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是一個很有敘事性但又默默無聞的小鎮(zhèn),因旅美畫家陳逸飛拍攝的一部電影《理發(fā)師》,便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于是乎有關(guān)的話題逐漸多了起來,開始得見流動擁擠的人群進進出出。</p> <p class="ql-block"> 小鎮(zhèn)子建于南宋末年,有幾百年的時間。當時官居迪功郎的童潢,在一次游歷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塊“山環(huán)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毫不猶豫舉家從臺州的黃巖遷徙至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所以就叫了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兩度在此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近代又成為兩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童姓人家居住在白溪的前邊,故名前童。無論哪種說法,前童和童家有直接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童姓的先祖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進村莊,構(gòu)建成“水八卦”。白溪水按“水八卦”圖形挨戶環(huán)流,穿屋沿溪而建,潺潺流水在門前屋后流過。</p> <p class="ql-block"> 前童建村初期,祖先就有“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學思想,對村莊建筑有通盤考慮,合理規(guī)劃,要求建筑物要與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主張整個村莊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機結(jié)合。不僅要造好房子,造好路,而且要掘好渠,挖好井,使村莊內(nèi)運用陰陽八卦八八六四的原理。八卦中的每一爻正可以用來代表村中的建筑群,八卦的底即一條條街巷和與之緊貼街巷的水渠相連,卵石路與清水渠蜿蜒成網(wǎng)。這在其他村落中的水系布局是很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周圍群山環(huán)繞,白溪水從村前流過,村內(nèi)街巷紋理清晰,卵石鋪就的路面,街邊流淌著淙淙的溪水,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色的鄉(xiāng)村畫。</p> <p class="ql-block"> 原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為糧倉,是第一個村級自籌資金建立的省級民俗博物館。館內(nèi)布置了家具、服飾、燈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煙燈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現(xiàn)了這一地區(qū)從古老向近現(xiàn)代發(fā)展的農(nóng)村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水渠里流淌著的清水用于其他生活用水,但潔凈的飲用水取自鎮(zhèn)子里的水井,真可謂為井水不犯河水。</p> <p class="ql-block"> 鵝卵石鋪的巷路,鵝卵石拼的庭園,鵝卵石砌的墻基,明顯和江南的一眾小鎮(zhèn)有所不同,但其深厚的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絕不遜色,且獨具特色,一樣魅力滿滿。</p> <p class="ql-block"> 童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偲矫娌季钟赡舷虮币来螢檎T、戲臺、天井、東西二廂及正廳,是封閉的四合院。正廳仍保留了明代風格,而宗祠穿斗抬梁混合結(jié)構(gòu)的木架、臥蠶型的雀替、圓鼓型的柱礎(chǔ)、覆盆式的磉盤、五鳳樓狀的戲臺,在中國較為罕見。這種建筑風格始于南北朝,興盛于隋唐,因這里較為偏僻,所以明代還有所保留。它由名儒方孝孺親自參與設計,西廂曾辟為方孝孺祠。</p> <p class="ql-block"> 逸飛影院。網(wǎng)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韻濃重的鄉(xiāng)村畫;一段優(yōu)美動人的江南絲竹調(diào)。前童以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善以及人才輩出而聞名遐邇,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這里,“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白溪水緣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戶環(huán)流,為江南集鎮(zhèn)獨特之奇觀。八卦水系,嘩嘩鳴唱,幽幽潛行,流遍家家戶戶,不是水鄉(xiāng),勝似水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圖文 清茶一杯 小老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