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張慶瑞 暮秋的美篇

暮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十六知青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張慶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9月10月,我們這一批人刻骨銘心地記得:那一年,我們淄博市1184名知青揮淚離開家鄉(xiāng)、父母,響應(yīng)國家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干革命”,奔赴農(nóng)村一一郯城縣插隊落戶,決心扎根農(nóng)村干一輩子革命,和貧下中農(nóng)打成一片,在生產(chǎn)勞動和革命斗爭的實踐中茁壯成長。在那終生難忘的蹉跎歲月里,我們與惡劣的環(huán)境、艱苦的生活、繁重的勞動抗爭,度過了近5000個難熬的日日夜夜:有血的殷紅、汗的辛酸、淚的苦澀,歷盡了人間的酸辛苦辣,既有艱難中的求索又有逆境中的崛起。我們用青春和熱血在滾滾洪流中鑄就了歷史上那段曲折苦難的知青之路,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了第二故鄉(xiāng)一一郯城!更值得紀念的是這批知青中有78位知青把生命永遠留在了這片廣闊天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9月24號,當年我14周歲,作為淄博市65位首批知青中最小的我,滿懷豪情壯志地走上了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xiāng)知青路,踏進了廣闊天地,從此鑄就了一條漫長、曲折、坎坷十五年零三個月蹉跎歲月的知青路。 當時博山區(qū)博城公社36名首批知青中,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14歲(多數(shù)是高小生,只有極少數(shù)高中生和初中生,還有初小生及個別不識字),在淄博市工人文化宮開完歡送會后,汽車開動時,告別的哭聲響徹車廂內(nèi)外。第二天,淄博市開了歡送大會,晚上住在益都。第三天到臨沂,開歡迎會,參觀了革命烈士陵園,觀看朝陽溝電影。第四天到達郯城縣,開歡迎會,晚上看節(jié)目,全體知青上臺唱“郯城平原好地方”睡大禮堂地鋪,鋪的是稻草。第五天,知青分往英莊公社各個大隊,我們九人分到王莊大隊。從此開始了那段漫長的、難以改變農(nóng)村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0月8號當?shù)谝慌筒┲嗪坪剖幨庨_進郯城縣前夕時,睡覺前我們七位女知青唱革命歌曲時,宋金芳睹物思情,在短短的幾天里已經(jīng)嘗到農(nóng)村生活的艱難困苦不由得想起家中的父母雙親,突然忍不住大哭了起來,情緒馬上傳染給其余五位,隨即也跟著嚎啕大哭,哭得驚天動地,直到大隊長和團支部書記聞訊趕來,一番安慰才算安靜下來。第二天我們趕往縣城,迎來了大批知青;分到王莊35名知青(18男生,17女生),王中柱排長,徐明華副排長,張玉坤司務(wù)長,我是現(xiàn)金保管員,團支部委員(2名高中生,4個初中生,16個高小生,11個初小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剛下鄉(xiāng)時,知青辦了幾天夜校,張玉坤當老師。是他教會我計算畝數(shù),可惜沒有幾天夜校就瓦解了,如果時間長了,我們的文化水平還能有所提高。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挑動知青斗知青,大字報滿天飛;資產(chǎn)階級小姐、反革命、小反革命、特務(wù)等等,個個被鬧得人心惶惶,都害怕整到自己,成為一段在心靈深處永遠抹不去的灰色的記憶。 下鄉(xiāng)第三天就開始下湖勞動,十月是收獲的季節(jié),天不亮就得起床,半夜才能收工;插隊勞動沒有時間給你學習怎么割稻子,因此大家不是割破手,就是割破腳,搞的個個傷痕累累??傅緱y子打稻場是又刺、又癢、又臟;打稻機用腳踩,不光累死人一不小心還要打傷手。早晨天剛擦亮就得出工,到晚上月亮升起來老高才能歇工,收工的時刻個個都餓得腿發(fā)軟、心發(fā)慌,皮帶緊了一扣又一扣。這種雞叫做到鬼叫的日子一直要干到推獨輪車到縣城交公糧,才算是稍閑了下來。上級要求農(nóng)閑當作農(nóng)忙,搞水利建設(shè),整地挖溝;連大年初一都要“過革命化的春節(jié)”,也得勞動半天。挖溝等農(nóng)活不分男女每人定額一樣,男知青挖得快,女知青就相當費力,農(nóng)村勞動信奉的是叢林法則。 清明后開始整田、育秧,水田里結(jié)著一層薄薄的冰,兩腳下去透徹骨的涼,幾天后,兩條腿肚就像刀碊一樣,全都裂開小口子,而且沒有婦女經(jīng)期照顧。每天到放工,人就像散了架似的,床上一躺什么都不想干,有一次甚至疼的哭著哭著竟睡著了。插秧不但累,還要有技巧,速度要快,手指甲都磨禿了;插一趟秧,腰累的就像斷了似的,趕緊躺在潮濕的稻田埂上休息一會。而稻田里螞蝗特別多,腿一下水,幾秒鐘就叮上好幾條,你得用力拍打螞蝗才能打下來,那種疼像針扎似的,有的女知青被螞蝗叮了后嚇的尖叫,都不敢動它,只得請人幫忙。再到夏天爬簍(摟草),稻葉的毛邊把胳膊和腿欻的到處是小口子。一個夏天汗水把臉都煮白了,胳膊、腿要脫幾層皮。 