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次自駕之旅源于家里領導的殷墟、云崗石窟之愿,而我的意愿是在15年自駕平遙,太行山的美深深吸引了我,就盼著一次太行之行。去年做好攻略,卻因疫情和其他因素未能成行。四月底兩車八人終于出發(fā)了。</p> <p class="ql-block">此次之旅手繪的初次行程。</p> <p class="ql-block">四月三十日一早,兩大叔和六位中年美少女出發(fā)了,直奔第一站~安康。</p> <p class="ql-block">安康市,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被譽為“中國硒谷”。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動。夏,屬梁州。春秋時期,被秦、楚、巴三國分割。戰(zhàn)國時期,為秦、楚爭奪之地。晉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設立安康縣?!鞍部怠睆拇说妹?。</p> <p class="ql-block">塔云山是馳名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位于鎮(zhèn)安縣城西35公里的柴坪鎮(zhèn)境內,主峰金頂海拔1665.8米,形似寶塔,直聳云端,素有“金頂刺青天,松海云霧間”之美譽。其道教古建筑群建于明正德年間(1505—1521),由一館、一塔、一廟、一堂、九殿組成,風格古樸而清雅。尤其金頂觀音殿,建于塔云山萬仞絕頂之上,三面懸于萬丈深淵,可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秦楚一柱,絕頂道觀”。</p> <p class="ql-block">塔云山金頂觀音殿被稱為天下最險道觀,無論是從工藝還是建筑難度上,可謂是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凌空翹首于萬仞絕壁之上,三面懸于萬丈深淵,是用4根石柱插入石縫,仿若云端上的仙景。</p><p class="ql-block">觀音殿雖不足6平米,但那一千六百多米的山頂高度,足以讓它仙氣縹緲,盛氣凌人!</p> <p class="ql-block">塔云山遠眺秦嶺山色。</p> <p class="ql-block">黃河風陵渡,因為風陵而得名。這里有一座風陵堆,相傳是黃帝時代的人物風后的陵墓。風陵渡位于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折東的轉折處。</p> <p class="ql-block">許多人第一次知道風陵渡,是從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里。正是在風陵渡,16歲的郭襄第一次遇見了神雕大俠楊過,上演了“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美麗愛情故事。</p><p class="ql-block">最終,郭襄沒能渡過心中那條寬闊的愛情之河,只能把“風陵”的名字,送給了自己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臨壑,惟東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圍,東西寬200米,南北長35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這里地勢高敝,視野寬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我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fā)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并稱為我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六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zhèn)。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1997年12月,鸛雀樓重建,2002年10月1日,鸛雀樓正式對游客開放。</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3層4檐,內部為9層使用空間,并設置電梯、樓梯組織垂直交通。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國仿造樓中較為精致的。鸛雀樓整個的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chuàng)作設計,所以鸛雀樓是國內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八泉峽景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山西長治壺關太行山大峽谷中段,壺關太行山大峽谷旅游專線北側,流程11公里,流域總面積60.3平方公里,八泉峽風景區(qū)因主源有八道大水同出一地故得八道水。2001年旅游開發(fā)時,又依峽谷中部又有兩處八泉,三處泉數均合“八”數,易名太行八泉峽。太行八泉峽,是太行山大峽谷群中品位最高,內涵最豐富,結構參差,氣勢宏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景區(qū)。它南起橋上古橋,北至石子河畔,東負梯腦山脈,西連石河沐岑脊。境內:海撥最高的山峰達1700余米,澗壑最低處僅600余米,相對落差達1100余米,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峽谷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60.3平方公里。泉源300余處,飛瀑30余條,主源八道水流量1m3/秒。</p> <p class="ql-block">俯瞰全境,東西兩側山巒起伏,中間溝谷斷壁對峙,呈南北走向模臥其趾,由南往北漸次抬升,山峽珠聯恰如一條騰飛的翼龍。</p><p class="ql-block">山以秀峰爭奇,以史聞名。拾階登頂,移步山間,山巒疊翠,奇峰林立,山泉叮咚,仙境迭出。</p><p class="ql-block">臨澗可觀峽聞濤,小憩可與鳥共舞,朝夕能觀日出日落,霧雨可賞霧海靈光,真乃人間仙境,不可多得。故有仙居,轆轤城,馬奇寨,砂駝,坂窯等諸多古城遺址。</p><p class="ql-block">尤其兩山依峽谷激流為天然屏障,歷代圖天下者,固守山寨,逐鹿太行,爭霸中原的故事流傳不息,膾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山上霧雨紛紛,山勢的奇觀已無法觀賞,但山勢的奇幻確顯仙境。</p> <p class="ql-block">天門洞開。15年五一因大雨沒能觀賞天門山的天門洞開,此次確看到了太行山的天門洞開,可喜可樂!</p> <p class="ql-block">青石一兩片,白蓮三四枝</p><p class="ql-block">石倚風前樹,蓮栽月下池</p><p class="ql-block">山無石不奇,</p><p class="ql-block">水無石不清,</p><p class="ql-block">園無石不秀。</p><p class="ql-block">奇石,不僅給了庭院寄以風月的無邊想象,也給了詩人增添了無限傳頌的素材。</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太行山山石之美!</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大峽谷青龍峽景區(qū)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中國攀巖基地,主要景觀有“一線天”、“丹壁園”、“青龍?zhí)丁薄ⅰ按T石苑”、“女媧洞”等。</p><p class="ql-block">在這里既可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秀麗風光,也可考察了解地質變遷的歷史和現狀。