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開 篇</p><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至5月,大陸與臺灣繼2011年首次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圖》后,再次攜手開啟“大千”之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四川博物院舉</span>辦“萬里江山頻入夢——張大千辭世三十周年兩岸紀念展。</p><p class="ql-block">畫展上,一套《資州八勝圖》格外引入矚目,“重龍晴嵐”、“滴水彈琴”等資中八景被張大千刻畫得栩栩如生。人們駐足欣賞,跟隨畫中的潑墨與重彩仿佛走進了資中情趣的山水間。</p> <p class="ql-block">張大千祖籍內江,年少時在資中求學,與資中情緣深厚。1955年,旅居海外的張大千思鄉(xiāng)情切,他飽蘸濃墨,作下《資州八勝圖》,把家鄉(xiāng)的風流大寫意的潑灑一番,濃濃鄉(xiāng)愁訴諸筆端。</p><p class="ql-block">張大千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世界,看過美景數不勝數,卻對資中山水情有獨鐘。他憑著對家鄉(xiāng)刻骨銘心的記憶,一氣呵成繪制八景,為世人留下了耐人尋味的優(yōu)美畫作,讓無數人對資中心馳神往。</p> <p class="ql-block">5月1日,在文化遺產宣傳月到來之際,喜逢資中文保志愿者服務隊成立兩周年,我有幸以重慶文保志愿者的身份第一次踏上資中的土地,與資中文物保護志愿者一起走進張大千描繪的秀麗山水間,感知資中的千年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一)資中古城</p><p class="ql-block">資中,古稱資州,始建西漢,歷史悠久,是成渝兩地唯一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四川,城市名帶“中”的有三座,閬中、巴中和資中。閬中與巴中皆因繞城而流的一條江——閬水(嘉陵江流經閬中的一段)、巴江(今南江),因水在外,縣城在其中,故得此名。而資中建城于資江(沱江)中游,又地處成渝兩地中心位置,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因獨特的地理位置,資中自古便是成渝古驛道上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p> <p class="ql-block">資中物華天寶、鐘靈毓秀,宋代史學家曹學佺在著述《蜀中名勝記》中寫到“東蜀領郡十六,而江山魅奇,資中之最?!?lt;/p><p class="ql-block">歷朝歷代的名賢雅士、文人墨客,都喜聞資州八景盛名,紛至沓來,飽覽美景,詠詩作畫,為資中渲染了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底蘊。</p><p class="ql-block">重龍山便是孕育資中人文底蘊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 重龍山色詠春秋</p><p class="ql-block">重龍山海拔不高,只有397米,卻是資中人的驕傲。山間蒼翠幽靜,一步一景。</p><p class="ql-block">山下,“古北崖”摩崖造像威嚴滄桑,雕琢時間比大足石刻還早500年。崖上草木茂密,崖下石潭幽深,相傳山上有十余股涓涓清泉滴入潭內。各股泉水大小不同,流速不等,有的滴在石階上,有的落入水潭中,大泉嘈嘈如急雨,小泉切切如私語,恰似音樂家優(yōu)美地彈奏,資中八景之一的“滴水彈琴”便是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頂,“西蜀名剎”永慶寺巍峨佇立,寺前石坊上篆刻的一副楹聯(lián)“鏡影遠從天上落,嵐光晴向日邊開”讓人遐想聯(lián)翩。“嵐光”是山林中一種被日光折射而蒸騰閃耀的霧氣,重龍山坐北向南,宛若游龍盤踞在沱江邊,與古城相依相傍。雨后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山林中的水蒸氣、江上煙波與城內萬家炊煙渾然一體,形成一種非煙非霧的奇妙景觀。古人雅致,將這一奇景取名“重龍晴嵐”,列為八景之首。</p><p class="ql-block">資中八景,重龍山獨占兩處,山不在高,有仙則靈。</p> <p class="ql-block">資中百姓對生命的意義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們相信來世,相信善惡是非,相信因果報應。在風景秀麗的重龍山下資中人構造出一個鮮活的神靈世界,儒家的孔子、佛教的觀音、道家的太上老君……愿眾神保佑,國泰民安。</p><p class="ql-block">古人將宗教信仰和情感寄托通過能工巧匠的雕刻形成宗教藝術,以摩崖造像等形式在中華大地上逐漸綻放。每一尊飽經滄桑的佛像,都有著酸甜苦辣的過往,他們穿越時空與你相遇,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 文脈昌盛領風騷</p><p class="ql-block">我十分敬佩古人的智慧,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淀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p><p class="ql-block">孔子博學多才、教化禮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人,被后世尊稱為“孔圣人”。