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八角寨下山12點,午餐后前往花瑤古寨。16點左右到達花瑤古寨。</p> <p class="ql-block">花瑤--- 一個以古樹為榮的民族。花瑤人以古樹為榮,認為古樹是神,佑護著族人。從“崇木凼村”的命名也可看出花瑤人對大樹的深情?!俺纾沓绨?;木,是指樹木,就是崇拜樹林的意思”?,幖胰藦膩聿幻胺腹艠?,即使樹木枯朽倒地,他們也不敢拖回家自用,而是讓其自生自滅,還原于土。</p> <p class="ql-block">“要砍樹、先砍人”--花瑤人的護樹故事</p><p class="ql-block">花瑤民族保護古樹林勝過保護自己的生命。1958年全民動員大煉鋼鐵,古樹林面臨一場滅頂之災,花瑤人自發(fā)組織,幾人合抱一棵樹,用身軀對抗利斧,伐木斧頭砍向哪里,他們的身子挪向哪里,高喊:“要砍樹,先砍人"。這樣堅持了七天七夜,公社干部執(zhí)拗不過,最后不得不撒退了,古樹林躲過了一場劫難。</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行程紫鵲界梯田</p><p class="ql-block">紫鵲界梯田是先民根據(jù)地形、地質(zhì)、土壤、森林植被及水源特征,因地制宜地開鑿梯田,以最簡易的工程設(shè)施,最少的維護管理,實現(xiàn)了有效的自流灌溉與生態(tài)保護。紫鵲界梯田灌溉工程是沿著山體自上而下形成“森林-村莊-梯田-河流”的景觀結(jié)構(gòu),由蓄水工程、灌排渠系、控制設(shè)施三大部分組成。這一灌溉系統(tǒng),與森林植被、地形共同組成了特有的生態(tài)體系,起到了涵養(yǎng)、調(diào)蓄水資源的功能,即使在干旱的年份,也能夠提供有效的灌溉,于2014年獲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紫鵲界梯田風景名勝區(qū)是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水利風景區(qū)、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紫鵲界梯田最高處海拔1585米,總面積120平方公里。紫鵲界梯田依山就勢而造,從海拔500m到1200m之間,共500余級,梯田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上,陡的達到50度以上,面積達8萬余畝,層層疊疊,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紫鵲界榜田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最早為苗瑤兩族祖先開創(chuàng),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瑤山地漁獵文化交融揉合的歷史遺存,是人與自然的偉大杰作。她集自然美、古樸美、形態(tài)美、文化美于一體,特色鮮明、風格獨具,有“梯田王國”之美譽。紫鵲界梯田地處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區(qū)的過渡帶,季風氣候明顯,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梯田高處無任何山塘、水庫,但山高林密,生態(tài)環(huán)境原始優(yōu)越,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綜合形成儲水保水系統(tǒng),憑借神奇獨特的基巖裂隙孔隙水水源,構(gòu)成純天然自流灌溉工程,潺潺流水,四季不絕、久旱不竭、洪澇無憂,堪稱人類最偉大的水田工程。被水利專家譽為世界灌溉工程奇跡,在花崗巖的裂隙中,富含礦物質(zhì)的弱堿性水順著巖縫緩緩流出,形成了獨特的天然灌溉系統(tǒng)和自然景觀,成就了紫鵲界梯田的千古一絕。</p> <p class="ql-block">這里始終保持著最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幾千年來,紫鵲界一直采用原始的農(nóng)耕耕作方式,用牛犁、用鋤翻,用手扮。春季,梯田蓄水、維護及進行人工翻田。來紫鵲界旅游,不僅能觀賞到紫鵲界的梯田美景,品嘗獨具特色的美食,而且能身臨其境,體驗手工農(nóng)活,感受梯田農(nóng)耕文化。</p> <p class="ql-block">八卦沖梯田 極目遠眺,梯田漫山遍野,層層疊疊,一條條蜿蜒的田埂,曲折有致,仿佛是山水畫家筆下靈動飄逸的弧線,好似大地雕塑,充滿神秘和靈氣。她又象一張信手抖開的八卦圖,小巧、精致;遠處的山峰,近處的山巒、森林、梯田、板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如大地雕塑,精致、秀美;梯田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婉如天上瑤池;雨后天晴,山巒云霧繚繞,梯田若隱若現(xiàn),更似人間仙境。觀景臺的八卦創(chuàng)意設(shè)計也是和山下梯田的陣腳、方位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們在山下吃飯時,巧遇紫鵲茶女。</p> <p class="ql-block">月牙山觀景臺以弧線度極強的梯田而著稱。觀景臺下方,丘丘梯田順著山勢向外凸起。勾畫出一條又一條彎彎的弧線,梯田形狀極像天上彎彎的月牙,因此取名為月牙山觀景臺;左邊的梯田像一根根長長的帶子環(huán)于山腰間,又像一條條層次分明的等高線,線條流暢,極具形態(tài)美。</p> <p class="ql-block">而觀景臺上方則是以古老農(nóng)耕中的常用農(nóng)具--風車作為點綴(風車是我國南方一種用來去除水稻等農(nóng)作物子實中雜質(zhì)、癟粒、秸桿屑等的木制傳統(tǒng)農(nóng)具,也可用于稻子碾成米后,米與糠的分離。),很好的將梯田的形態(tài)美、古樸美及自然風光有機結(jié)合。整個大風車分為三層,一層為通往觀景臺的過道,二、三層為觀景區(qū)域,風車高5.4米,寬1275米,以旋轉(zhuǎn)扶梯相連接,登上頂層,登高望遠,梯田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點半到達沅江,這是沅江胭脂湖。</p> <p class="ql-block">第八天 適逢天空細雨綿綿不斷,氣溫突然驟降,仿佛一下子從夏天回到了冬天。我們把箱內(nèi)能加的衣服全都穿上了。到了洞庭湖邊,雨雖然停了,可日出卻沒有看不到。若這樣就結(jié)束了心有不甘啊。經(jīng)商量,大家一致同意立馬轉(zhuǎn)道去黃鶴樓。到了黃鶴樓停車場,老天好似故意考驗我們,將雨批量般不停地定位傾倒下來,導致所有人員根本無法下車,大家中午只好委屈求全簡單的點了外賣在車上吃。直至下午三點多雨小些后我們才進了黃鶴樓。</p> <p class="ql-block">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地處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為武漢市地標建筑;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代屢加重修,現(xiàn)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shè)計,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一詩而名揚四海。