景區(qū)設有“峽谷漂流”、“闖三關”、“攀峭巖”、“蕩秋千”、“懸翹桿”、“戲山泉”等游樂項目。山水醉游人,無處不銷魂。來此,遠離鬧市喧囂,身置山水靜地,回歸天成自然,或憩于茂樹之下,或眠于林泉之間,饌山珍野饈,饗特色飯菜。</p> <p class="ql-block">此次之旅攻略沒考慮郭亮掛壁公路和紅旗渠之行的,同行大叔勇哥有精神有情懷,那就走起。</p><p class="ql-block">郭亮村掛壁公路,又稱郭亮洞掛壁公路、萬仙山絕壁長廊、郭亮隧道等,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沙窯鄉(xiāng)郭亮村。這條公路始建于1972年,1977年完工,全長1250米,高5米,寬4米,是在高400米的南太行絕壁橫面上開鑿出的一條人工隧道。 這條路建設之初,先由郭亮村的老支書申明信帶領13名普通村民用炸藥、鐵錘開鑿,之后得到了輝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近300名教師也參加了工程建設,在既無電力又無機械的困境中,他們硬是全憑人力手工開鑿,歷時5年多建成了這條能夠通車的道路上。 郭亮掛壁公路的建成讓隱于群山環(huán)立、陡峭絕壁之中的崖上村莊郭亮村展現在世人面前。 20世紀90年代初,郭亮村開發(fā)旅游項目,現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qū)河南省輝縣萬仙山的第一風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郭亮掛壁公路全長1,250米,有著“世界第九大奇跡”、“全球最奇特十八條公路”之一、“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太行隧道之父”等美譽。</p> <p class="ql-block">其峭壁上鑿有間歇的側開窗,旁邊便是幽深筆直的峭壁峽谷,透過窗口看下方的萬丈深淵,令人不寒而栗。行駛其上,可以欣賞到太行山刀劈斧切似的沉積巖絕壁,壯觀之景令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p><p class="ql-block">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zhèn)~河南任村鎮(zhèn)),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xiāng)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雨天路滑,紅旗渠景區(qū)不允許游人爬山,只能看一小段。當地人拉生意帶我們看不是景區(qū)的紅旗渠,沿著渠堤領略一個時代的奮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天寧寺的前身古寺應修建于后周廣順二年(952),后周顯德二年(955)毀于周世宗滅佛,后重建于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并于政和元年(1111)改額成“天寧萬壽禪寺”。</p> <p class="ql-block">位于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天寧寺始建于隋仁壽(西元601年-西元604年)年間,而文峰塔則修筑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西元952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此塔?,F塔高38.65米,塔基座高約2米,周長40米。塔體呈八角形,五層重檐。上有平臺,下有券門,每層周圍有小窗。整體為磚身木檐形制建筑。塔身的八面門窗上有八幅浮雕,各講述著不同的佛教故事。這些浮雕造型生動,神情逼真,姿態(tài)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塔基由八角形基座上托小瓣蓮座,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柱額與門窗均為仿木構建筑,正南面開拱券門,東西北三面磚塑精美五抹頭格扇門,四隅開假直欞窗,高大的塔身上部,分別雕塑佛丶菩薩以及本生佛傳故事。仿木鋪作中,補間鋪作大量使用斜拱,五層鋪作中,除二丶五之外轉角鋪作都使用了附角斗。以上佛塔的形式以及仿木結構的建筑形式,都符合典型的遼金時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安陽夜景。</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中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兩岸,以小屯村為中心,面積約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于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后達273年。周滅殷后,曾封紂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殷墟遺跡主要包括城墻基址、大灰溝、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遺存、手工業(yè)作坊遺址、王陵區(qū)、家族墓地和車馬坑等。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因而殷都安陽排在中華古都之首。</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館僅剩遺址,其珍藏的文物幾乎沒有了,海峽對岸有,其余在國博、省博,家里領導憤憤不已,滿懷的期盼成了假、大、空。</p> <p class="ql-block">岳飛廟也是此次臨時增加的一個景點。背誦滿江紅可以免費游覽,正調整思路背誦,領導已把門票購好,無語。這也是我在山西景區(qū)唯一一次購買的門票。</p><p class="ql-block">岳飛廟,俗稱岳王廟。在河南省開封市西南45華里的朱仙鎮(zhèn)西北隅。</p><p class="ql-block">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分為岳飛廟古建筑區(qū)和岳飛紀念館新館區(qū)域,總占地面積18100平方米,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豫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中國三大岳廟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大文殊菩薩后面的觀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懸塑。</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里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普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于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于舍衛(wèi)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后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蕓蕓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后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山西五臺縣佛光山中有這樣一處大殿,是我們一直追尋的唐代遺存,承載著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輝煌。