</p> <p class="ql-block">從漢朝立孔學為一尊后,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尊崇備至,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大事來辦。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在都建有文廟(孔廟),其數量之多、規(guī)制之高,建筑藝術之精美,在中國古代建筑類型中,堪稱一絕。文廟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場所,自古便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各地文廟建筑規(guī)格雖大致相同,但融入了當地風土人情后也各有各的風韻。</p><p class="ql-block">我到過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見識過中國最古老文廟的威嚴;我游歷過云南建水文廟,站在全國最大的泮池邊,我低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而,走進資中文廟,那赤烈烈的萬仞高墻、雕刻精美七孔照壁、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讓我為之一震,凜然肅穆。</p> <p class="ql-block">資中文廟座落在重龍山下的狀元街上,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規(guī)模雖不大,卻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文廟之一。</p><p class="ql-block">跨入大門,7個全身通紅、圖案各異的圓形鏤空石雕照壁赫然于眼前,我細細打量,發(fā)現(xiàn)照壁有趣至極。單看每幅圖案,你會被精湛的雕刻所吸引,但把7幅圖案串成一個整體,你才會領悟出它的深刻內涵。</p> <p class="ql-block">7孔照壁講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只是圖中的鯉魚換成了資中當地有名的鯰魚。龍門高不可攀,江河之魚要經歷多少磨難和不斷進取,才能躍過龍門由魚成龍。</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孔子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在天下未平定,以武論英雄的時代,孔子的思想如另類般的存在。為了倡導禮儀賢德世風,孔子丟卻倉庫牛羊,摘下司寇官帽,坐著馬車搖搖晃晃,一路顛簸踏上游說列國之路。</p><p class="ql-block">幾經生死,幾番沉浮,忍辱負重,九死不悔 ,終登“仁禮之師”、“萬世師表”的寶座。</p><p class="ql-block">漢武帝獨尊儒術,唐太宗遍建文廟,孔圣人得享世人朝拜,儒家思想發(fā)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照壁正對的欞星門里便是泮池和狀元橋,狀元橋形似兩條游龍橫跨泮池之上。橋雖無特別之處,但資中人提及卻滿臉自豪。</p><p class="ql-block">古代,科舉制度對狀元橋有嚴格規(guī)定,只有當地出了狀元,泮池上的狀元橋才可以通行;如果沒出狀元,狀元橋就用石刻的人物、動物、花卉雕塑攔住,不能通過。資中的狀元橋始終都暢通無阻,因為歷史上曾出過2位狀元,分別是南宋狀元趙逵和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驤。</p> <p class="ql-block">說起駱成驤頗為傳奇。</p><p class="ql-block">蜀地多才俊,自古名人輩出,李白、蘇軾、歐陽修等等大文豪都是從難于上青天的蜀道走向了全國??婆e考試以來,四川先后出了20多位狀元,但唯獨到了清朝,卻開始變成科舉的空白地,直至清朝末年光緒時期,別說狀元,就是考中科舉的都不多,這到底是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四川受到的波及和損害最大,蜀地經歷了大規(guī)模的屠殺,原來的人口損失殆盡。清朝建立后,為重振四川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人類遷徙,史稱“湖廣填四川”。</p><p class="ql-block">湖廣自古也不是科舉重地,加上遷移的人口基本是窮苦百姓,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在清朝,四川在人口數量和質量上敗下陣來,以至于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四川在外人眼里成了蠻荒之地。</p> <p class="ql-block">這一囧境直到光緒年間,才被一個叫駱成驤的資中人打破。1893年,駱成驤一路過關斬將,第一次入京參加會試,最終落榜。他留京當上了八旗子弟的老師,代館教八旗官學。經過一番歷練,駱成驤猛然大徹大悟,在1895年的殿試策論中,提出“殷憂啟圣”、“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等主張。</p><p class="ql-block">光緒帝看后,拍案而起,欽定第一,駱成驤就這么成了頭名狀元。</p><p class="ql-block">四川人聞之震驚,敲鑼打鼓奔走相告,大白馬頭戴紅花,馱著狀元郎榮歸故里。資中萬人空巷,人們呼喊雀躍,迎接屬于他們的榮光。</p><p class="ql-block">文廟前的老街因是駱成驤生活和學習之地,被更名為“狀元街”。</p> <p class="ql-block">駱成驤勤政愛學,興辦教育,一心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受他的激勵與影響,四川學習氛圍逐漸濃厚,張大千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為一代國畫大師。