五月?lián)屖整溩?,凌晨三四點鐘起床下湖割麥子,夜里做工要到十來點鐘才收工。天氣炎熱,渴極了送水的來不到,就喝溝里的水。有一次,劉寶琳送水,大家喝完了,有騷味,這才知道用的是社員的新尿罐。割麥子是最受罪,天氣酷熱,麥芒扎人,汗水流得最多。晚上,蚊子把我的兩條腿咬得抓破后淌黃水,兩條腿到處淌黃水,腿腋起疙瘩疼,螞蝗也是好幾條叮在傷口上。 至今記憶猶新是六五年冬季興修水利,黃墩挖大溝,吃窩窩頭,抬大筐。挖到后來溝挖深了,我和王元杰抬土筐,抬到后來實在沒有力氣,就跪著往上爬。那場面真是熱火朝天,紅旗飄揚,人山人海,戰(zhàn)天斗地,學大寨大干苦干,累的人仰馬翻。常年披星戴月,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勞作,辛勤勞動,年終決算,總算分得幾十塊錢,人人瘦得皮包骨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勞鍛煉,我們咬著牙,闖過了勞動關(guān),樣樣農(nóng)活能與社員比高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鄉(xiāng)時,吃的是大米干飯,白菜湯,煎餅卷辣椒加鹽粒;后來大米換成地瓜干.米頭,吃窩窩頭,黑咸菜,喝涼水。六八年春節(jié)過后,食堂解體,知青集體生活徹底瓦解.女的學會烙煎餅,男的學會烙鍋貼。冬天,寒冷的夜晚,刺骨寒風鉆進透光的知青屋,個個凍得睡不著覺,只能把凳子壓在被子上;看書,在腳下踩著棍子來回滾動取暖。煙熏火燎烙地瓜干煎餅,喝著涼水就著黑咸菜、鹽豆咸菜,這些咸菜還是社員送的,知青既不會種也沒有精力去種蔬菜。晚上在豆粒大的小煤油燈下看書,第二天起床,鼻孔全是黑的;一個藥瓶做的小小煤油燈,伴隨著新中國長子的青春年華,度過了漫長、艱難、困苦16年知青路。在長年累月無休無止的艱苦勞作的煎熬下,當年剛下鄉(xiāng)時的豪情壯志早已丟到爪哇島,深感前途無望,因而思想沉淪,精神苦悶。在生活的逼迫下,一對一對開始戀愛、結(jié)婚……,五個女知青回淄博農(nóng)村找對象.九個男知青找當?shù)嘏嗄辏群蠖嘶氐阶筒?;十五人留在郯城。永遠扎根在沂蒙山。為沂蒙奉獻終身,奉獻了自己再奉獻子子孫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知青來到農(nóng)村后,支部書記,大、小隊會計,記工員,婦女主任,甚至貧協(xié)主席知青都擔任過(我曾擔任過記工員、管水員、糞便管理員、婦女主任、大小隊會計、團支部書記)。與社員的關(guān)系也相當密切,經(jīng)常到社員家吃飯,用他們的驢推磨,是他們教會我們勞動,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情景,我們也給農(nóng)村帶來良好衛(wèi)生習慣、文化知識,化解家族矛盾,抵制歪風邪氣等等改變農(nóng)村好多不良風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七零年十月,四個男知青安排工作,1975年男知青全部安排工作,我們莊10位女知青(博山五位、郯城五位)在1979年12月(在農(nóng)村待了十五年零三個月),直到全國知青返城潮時才離開農(nóng)村,整整十六年的漫長、曲折、艱難、困苦歲月過去了,這批傷痕累累的自愿響應(yīng)國家號召的拓荒者才得到安置,返城參加工作,這就是我們這一輩的知青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的少年時代就有理想,有激情,我們愿意為祖國貢獻一切!就是這樣的理想和激情激勵我們像一粒生命力極強的野草種子,使在遇到重重困難,種種挫折時,哪怕被壓在生活最底層,仍然不肯爬下,昂首挺胸站立著,不屈不撓,自強不息。拼搏精神激勵著我們走過了往日的崢嶸歲月后,我們又開始了新的攀登和建樹,返城后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各有建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這代人跨越兩個時代,先后五十五年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把汗水和思索灑落在魯南大地;我們?yōu)橐拭煞瞰I了青春,再奉獻終身!我們在艱難中求索,在逆境中崛起,在艱苦環(huán)境中成長!下鄉(xiāng)沂蒙知青用汗水、淚水和鮮血譜寫了人生最悲壯的樂章!我們知青之路,也是一批人.一代人之路,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昭示后人之路!五十五年前我們來到沂蒙插隊落戶,知青經(jīng)歷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顆鑲嵌在我們記憶深處璀璨的明珠:是我們生命旅途中的一次重要進程;是我們?nèi)松啔v中的一首蕩氣回腸的浩歌;是我們留給后代一個凝重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簡介:張慶瑞1950年生于云南昆明市,53年回原籍淄博,1957年入峨嵋新村小學,1963年小學畢業(yè),1964年9月下鄉(xiāng)到臨沂市郯城縣英莊王莊插隊。1979年12月返城到郯城縣供電局工作。1995年在全國工業(yè)普查中,獲國家級先進工作者獎?wù)拢?001年7月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