佛光寺東大殿,始建于晚唐,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建筑。</p><p class="ql-block">這也是我此次之旅的重要目的地,感謝梁、林二位先生讓我們認識和了解了古建筑!</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東北32千米豆村鎮(zhèn)東北的佛光山中(五臺山南臺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東大殿現有古代彩塑遺存333身,其中中央佛壇佛、菩薩、弟子、護法等35身,后檐墻及南北山墻內側下方像臺有羅漢296身,南盡間窗下墻體內側有等身像1身。</p><p class="ql-block">中央佛壇35身塑像中,有33身為唐代彩塑遺存。它們是 中國國內僅存的一壇唐代宮廷泥質彩塑造像,代表著唐代造像的高超水準。</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皯铱账隆苯ㄖO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p><p class="ql-block">懸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是一位叫了然的和尚設計所建,到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p><p class="ql-block">千百年的滄桑讓懸空寺曾經遭受多次地震,卻安然無恙,更是被著名的國際周刊《時代》選為世界十大最不穩(wěn)定建筑。</p> <p class="ql-block">真正承托重量的是27根懸臂梁,這些懸臂梁都是由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制成的,質地堅硬,使用之前事先用桐油浸泡過,能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至此,六大危險寺廟我已游覽過四個了,梵凈山、塔云山寺、陜西佳縣的香爐寺和這兒懸空寺。</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本名叫做佛宮寺釋迦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為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九層高塔全部用紅松木建造,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全塔無釘無鉚、精巧絕倫,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木塔內有多座塑像,頭層有釋迦牟尼及如來佛像、菩薩塑像及飛天壁畫。</p><p class="ql-block"> 應縣木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9月,它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全世界最高的木塔”。但是,這還不算是它的最神奇之處。要說應縣木塔最神奇的地方,莫過于它雖然不費一釘一鉚,卻歷經風雨,屹立至今。</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云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p><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北魏統治者崇尚佛教,廣建寺宇,大開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約自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460-494)。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千米??邊^(qū)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3區(qū)?,F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余尊。</p><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p><p class="ql-block">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曇曜第五窟,窟里雕有通高四五十尺雄偉莊嚴的佛像,窟壁穿插著許多佛龕、千佛、飛天、花草等富麗神奇的浮雕圖飾,有的窟外還連接著三四層樓的宏大建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云岡石窟。</p> <p class="ql-block">中國四大石窟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按照石窟建造年代依次為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我已游覽過三大石窟了,只剩下敦煌的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景區(qū),座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guī)模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上古稱北陵、西 ,戰(zhàn)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p><p class="ql-block">歷稱勾注塞、西 關、西陘關,向以關山雄固,北塞門戶著名,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之瑰寶。</p> <p class="ql-block">雁門山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西收河套地區(qū),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且修筑了萬里長城;漢武帝時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下詔發(fā)卒整修雁門關,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后,這一代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疫的安定局面。</p> <p class="ql-block">明月樓廣場上有一堵歷史名人壁,它長63米、高28米。壁上是歷史名人的浮雕,有戰(zhàn)國時期鎮(zhèn)守雁門關的大將李牧;漢高祖劉邦,以及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漢朝名將。王昭君出雁門關與匈奴和親;郭子儀出雁門平定安史之亂,薛仁貴鎮(zhèn)守雁門防御突厥人;宋代楊家將守關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門關阻止瓦剌南下……。</p> <p class="ql-block">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筑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chuàng)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fā)祥地。</p><p class="ql-block">晉祠始建于北魏,這里殿宇、亭臺、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huán)水繞,文物 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yōu)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15年第一次來平遙古城去游覽的王家大院,第二次來平遙是陪跑,古城沒去。