件下,經(jīng)得起考驗的作品通??梢源蛴〕?2英寸的長邊,這也是許多嚴重依賴后期處理產(chǎn)生的創(chuàng)意作品的打印尺寸無法超過十幾英寸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攝影師來說,24英寸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嚴謹?shù)臄z影師一定會在大于24英寸的顯示器上查看照片。在這樣的尺寸下,拍攝中的清晰度缺陷將顯露出來:風光攝影師會開始意識到三腳架的重要性;野生動物攝影師會深刻理解清晰度和質(zhì)感的艱難,相機設(shè)置、拍攝技術(shù)、光線要求以及與野生動物接近等都變得更加困難。</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拍攝的作品。打印成36英寸寬度在《Light&Beyond》攝影展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輸出48英寸的圖片是嚴格的要求:這時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手中頂級全畫幅相機的所有像素。這意味著在拍攝前期需要精確構(gòu)圖、準確對焦以及相機的穩(wěn)定性等方面都有著最高的要求。風光攝影通??梢宰龅?,但在野生動物攝影中,如果主體大小不能填滿畫面,要在這個尺寸下打印圖片就不容易隱藏缺陷。</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在美國西部華盛頓州麥田里拍攝的作品。打印成48英寸寬度在《Light&Beyond》攝影展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不使用AI技術(shù)來增加像素?AI技術(shù)并非萬能的。在增加像素的同時,它通常會引入額外的缺陷,盡管在小尺寸展示時這些缺陷往往不太明顯。然而,在48英寸這樣的大尺寸下,當前的AI技術(shù)通常會暴露問題,產(chǎn)生不自然的質(zhì)感和紋理。這些細微的差異能夠影響作品的真實感和觸感,以及觀眾的代入感和沉浸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48英寸以上的圖片,在目前的成像技術(shù)水平下通常需要進行圖像拼接:將多張較低像素的圖片拼接成一張較高像素的圖片。圖像拼接對于拍攝和后期處理都有特定的技術(shù)要求,這是另一個討論的話題。這樣的大尺寸畫面給觀眾帶來的身臨其境的震撼是小尺寸圖片所無法達到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在美國西南部荒野中用無人機拍攝的作品。由24張圖片拼接而成。打印成54英寸寬度在《Light&Beyond》攝影展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影響畫質(zhì)的因素不僅僅是像素和清晰度,還包括噪點、寬容度、局部對比度、色彩準確性以及后期處理方式等。前期最重要的因素是曝光量和拍攝距離——曝光量越大、拍攝距離越近,畫質(zhì)就越高。在四年前的《ISO都已經(jīng)恒定了,我們變不變?》一文中,我曾討論過曝光量、ISO和畫質(zhì)的關(guān)系。如今,大多數(shù)頂級相機幾乎都具備ISO恒定性,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相機的畫質(zhì)與ISO幾乎無關(guān)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畫質(zhì)的關(guān)鍵因素是光圈和快門速度的組合,它們共同決定了曝光量。在特定環(huán)境下,曝光量僅與光圈和快門速度有關(guān)。如果創(chuàng)作條件允許,盡量使用較大光圈和較慢快門速度可以大大提高畫質(zhì)。在暗光、小光圈和快速快門速度的情況下,自動曝光系統(tǒng)會自動提高ISO值,這可能導致燥點與ISO有關(guān)的錯覺。低曝光量(高ISO)和遠距離拍攝的照片可能會很清晰,后期降噪可能也會很成功,但通常會失去反差和色彩敏感度,使畫面顯得平淡無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畫質(zhì)與ISO無關(guān),我常常建議野生動物攝影師在手動(M)模式下,在足夠景深的條件下選擇盡可能大的光圈,同時在足夠速度的前提下選擇盡可能慢的快門速度,盡量增加實際曝光量,并減少曝光補償來自動降低ISO值一到兩擋“向左曝光”。這樣可以既保證畫質(zhì),又避免局部過曝的情況。盡管這樣的圖片在相機顯示屏上看起來偏暗,但是后期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然,曝光量還受環(huán)境光強度的影響,因此也具有局部性。暗部的曝光量通常遠遠不及亮部,特別是在逆光拍攝的情況下更為明顯。盡管后期可以大幅度提高暗部的亮度,但暗部的畫質(zhì)往往無法令人滿意。適當使用包圍曝光技術(shù)可以提高暗部的畫質(zh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離是王道,無論是對于風光攝影還是野生動物攝影。距離不僅會導致動物在畫面中顯得很小,需要進行大量剪裁才能突出主體,而且鏡頭與被攝對象之間的大量空氣會導致對焦系統(tǒng)不準確,同時也會影響畫面的對比度,就好像透過一層厚厚的玻璃拍攝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b>為什么我們追求畫質(zhì)?因為畫質(zhì)對于攝影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技術(shù)層面上的表現(xiàn),更關(guān)乎作品的藝術(shù)性、觀賞性和專業(yè)性。它是攝影師傳達創(chuàng)作意圖和引起觀眾共鳴的重要工具,值得攝影師在拍攝和后期處理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guān)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范談》目錄:</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dacxj7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攝影范談》專欄目錄</a></p> <p class="ql-block">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早年獲李政道CUSPEA獎學金,旅美三十余載,涉足物理,醫(yī)學和攝影等完全不同的領(lǐng)域。是物理學博士,放射醫(yī)學專家,美國醫(yī)學物理學會院士,同時又是國際頂級在線攝影藝術(shù)畫廊1x.com的策展人及中國大使,四光圈攝影創(chuàng)作團隊發(fā)起人之一,銳影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作品在國際攝影界屢獲殊榮, 頻繁發(fā)表在國內(nèi)外出版物,在多個國際展覽中展出,并被多家圖片社收藏。他的全部攝影作品收集在其個人網(wǎng)站:</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johnfanphotography.co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John Fan Photography 個人網(wǎng)站</a></p> <p class="ql-block">范朝亮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范談集 - 三周改變你的攝影觀》于2019年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性的靈動 - 大自然的攝影語言》于2017年元旦出版,入選2017年1月百道好書榜。第二版于2019年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