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津渡“千年古渡,千年老街?!?</p><p class="ql-block">“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 古渡的繁忙景像早已遠(yuǎn)去,從待渡亭到往江邊的街巷和老碼頭,現(xiàn)只有款款而行的游人。 </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說:“建筑是凝動的音樂”。古街的屋脊和墻脊,重復(fù)有序的節(jié)奏感和線條感,構(gòu)成起伏有致、高低相隨的旋 律。 </p><p class="ql-block">古建筑的韻律,剛勁有力。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的陽剛之美也賦予年輕女孩颯爽之氣。 </p> <p class="ql-block">4月11日上午,同學(xué)三三兩兩結(jié)伴游覽西津渡古街。我總是一個人在尋訪,同學(xué)結(jié)束參觀,等我一起中餐。我只游了一半,將在第二天用整個下午給自己補課。 </p><p class="ql-block">導(dǎo)游圖。 </p> <p class="ql-block"><b>西津渡古街,</b>又稱小碼頭街。始建于六朝時期,東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長江路,全長約千米。</p><p class="ql-block">這一區(qū)域是鎮(zhèn)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qū),是鎮(zhèn)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p><p class="ql-block">從古街的南門進(jì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現(xiàn)只是在圍墻外路過。 </p> <p class="ql-block"><b>昭關(guān)石塔,</b>位于古街南段,建于元代,為過街石塔,塔高約5米;塔基的東西兩面都刻有“昭關(guān)”兩字,故稱。 </p><p class="ql-block">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無數(shù)游客從塔下的券門經(jīng)過都是在禮佛。 </p> <p class="ql-block"><b>救生會舊址,</b>建于康熙三十一年 (1693年) ,距今已有300多年。</p><p class="ql-block">早期創(chuàng)設(shè)應(yīng)追溯到宋代。 </p> <p class="ql-block">唐始,鎮(zhèn)江已是江淮漕運重鎮(zhèn),每年從這里經(jīng)過的船舶數(shù)以萬計,舟楫如蟻。隋唐以前,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每遇疾風(fēng)卷水,黑浪如山,檣傾楫摧,呼號之聲驚天動地。唐天寶十年(722年) ,一次就有數(shù)十艘渡船沉沒;南宋紹興六年 (1136年) 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風(fēng)濤,連艄公在內(nèi)的46 名渡客無一生還。</p> <p class="ql-block">宋代,當(dāng)時的鎮(zhèn)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chuàng)設(shè)了救生會;清代后期,鎮(zhèn)江和揚州興起官辦和民辦的救生會;挽救了無數(shù)寶貴的生命。 </p> <p class="ql-block"><b>觀音洞,</b>建于宋,清咸豐九年 (1859年 ) 重修。</p><p class="ql-block">洞門外有一座三層銅鼎,刻有“觀音洞”三字。 </p> <p class="ql-block">石塔、救生會和觀音洞相鄰。 </p><p class="ql-block">傳說,有一天觀音途經(jīng)這里,“長江無風(fēng)三尺浪 ” ,目睹了江中船毀人危,于是伸出援手,將掙扎在波濤中的遇難者救上了岸。</p><p class="ql-block">人們感念其恩德,在昭關(guān)塔旁的山體上鑿成了觀音洞。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窟內(nèi)優(yōu)美的石刻觀音像。 </p> <p class="ql-block"><b>鐵柱宮和紫陽洞,</b>觀音洞出口在山坡上,附近有鐵柱宮和紫陽洞兩處道教勝跡。 </p> <p class="ql-block">走過山崖上的棧道,下到鐵柱宮,供奉兩晉道教明派之祖許遜真人。 </p><p class="ql-block">宮中有鐵柱,傳為許遜所鑄以鎮(zhèn)蛟螭之害。 </p> <p class="ql-block">宋代道教金月派著名人物張紫陽真人也曾在此居住,后人在這里造像供奉,取名紫陽洞。 </p> <p class="ql-block"><b>待渡亭,</b>古人迎來送往等待擺渡的場所。 </p><p class="ql-block">西津古渡,依山臨江,風(fēng)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許多為后人傳誦的詩篇。 </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的渡口現(xiàn)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離。 </p> <p class="ql-block">亭東側(cè)墻上,為清 . 周鎬描繪的《西津曉渡》勝景。</p><p class="ql-block">畫面中,大江浩瀚,舟帆點點;云臺山巍然聳立。由岸邊伸入江中的長堤邊,停泊舟船,乘客上下,一派繁忙。 </p> <p class="ql-block"><b>小碼頭街商業(yè)街區(qū),</b>由待渡亭向西,逐步形成了商貿(mào)街道。 </p><p class="ql-block">沿街為明清遺存風(fēng)格的兩層小樓,鱗次櫛比,玲瓏精致。麻石或青石鋪地,清水磚墻,木樓欄,雕花窗,高掛的花燈和大紅燈籠,熱熱鬧鬧。 </p><p class="ql-block">一家家店鋪,也有飯館、茶館、酒樓等。 </p> <p class="ql-block">斑駁的柜臺,杉木十板門,透出老底子的味道。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醋香味、醬香味飄散街頭。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巷劇場,又稱為紅色驛站。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宿和小吃店。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兩邊,也有一條條深深淺淺的里弄。 </p> <p class="ql-block"><b>玉山廣場,</b>到了古街西段,這里原是玉山老碼頭遺址。用鋪填鵝卵石的方式把古河道保留下來,同時也保留了古橋。 </p> <p class="ql-block">還將一條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鐵路就地部分“還原 ” ,幾節(jié)斑駁的墨綠色列車車廂靜臥在鐵軌上,喚起一代人乘坐綠皮車出行的回憶。 </p> <p class="ql-block"><b>超岸寺,</b>位于古街的最西端,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 (1310年 ) ,清末重建,面積約30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眾生,共登彼岸”之意。 </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寺內(nèi)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良好。 </p> <p class="ql-block"><b>清代小碼頭遺址,</b>在云臺山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 </p><p class="ql-block">游完超岸寺,開始沿原江邊,現(xiàn)為景區(qū)外圈向東折返。西津渡被譽為“古渡博物館”,小碼頭為清代救生會、義渡局的專設(shè)碼頭。曾被深埋地底2.6米,保存著從唐代到清代不同時期的渡口岸線。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建后的碼頭街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b>尚清戲臺,</b>位于云臺山北側(cè)山崖下。2010年,結(jié)合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改造,臨水靠崖筑二層仿古戲樓,作為演出傳統(tǒng)戲劇的舞臺,取名“尚清”。 </p> <p class="ql-block"><b>鑒園廣場,</b>位于東北角。顧名思義,以史為鑒。 </p><p class="ql-block">這里曾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淪為英租界,至今仍完整保存著當(dāng)時租界的建筑。 </p> <p class="ql-block">這幾座百年建筑包括德士古火油公司舊址、英工部局大樓,稅務(wù)司公館、美孚 火油公司等。 </p><p class="ql-block">現(xiàn)已都改作它用,如德士古已辟為片仔癀體驗館。 </p> <p class="ql-block"><b>歐式廣場,</b>租界引入西洋建筑后,與傳統(tǒng)建筑融合而建的民國建筑。 </p><p class="ql-block">這一帶有音樂廳、劇場和書香府邸酒店等。 </p> <p class="ql-block"><b>五十三坡,</b>佛教典籍《華嚴(yán)經(jīng)》有一個故事:善財童子受到文殊菩薩教化而性悟,走遍全國,尋訪圣賢,跋山涉水,饑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以求進(jìn)一步升華。最后在觀世音點化下徹悟,成為觀音的左脅侍。 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從這一故事中得到的啟發(fā)。 </p><p class="ql-block">路邊墻上有此故事壁畫。 </p> <p class="ql-block">現(xiàn)我們每上一級臺階,猶如參拜一位圣賢;走完53級臺階,意味著向53位高人 求教。 </p> <p class="ql-block"><b>云臺閣,</b>位于鎮(zhèn)江西北,在海拔67.8米的云臺山之巔;2012年復(fù)建,是一座宋 元風(fēng)格仿古建筑。 </p><p class="ql-block">在古街四處, 抬頭就可望見。 </p> <p class="ql-block">我已沒時間參觀鎮(zhèn)江博物館和其它景點,現(xiàn)利用上午最后一點時間,登高云臺山。 </p><p class="ql-block">路經(jīng)山道邊的觀景臺和夕暉亭。 </p> <p class="ql-block">云臺閣,鎮(zhèn)江新地標(biāo),高33.28米,由左右兩側(cè)曲廊與飛云亭、聚明堂相連,組成一組云臺閣建筑群。 </p> <p class="ql-block">前廳后側(cè)擺放了青銅器宜侯夨簋的復(fù)制品。1954年6月在鎮(zhèn)江大港鎮(zhèn)出土,真品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p> <p class="ql-block">四樓大廳正中墻上,為《云臺勝景》巨幅漆畫。 </p> <p class="ql-block">在四樓,可憑欄看盡鎮(zhèn)江城全貌。 </p><p class="ql-block">這是南邊的舊城區(qū)。 </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地處云臺山麓,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隨地勢而上下,地形東南高西北低。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蒜山腳下的老街區(qū)。 </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旋律仍在身前奏響,時而激越,時而平緩。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