</p> <p class="ql-block">信步大成殿,大清康熙至光緒八位皇帝及民國時蔣介石、林森為文廟題字的十塊匾額從上至下整齊排列,這些匾額保留如此完整,全國實屬罕見,這背后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時局動蕩,文廟老館長為保護文物不受破壞,急得夜不能寐。突然一日,老館長看著《毛澤東語錄》茅塞頓開,立即將牌匾、石刻敷上白紙,寫上語錄內容,才使文物免受滅頂之災。</p><p class="ql-block">在資中,我看見了文脈的傳承,孔子、駱成驤、張大千、老館長……,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接力長跑,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必將延綿不斷。</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文明耀資中</p><p class="ql-block">130多年前,隨著一聲汽笛拉響,西方先進的工業(yè)、醫(yī)療和教育,迎著重慶開埠的浪潮,沖向西南大后方。</p><p class="ql-block">美國基督教衛(wèi)理公會擬在川渝兩地布點修建綜合性的大型醫(yī)院,提升舊中國醫(yī)療水平。最終根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成都、重慶和資中,建起了具有現(xiàn)代化功能的存仁 、寬仁和宏仁醫(yī)院。</p><p class="ql-block">資中,利用自身優(yōu)勢,被歷史機遇垂青,現(xiàn)代文明之火點亮資中。</p> <p class="ql-block">宏仁醫(yī)院創(chuàng)建于1908年,1913年又由女會傳教士貝愛禮改為進德女子中學和進德護士學校,1950年由縣人民政府接管后,分別轉為四川省第二干部療養(yǎng)院和資中第五中學,1956年正式更名為“資中縣人民醫(yī)院”。</p><p class="ql-block">時代變遷,宏仁醫(yī)院幾經波折,唯一不變的是它不遺余力為川中的醫(yī)療和教育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只有少數大家閨秀才有機會進入私塾識文斷字。</p><p class="ql-block">推動婦女解放和發(fā)展是現(xiàn)代文明重要的標志。進德女中設有小學、初中和高中,沿用西方先進的教學體系,成為川內為數不多的新式中學,資中專區(qū)八縣唯一的教會女子高級中學。</p><p class="ql-block">進德女中的創(chuàng)建讓更多婦女能夠走進學堂接受新思想,擺脫了愚昧,開拓了眼界,認知了世界。新時代女性有了更高的覺悟,成為改變舊社會、建設新中國的參與者和領導者。</p><p class="ql-block">我們在參觀宏仁醫(yī)院舊址時,一位資中文保志愿者指著一棟精美的西式石房子自豪地說道:“這里就是原來進德女中的教室,我爸爸是學校的老師,我姑姑就在這里畢業(yè)后走上了醫(yī)生崗位,為新中國的醫(yī)療事業(yè)奉獻了大半輩子”。</p> <p class="ql-block">宏仁醫(yī)院和進德女中的創(chuàng)辦,不僅是中西方教育和醫(yī)療領域的融合,更是兩種文明的碰撞。雖然在漫長的發(fā)展中存有爭議和矛盾,但最終能夠攜手并進開創(chuàng)現(xiàn)代文明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二)羅泉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資中的歷史太漫長,資中的文化太深厚,當我還在回味古城的風韻時,羅泉古鎮(zhèn)古樸的氣息又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羅泉古鎮(zhèn)始建秦朝,因型似一條蜿蜒巨龍,被稱為川中第一龍鎮(zhèn),1700多年的歷史道不完數不盡。</p><p class="ql-block">羅泉古鎮(zhèn)因羅泉會議被世人知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有一座世上無雙的鹽神廟。我納悶,資中隸屬甜城內江,緊臨鹽城自貢,為何會建一座鹽神廟?</p><p class="ql-block">我深深淺淺地踏上鹽神廟古老的石梯,走進羅泉歷史。</p> <p class="ql-block"> 因鹽而生</p><p class="ql-block">【據《鹽法志》記載:“資州羅泉井古廠也,創(chuàng)于秦”。短短一句話闡明了羅泉井鹽悠久的歷史,羅泉古鎮(zhèn)的故事得從鹽說起。</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鹽是國家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一部鹽業(y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進程的發(fā)展史,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沿著鹽業(yè)歷史的脈絡,一座城市的崛起、文化的形成、人類命運的走向、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才會逐漸清晰。</p> <p class="ql-block">鹽的種類有海鹽、井鹽、礦鹽、湖鹽、土鹽之分,川渝地區(qū)是產鹽重地,以井鹽、礦鹽為主。</p><p class="ql-block">礦鹽以巫溪寧廠的自流鹽泉為代表,但因含鹽量較低、工藝落后等因素逐漸被優(yōu)質的井鹽所代替。