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讀經(jīng)日記:</p><p class="ql-block">2023.5.7 農(nóng)歷三月十八</p><p class="ql-block">星期日 天氣: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琦琦137讀經(jīng)第(133周)931天</p><p class="ql-block">華仔137讀經(jīng)第(99周)693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周讀經(jīng)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易經(jīng)》說卦傳07~11</p><p class="ql-block">《論語》堯曰第二十</p><p class="ql-block">《笠翁對韻(上)》五微</p><p class="ql-block">讀經(jīng)人員:媽媽和琦華寶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媽媽挑戰(zhàn)誦讀百遍經(jīng)典:</p><p class="ql-block">5.7讀《老子》1遍,累計49遍。</p><p class="ql-block">已通讀100遍的經(jīng)典有《易經(jī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書筆記???????-077</p><p class="ql-block">《PET父母效能訓(xùn)練》</p><p class="ql-block">第12章:對“沒有輸家”方法的恐懼和焦慮</p><p class="ql-block">P195~P2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第三法”沖突解決方法很容易理解,但實踐時,父母們會對這種方法產(chǎn)生恐懼和焦慮,其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把“第三法”和家庭會議混為一談。</p><p class="ql-block">家庭會議都是以父母為中心,爸爸是主席,解決方案全部來自父母,孩子接受“教誨”,問題通常是抽象而沒有爭議的,比如睡覺,家務(wù)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法不是會議,而是一種解決沖突的方法。在第三法中,父母和孩子在尋找他們自己獨(dú)特的答案,這個答案是沒有預(yù)先設(shè)定的。也沒有“主席”或“領(lǐng)導(dǎo)”,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地為他們的問題尋找一個共贏的解決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法是一種簡潔的、現(xiàn)場的、即刻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且解決沖突過程中,氣氛并不總是愉快而親切,沖突常常會變得非常情緒化,雙方的情緒都很強(qiáng)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第三法被視為軟弱的表現(xiàn)。</p><p class="ql-block">一些習(xí)慣用非贏即輸?shù)挠^念看待沖突的家長,把第三法等同于向孩子“屈服”“做一個軟弱的家長”“對自己的信念進(jìn)行妥協(xié)”。他們認(rèn)為,有一個人達(dá)到其目的,一定會有一個人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三法中,父母必須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也必須接受最終的解決方案,如果覺得自己向孩子讓步了,那么使用的是第二法,而不是第三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群體無法做出決策。</p><p class="ql-block">人們普遍存在的誤解:只有個人才能做出決策,而群體則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會有這的誤解,是因為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被那些總有權(quán)利且一直作用第一法來解決問題或沖突的人剝奪了這種機(jī)會,這些人是父母、老師、叔叔、阿姨、教練、軍隊、領(lǐng)導(dǎo)、老板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第三法會消耗太多時間。</p><p class="ql-block">使用第三法需要耗費(fèi)多少時間取決于不同的問題,以及父母與孩子尋求“沒有輸家”解決方案的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沖突是速戰(zhàn)速決或暫時性問題,需要幾分鐘到十幾分鐘。</p><p class="ql-block">有的問題可能會需要多一點時間,比如關(guān)于零花錢、家務(wù)、電視的使用、睡覺等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長期看,第三法可以節(jié)省時間,因為不要花費(fèi)數(shù)不清的時間去提醒、強(qiáng)迫、檢查和監(jiān)督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使用第一法可能花費(fèi)多一些時間,因為父母和孩子對這個新程序都缺乏經(jīng)驗,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還有對彼此殘留的怨恨或已經(jīng)習(xí)慣了非贏即輸?shù)淖藨B(tà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堅持使用第三法一段時候,沖突不再頻繁發(fā)生,反而能節(jié)省所有人的時間。因為當(dāng)?shù)母改覆辉儆脵?quán)利來達(dá)到他們的目的時,孩子們就沒有理由再激烈地反抗父母的權(quán)利,沖突自然就大大減少了,因為雙方都尊重彼此的需求而去尋找共贏的解決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法帶來的另一個效果是父母和孩子開始使用各種方法來避免沖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早餐后還有40分鐘上班,孩子們希望看會電視再做作業(yè),而我希望在上班前把需要我陪孩子們完成的事情做了,晚上就不會忙。我廚房收拾好回去時,琦琦已經(jīng)定好了計時器看電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內(nèi)心第一想法是勸說他們聽我的,停頓一下后看了下時間,我也還有一些事沒弄好,不如趁他們看電視的時間,我快速把自己的事弄好,這樣他們看電視的想法能滿足,我的需求也不受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方案出自我,也算是為減少沖突而做出的改變,還是值得肯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月5點早起跑步2公里3天了,雖然時間才20分鐘,但越簡單才越容易堅持,積小以高大。我喜歡運(yùn)動的自己,一是能鍛煉身體,二是運(yùn)動后全身很放松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起運(yùn)動,也許是因為曾經(jīng)的一次自我感覺良好的經(jīng)歷,讓我內(nèi)心一直保持著這份熱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年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時,在經(jīng)理的勸說和鼓勵下,我參加了公司舉辦的運(yùn)動會,三千米的田徑賽和乒乓球。當(dāng)時的念頭是要參加就要拿第一,所以提前20天開始訓(xùn)練,每天早上跑30分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終結(jié)果是田徑賽拿了冠軍,拼乓球第二名(故意輸給同事,想著好事不能自己占盡),這次經(jīng)歷非常重要的兩點收獲:</p><p class="ql-block">1、不怕困難,想做的事情就要有計劃的努力去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增強(qiáng)了我的自我認(rèn)同感。即使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p>