這是第三次來平遙了,同行友人想游,反正我免票,不虛。沒進景區(qū)就看見大巴車不斷涌來,進入景區(qū)那叫人山人海啊,拍照全是人頭。逛了一小部分,友人們也沒興趣了,那就奔赴下一個景點吧~鎮(zhèn)國寺。</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國寺,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時改稱“鎮(zhèn)國寺”,延用至今。寺廟經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現存寺院共有兩進院落,坐北朝南。</p><p class="ql-block">鎮(zhèn)國寺的建筑,以萬佛殿為最早,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中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鎮(zhèn)國寺的創(chuàng)建,無疑對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這個時期,北漢僅僅擁有山西中南部的一小片領土,無力同后周王朝政權抗衡,便大力提倡崇信佛教,為求得佛祖庇佑,在所轄境內大修佛寺。鎮(zhèn)國寺內有不少文物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史料。如東西碑亭五代時期的半截碑,殘缺不全的文字中,記載了北漢小朝廷的宮廷斗爭,對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有著重大的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自在觀音。</p> <p class="ql-block">雙林寺建造在3米高的土臺之上,四周圍繞起一圈城墻,顯得尤為特別。走進寺內 素雅寧靜,整體是古樸大氣的建筑風格,無論是寺內的窗格,屋檐還是斗拱都透露出明代之簡約美。</p><p class="ql-block">釋祖八十歲時圓寂于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 沙羅雙樹之間,適時佛祖頭北面西,右脅而臥,涅槃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緣由佛祖于“雙林入滅”,寺取名“雙林”便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雙林寺現存的建筑大多為明代重建,彩塑也是在這個時候隨寺廟重建一起完成的。這種彩塑是在木質骨架上,根據形體需要纏以麻繩、草等材料捆扎,然后以山西晉中地區(qū)特有的紅膠泥為材質塑形,再經瀝粉、貼金、著色、敷彩等多道工序才得以最終完成。這兩千多尊形神兼?zhèn)?,彩塑成就了雙林寺最綺麗夢幻最美輪美奐的部分。</p><p class="ql-block">主殿內除了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菩薩外,大大小小兩百多尊人物塑像,立體地分布于一屋上下,表現了形形色色世俗的人物和生活景象,造型寫實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這些羅漢像大小與真人略同比例適當,解剖準確形體厚重,造型優(yōu)美,一個個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英姿威武的韋陀。</p> <p class="ql-block">已來過兩次壺口瀑布了,15年來的山西壺口,18年來的陜西壺口。此次因同行友人沒來過,又特地陪朋友來壺口瀑布,沒進景區(qū),就黃河邊上隨手拍吧,也是美景。</p> <p class="ql-block">黨家村位于陜西省韓城市東北方向,泌水河谷地之陽高岸上形似“葫蘆”的風水寶地。距韓城市城區(qū)九公里,西距108國道1.5公里,東距黃河3.5公里,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黨家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個哨樓,及廟宇、戲臺、文星閣、看家樓、泌陽堡、節(jié)孝碑等古建筑,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寶”。</p><p class="ql-block">黨家村古建筑群作為山陜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于2008年3月2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墓和祠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南鄉(xiāng)芝川鎮(zhèn)南的高崗上,始建于西晉永嘉三年(310年),占地4.5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共分四個高臺,各臺之間由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九十九級。每座臺前立有一個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臺是司馬遷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6年)陜西巡撫畢沅書寫的“漢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p> <p class="ql-block">韓城古城,南臨澽水,西依梁山,東北有塬,山水環(huán)抱,易守難攻。</p><p class="ql-block">古城內,一條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風貌古色古香,格局保護完好,是全國六個保護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韓城古城南北長達千米,東西800余米,占地面積約0.79平方公里,古城內由文廟,九郎廟,韓城北營廟,東營廟,慶善寺,毓秀橋,城隍廟,縣衙,狀元府,闖王行宮,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眾多歷史古跡及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1]),字偉人,號惺國,陜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有清一代陜西第一名臣。</p><p class="ql-block">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勁直,老成端謹,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為官四十載,所帶之物唯有書籍數十箱,嘉慶帝盛贊其“直道一身立廟堂,清風兩袖返韓城”。</p> <p class="ql-block">張騫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斗形。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對張騫墓進行了初步發(fā)掘,出土“博望□造銘”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漢代石雕等文物,確認為漢博望侯張騫之墓。</p> <p class="ql-block">此次晉、陜、豫中原文化之旅落下帷幕。此次旅程4760多公里,也是本人自駕游單人駕駛最長路程了。中華大地自然風景無限、人文歷史豐厚、文化遺產豐富,期待下次新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