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蟹仙李笠翁,只讀課本的人大多不知道;要是說到他寫的《肉蒲團》,反倒是不讀書的人似乎都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這位奇人李漁(字笠翁),他可不是個庸俗小說寫手。放在今日,他首先可以稱為“園林設計師”。笠翁興修的眾多園林現(xiàn)已無存,只能想象一下昔日的風流。其中位于南京的芥子園最有名,原因是一本《芥子園畫譜》。這本近代中國畫教科書曾經(jīng)影響了齊白石等一眾人等。笠翁是此書的“贊助商”,他的女婿是畫譜的編者之一。難怪書要用他的宅子命名。就像現(xiàn)在名校里的逸夫樓。</p><p class="ql-block">笠翁更大的名頭是“戲曲家”。他有“傳奇十種”傳世,如《鳳求凰》,《玉搔頭》等。這些即使在當年名頭就不得了。</p><p class="ql-block">他也許還可以稱為一位“行為藝術家”,并獲得“蟹仙”的雅名。每年夏末,他就開始存錢于罐中,號稱積攢“買命錢”。直等到秋蟹一上市,他的餐桌上就每天遍是黃金甲啦。不只是在家吃,還要去別人家吃;大家都知道他嗜蟹如命,朋友得了肥蟹忘不了他。到了蟹季將末,他就急著讓家人做糟蟹醉蟹,好讓能吃螃蟹的好日子多留幾天。一邊吃蟹,李翁一邊感慨:“即使日購百筐,除供客外,與五十家人分食,然則入予腹者有幾何哉?”好東西大家一起享用,包括家里傭人,此翁吃相很好。李翁吃蟹,不要人服侍,一定要自己動手。他說:“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勞,我享其逸,獨蟹與瓜子、菱角三種,必須自任其勞。旋剝旋食則有味,人剝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蠟,且似不成其為蟹與瓜子、菱角,而別是一物者?!彼男袨樗囆g是因饞而生,所以也可以叫他“美食家”。</p><p class="ql-block">上面癡迷蟹之美味的描寫,都記在笠翁的《閑情偶寄》。他那本《肉蒲團》算作淫書自然沒有錯。但笠翁傳世的著作可讀的不少。《閑情偶寄》就是一例。此書好在無拘無束,想到了就寫出來,的確是文如其人;不像有些正人君子,寫個字也不忘了給自己立牌坊。隨便翻來,就像和朋友圍爐夜話,時時有妙語如珠。常來JJ Bar的客官不妨找來看看。</p><p class="ql-block">俺看《閑情偶寄》,先掠過前面聊戲曲的“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等等,直接從“飲饌部”開始。哈哈,吃貨一枚嘛。想來笠翁以戲曲立身,一定有獨到的見地,不看前面自然可惜。不過俺還是戲盲,姑且讓那一部分先等一等俺吧。笠翁一生崇尚生活美學,想來他聊美食也應該出彩。果然沒錯!</p><p class="ql-block">西施舌就記在“飲饌部”里。這西施舌到底是啥東西?這件事當年郁達夫似乎就搞不清楚,倒是梁實秋知道,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在《雅舍談吃》中梁君寫到:“西施舌屬于貝類,似蟶而小,似蛤而長,并不是蚌。產(chǎn)淺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度娘(百度)說西施舌是沙蛤,大概就是在梁老師課堂記的筆記;維哥(維基百科)又說是貴妃蚌,其實都不對。在北方,這種似蟶而小的東西俗稱“小人鮮”。比起“西施舌”來,這名字當然趣味差了兩個級別。不信客官看笠翁的描寫----“所謂‘西施舌’者,狀其形也。白而潔,光而滑,入口咂之,儼然美婦之舌,但少朱唇皓齒牽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眹L小鮮能飄到笠翁這種境界的,真人也!</p><p class="ql-block">在青島,西施舌還是買得到,但比西施舌更火的是花蛤。要是狀其形,似乎聯(lián)想不到美婦之舌。但在仲夏夜晚,有皎月相伴,就著小瑯高慢慢地品去,也許就能品出來了呢。</p> <p class="ql-block"><i>歡迎光臨JJ Bar,我是這里的酒保。請別忘了在下面留言評論。</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