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河門的秀才,知名者,當(dāng)屬清光緒年間的秀才、東堡子村人趙超和錢褡子屯人關(guān)筱蘭。關(guān)秀才又于清宣統(tǒng)二年獲得了舉人稱呼,令錢褡子屯改名為關(guān)家屯。</p><p class="ql-block"> 我最早知道的清河門秀才,說的卻不是這兩位老先生,而是文革年間,每當(dāng)學(xué)??荚?,監(jiān)考老師嘴邊的一句歇后語:清河門秀才——照抄。后來,這句歇后語,不僅僅是監(jiān)考老師的說笑和清河門人的自黑,就連義縣、錦州的朋友聽說我是來自清河門,也都會扯出“照抄”這個話題。最讓我樂的是,文革后恢復(fù)高考制度,我從清河門考入阜新礦業(yè)學(xué)院,老師竟笑著問我抄了幾道題。</p><p class="ql-block"> 清河門在1959年劃歸阜新市之前,屬錦州市義縣所轄,清河門的風(fēng)土人情軼事掌故,在義縣、錦州一帶廣為流傳,但因很少有文字記載這句歇后語的出處,加上年代久遠(yuǎn),清河門的文化人便經(jīng)常在朋友的玩笑中躺槍。</p><p class="ql-block"> 原來,“照抄”與清河門秀才結(jié)緣,與歷史上的秀才趙超還真是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民國初年,清河門三道壕村,有位小有名氣的私塾先生,叫李蔭豐。東堡子村的人們,常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鄰村的李先生那里去念書。</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李蔭豐老先生領(lǐng)著他的弟子們考試“百家姓”,東堡子村一個姓趙的孩子,偷偷照著“黃本”(什么叫“黃本”我也不知道,姥姥就是這么講的)抄了兩個字,被李蔭豐老先生發(fā)現(xiàn),打了這個孩子兩戒尺,邊打邊說:同住一個村,同姓一個趙,你給東堡子秀才趙超丟臉,你是清河門秀才照抄!</p><p class="ql-block"> 從此,“清河門秀才——照抄”這句話就流傳開來,直至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