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美譽,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與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黃鶴樓主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飛檐五層,攢尖樓頂,頂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圓柱支撐,樓上有60個翹角向外伸展;樓外有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建筑環(huán)繞,整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檐下四面懸掛匾額,正面懸書法家舒同題“黃鶴樓”三字金匾。</p> <p class="ql-block"> 《登黃鶴樓》</p><p class="ql-block">唐代:崔顥</p><p class="ql-block">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p><p class="ql-block">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p><p class="ql-block">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p><p class="ql-block">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p class="ql-block">1955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出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新局面,國家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主席在武漢三次暢游長江,寫下這首豪邁的詞作:</p><p class="ql-block"> 水調(diào)歌頭·游泳</p><p class="ql-block">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p><p class="ql-block">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p><p class="ql-block">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p><p class="ql-block">今日得寬馀。</p><p class="ql-block">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p><p class="ql-block">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p><p class="ql-block">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p><p class="ql-block">高峽出平湖。</p><p class="ql-block">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p> <p class="ql-block">第九天 早晨六點,冒著大雨向龜峰山出發(fā),下索道已七點半,這時雨停了。上了觀景臺,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人世間竟有如此美景!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掛滿晶瑩雨珠,像剛剛出浴的仙女,嬌美的讓人心疼。</p><p class="ql-block">悄悄告訴您,實際上我這已是第二次登龜峰山啦!前些年來時,已領(lǐng)略拍攝過她的“風韻姿色”!</p> <p class="ql-block">龜峰山景區(qū),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靈秀湖北十大新秀之一、國家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更是大別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龜峰山,由神奇的龜峰、雄偉的龜背和形象逼真的龜尾等九座山峰組成,最高峰龜背嶺海拔1320米。景區(qū)標志性的奇特景觀~神奇的龜峰,神形酷似一只翹首問天的萬年巨龜,堪稱“天下第一龜”。龜背嶺上生長著連片面積達十萬多畝,2009年經(jīng)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鑒定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古杜鵑群落”。每當漫山杜鵑盛開之時,將整個景區(qū)籠罩在花的海洋之中,被譽為“華中杜鵑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據(jù)專家考證,杜鵑花王已經(jīng)有600多年的樹齡了,她在同一個根上長出56枝杜鵑樹?!?6”,一個有著特殊象征意義的數(shù)字,象征中華56個民族。2009年,龜峰山景區(qū)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簽訂協(xié)議,為其投保960萬,象征在中華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同一個根長出56枝杜鵑樹,象征著中華56個民族大團結(jié),共根相系,血脈相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而凝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時長九天融入大自然的一路視覺、觸碰、感受、體會、領(lǐng)悟并不斷總結(jié)提高的采風攝拍,不知不覺中已走到了行程終點。</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路風塵仆仆,個個收獲滿滿。飽了眼福,長了見識,交了朋友,去了平生沒去過的山川異域;看到了城里看不到的幽靜叢林、古村、瀑布、溪流、炊煙、梯田、耕牛、江山云霧、百年石拱橋……實地體察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及原住民原汁原味的原貌生活;了解到了祖國富民強盛及民族團結(jié)齊心聚力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一切又一切,咱都用鏡頭和快門替看官您瞬間定格記錄了!哈哈,相機卡和手機卡內(nèi)存空間均早已不足,紛紛吿急強烈抗議了!</p><p class="ql-block"> 此次拍攝采風活動圓滿收官啦!這只是“拍山攝水”特別行動組的一次外拍驛站!</p><p class="ql-block"> 祖國大好河山,人文美景異域,時刻都期待咱隨時用相機、手機“鏡頭”去探索、記錄、拓展、挖掘……</p><p class="ql-block"> 感謝此次一路同行的老師與攝友們的技術(shù)指導與友情相助!</p><p class="ql-block"> 感謝司長“阿瑾”您一路開車辛苦啦!</p><p class="ql-block"> 謝謝客官您的細心觀賞!</p><p class="ql-block"> 哈哈,沒事了,散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