</p><p class="ql-block">中國井鹽生產開始于戰(zhàn)國末年,水利專家李冰在領導治水工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然流出的鹽井,揭開了井鹽生產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前,古人在羅泉(現(xiàn)鹽神廟的大殿左側)無意間挖到一股源泉,他們捧著泉水嘗了一口,咸咸的味道讓他們震驚,這是一股生命之泉。</p><p class="ql-block">四面八方的人聞訊而來,在羅泉挖井、采鹽、制鹽。人來人往,就必需衣食住行,漸漸的,這里蓋起了第一間房屋、開起了第一家客棧,千年古鎮(zhèn)因鹽而生。</p> <p class="ql-block">羅泉鹽業(yè)歷史較自貢鹽都尚早五百多年,歷經各朝各代,在歲月更迭中不斷發(fā)展,至清朝時達到頂峰。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羅泉鎮(zhèn)有鹽井1915口。千口鹽井、千灶鹽煙、上萬鹽民和堆成山高的柴火,可以想象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何其壯觀。</p><p class="ql-block">1925年,羅泉井鹽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羅泉因鹽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羅泉井鹽因含鹽量高,制作工藝先進,產鹽量較大,除滿足本省地需求外,還銷往云南、貴州和湖北部分地區(qū)。鹽民肩挑背扛,沿著狹長的石梯和山路將一婁婁白花花的鹽運往資中城內中轉,然后發(fā)散到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鹽業(yè)關系國計民生,歷代統(tǒng)治者基于財政、政治、社會的種種原因,都對它實行嚴厲控制,鹽稅成為僅次于田賦的主要財政收入,近代,鹽稅更居百稅之首。清宣統(tǒng)年間,四川鹽稅總額,超過同年田賦征收總額630萬兩而躍居第一?,F(xiàn)代鹽稅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1950~1985年,四川鹽業(yè)為國家積累資金達39.44億元。</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時期,日寇不僅控制了我國全部的海鹽生產,還切斷了通往內地的鹽運通道,試圖通過斷“鹽”控制中國經濟,造成全國大恐慌。羅泉、自貢等鹽地的川人大義無私,鉚足勁晝夜采鹽制鹽,滿足了川、陜、鄂、湘等地區(qū)的民眾和前線官兵的食鹽供應,這就是著名的“川鹽濟楚”。</p><p class="ql-block">川鹽,真正擔負起“天下糧、天下鹽”的歷史重任,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古道西風、殘陽如血,鹽背子聲聲吆喝激蕩山河!</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因鹽業(yè)而建的會館有一萬余處,均以地名、歷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我國最具代表的自貢西秦會館,便是陜西商賈集資所建,它主要供奉關羽神位,故稱陜西廟或關帝廟。</p><p class="ql-block">資中人飲水思源,重情重義,他們?yōu)楦卸鞔蟮氐酿佡浐拖茸娴谋佑樱诹_泉修建了唯一一座鹽神廟,供奉鹽神管仲、李冰和義薄云天的關帝。</p> <p class="ql-block">走出鹽神廟,我漫步在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上,我想尋覓關于井鹽的記憶,卻一無所獲。</p><p class="ql-block">如今,號稱“天下第一鹽井”的羅泉古鹽井已塵封在鹽神廟,其余大大小小的千口鹽井也無影無蹤。如此興盛的羅泉鹽業(yè)為何突然衰亡,仿佛一切不曾發(fā)生過。</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上,眾多商鋪售賣著各式各樣的豆腐,一個叫秀兒的老板娘告訴我,豆腐是羅泉的特產,家家戶戶都會做。羅泉豆腐是用山泉水浸泡的豆子,配上優(yōu)質的鹽鹵做出來的,質地密實、細韌耐嚼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p><p class="ql-block">這一絲線索讓我相信,羅泉井鹽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仍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 羅泉會議</p><p class="ql-block">鐵路,是人類近代工業(yè)化的產物,自1825年英國人修建了第一條蒸汽機車牽引的鐵路,它便成了現(xiàn)代化社會的標志。我國的第一條鐵路是英國人修建的吳淞鐵路,對近代中國來說,能自主修建鐵路是實現(xiàn)國富民強的夢想與標志。</p><p class="ql-block">巴蜀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為打通千年蜀道,促進四川經濟的發(fā)展,清政府擬修建全程 1980公里,從東起漢口、西經重慶而打達成都的川漢鐵路。</p> <p class="ql-block">1904年(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官辦“川漢鐵路公司”。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川漢鐵路改為商辦,由民眾入股自籌資金修建,川漢鐵路與四川民眾有了直接的利益關系。1911年,陷入巨大財政危機的清政府為了償還債務,突然宣布鐵路國有政策,不僅沒收了人民的股款,而且向西方列強出賣路權,使侵略者掠奪中國財富、爭奪鐵路修筑權的野心得以實現(xiàn)。此舉激起了四川人民極大憤慨,為奪回路權、趕走列強,四川人民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p> <p class="ql-block">資中在重慶和成都兩座大城市的中間,保路運動中,它再一次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承擔起兩城重要的聯(lián)結作用。</p><p class="ql-block">1911年8月4日,四川同盟會會員龍鳴劍聯(lián)合哥老會首領秦載賡在資中較偏遠、易撤退的羅泉古鎮(zhèn)召集全川哥老會首領舉行秘密會議,商討議定了組織同志軍、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方略決策。</p> <p class="ql-block">羅泉會議拉開了全川武裝起義的序幕,對全川起義在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的準備起到及時有力的推動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起義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的?!?lt;/p> <p class="ql-block">羅泉會議不僅為羅泉賦予了鮮紅的歷史色彩,其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更是激勵著無數的羅泉人民走上報效祖國之路。在古鎮(zhèn)的城隍廟門前,有一塊抗戰(zhàn)陣亡將士碑,就是紀念棄筆從戎、英勇就義的羅泉四維中學的11位女學生。</p> <p class="ql-block"> 資州起義</p><p class="ql-block">羅泉會議的會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是天主教福音堂,在一排傳統(tǒng)中式民居里顯得格外醒目。會址陳列著保路運動、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的資料,其中還記錄了一件發(fā)生在資中的驚天動地的大事。</p><p class="ql-block">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派兵鎮(zhèn)壓保路運動,發(fā)生了“成都血案”,場面變得不可收拾。9月10日,清政府免去趙爾豐的職位,命重臣端方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率領2000名鄂軍入川穩(wěn)定局勢。</p><p class="ql-block">端方是清政府難得的良臣,他力推革新強國,興辦教育,但卻成了這場斗爭的犧牲品。</p> <p class="ql-block">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fā),各地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此起彼伏的起義轟轟烈烈。</p><p class="ql-block">11月18日,端方率領湖北新軍抵達資中。此時,前面的成都,已被同志軍占領;后方的武昌,又成革命黨的天下。端方頓時處于進退兩難、四顧茫然的尷尬地步。</p> <p class="ql-block">11月27日,鄂軍的革命黨人陳鎮(zhèn)藩在城北東岳廟約各營代表二十余人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成立大漢國民革命軍,議定“從皆書押,剪去發(fā)辨,毀戶章、袖綴白布,以表明決心反正”,并誅殺端方。</p><p class="ql-block">當晚,革命軍便在大東街天上宮(現(xiàn)重龍鎮(zhèn)中心學校所在地)的鄂軍司令部誅殺了端方及弟弟端錦。</p><p class="ql-block">這起歷史上著名的“誅殺端方”事件,也稱“資州起義”,震驚朝野。</p> <p class="ql-block">辛亥年,“羅泉會議”的召開及“資州起義”的發(fā)生,掀起了四川各地起義熱潮,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fā),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近代以來中國發(fā)生的深刻社會變革由此拉開了序幕。</p><p class="ql-block">資中人民,血性而剛烈,他們不向惡勢力低頭,不向不公的命運認輸,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讓資中在辛亥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昔日的輝煌終將淹沒在時代洪流中。</p><p class="ql-block">如今,成渝地區(qū)迎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新機遇,做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獨特優(yōu)勢,戰(zhàn)略地位顯著?!?lt;/p> <p class="ql-block">資中城,因俯瞰像一艘巨輪,別稱“船城”,千百年來,這艘巨輪在沱江上披荊斬棘。新時代新機遇,在黨中央的旗幟領航下,“船城”之舟正加足馬力,駛向更遠的未來。</p><p class="ql-block">加油,資中!</p><p class="ql-block">特別鳴謝: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資中縣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